“声波谷”测试场,观察指挥中心
试验场位于一片荒芜的戈壁深处,地形特殊,能有效隔绝声波外泄。项目负责人是生物工程与声学专家苏晴博士,一位气质干练的女性科学家。她正向来自武警、陆军和国防伦理委员会的联合观摩组介绍眼前的装备。
“各位首长,‘龙吟’系统不是传统的动能武器。它不追求物理摧毁,而是专注于对‘人’和‘特定电子设备’的精准‘影响’。” 苏博士的开场白直接点明其非致命特性。她指向试验场中央那几个外形类似大型卫星天线的装置,“它通过相控阵技术,将声波能量高度聚焦成一束‘声子弹’,可以实现数百米乃至上千米的精确定向投送。”
测试一:次声波攻击——穿透壁垒的“内脏共振”
目标: 一栋模拟恐怖分子据点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
指令: “启动‘低语’模式,频率5赫兹,目标建筑内部。”
“龙吟”系统调整角度,发出一阵低沉到几乎听不见、却让人胸口发闷的轰鸣。通过建筑内部传感器传回的画面显示,房间内的水杯开始泛起涟漪,灯具微微晃动。
效果评估: 苏博士解释:“5赫兹的次声波接近人体器官的自然频率,可以穿透厚重墙壁,使内部人员产生恶心、眩晕、极度焦虑和失去方向感等生理不适,从而丧失抵抗能力,但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 屋内用于测试的动物(经过严格伦理审查的实验用猪)表现出明显的焦躁不安和躲避行为。应用场景: 解救被劫持人质、清剿室内负隅顽抗之敌。
测试二:超声波干扰——针对设备的“定向噪音”
目标: 一架悬停在500米外的无人侦察机。
指令: “切换‘蜂鸣’模式,高频聚焦,目标无人机核心电路。”
“龙吟”再次发射,这次人耳听不到任何声音。但那架无人机突然开始剧烈晃动,图传信号出现大量雪花点,随后失控坠地。
效果评估: 技术人员报告:“超声波能穿透无人机外壳,对其内部的精密电子元件、陀螺仪、GpS模块产生强干扰,导致失灵。此模式对依赖精密电子设备的现代化武器平台,如导弹发射车、雷达站等,同样具有软杀伤效果。” 应用场景: 反无人机、区域电子静默。
测试三:可听声波驱散——针对人群的“心理威慑”
目标: 一批模拟抗议人群的假人(配备声音和运动传感器)。
指令: “启动‘怒吼’模式,发射120分贝的可听强声波。”
瞬间,一股令人极度不适、无法忍受的尖锐噪音被精确投射到假人群上空。假人自带的传感器记录下远超人体承受极限的声压级。
效果评估: “这种强度的噪声会引发人体天然的逃避反应,用于驱散非法聚集人群非常有效,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舆论压力。” 应用场景: 边境管控、重要目标外围警戒、控制大规模骚乱。
测试四(高保密级): 针对水下目标的测试在深夜秘密进行。声波炮对准数公里外的水库深处,模拟干扰甚至破坏敌方潜艇的声纳系统和船员生理状态,展示了其反潜作战的潜力。
突发伦理辩论:
在测试间隙,国防伦理委员会的王委员提出了尖锐问题:“苏博士,我必须问,这种武器虽然标榜‘非致命’,但次声波长期或高强度作用于人体,是否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器质性损伤?它的使用边界在哪里?如何避免被滥用为‘酷刑’工具?”
苏晴博士神情严肃地回答:“王委员,您的问题至关重要。‘龙吟’系统设计了严格的安全阈值和暴露时间控制。所有参数都经过大量医学实验验证,确保在战术时间内使用是安全、可逆的。我们将制定极其严格的使用条令,并要求现场必须有指挥官和军医共同评估,确保其应用符合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它的定位,是在‘口头警告’和‘致命武力’之间,提供一个更可控、更人道的选项。”
实战价值总结:
一位武警部队的将军评价道:“在未来的城市反恐、维稳、边境冲突中,‘龙声’系统价值巨大。它能让我们在不流血、不破坏建筑的情况下,有效瓦解对手的抵抗意志和作战能力,这对于保护平民、控制事态升级具有战略意义。”
章节结尾:
测试结束,戈壁滩恢复死寂。但观摩者们心中却极不平静。“龙吟”的无声之力,展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战争的残酷——一种直击生理与心理弱点的、更加精准而“文明”的打击方式。它既是减少流血的福音,也带来了关于战争伦理的新挑战。
苏晴博士最后说道:“武器本身无善恶,关键在于执剑之人。我们研发‘龙吟’,是希望在未来可能的冲突中,我们的战士能多一种选择,一种既能完成任务,又能最大限度守护生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