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区办公桌前的报告
第二天一早,嫂子学院在展会上引起轰动的消息,已经送到了军区后勤部的桌上。
一份厚厚的报告里,写得清清楚楚:
——嫂子学院以军嫂为核心,组织集体劳动,展示了“自立更生、勤俭创新”的精神,获得观众与媒体高度关注。
——与此同时,有地方商人主动接洽,意图合作,涉及供销与资本介入。
后勤部长王参谋一边看,一边皱眉,忍不住低声嘀咕:
“嫂子学院……这事儿,是好是坏啊?”
在场的几位干部面面相觑。有人赞同:“嫂子学院的出现,算是军嫂群体的创新典范,对部队士气也有好处。”
但也有人担忧:“军嫂们本该支持前线,照顾家庭。现在搞产业,和商人勾连,要是失了控,岂不是乱了套?”
气氛一下子僵住了。
——
二、会议争论
下午,军区专门召开了小范围会议。
会议桌前,几位领导神情严肃。
有人拍案而起:“嫂子学院是好事!它解决了军嫂的就业,减轻了部队压力,还树立了榜样。让更多军人无后顾之忧,何乐而不为?”
另一位声音冷峻:“可你们别忘了,她们现在已经引起资本注意。军嫂是特殊群体,身份敏感,要是被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一时间,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针锋相对。
王参谋沉默了许久,才开口:“嫂子学院,既是榜样,也是风险。问题在于——该不该放任她们发展,还是要纳入军区管理?”
一句话,把会议推向新的方向。
——
三、赵玉华被召见
几天后,赵玉华接到通知,要去军区参加一个“特别座谈会”。
嫂子们都紧张了:“玉华,咱是不是闯祸了?”
“要不,这些衣裳就别做了,省得给部队添麻烦。”
赵玉华却稳下心来:“怕什么?咱没做亏心事。嫂子学院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让大家过得更好,也是为了支持部队。”
她收拾好笔记本,带着一份厚厚的资料,准备上路。
——
四、座谈会上的较量
军区大楼里,几位首长坐在前排,表情肃穆。
赵玉华被请上发言席,心里虽有紧张,却没有退缩。
她环视一圈,开口铿锵有力:
“嫂子学院不是私心,也不是投机。我们做的每一针每一线,都是为了减轻战士们的后顾之忧。衣裳卖出去,换来的钱,不只是让嫂子们改善生活,也能反哺部队,支持建设。”
会场一片静默。
有人追问:“那你如何保证,嫂子学院不会被资本绑架?不会走歪路?”
赵玉华当场回答:“可以设立军区监督小组。我们愿意接受指导,愿意透明化,甚至愿意把嫂子学院的部分成果,纳入军区后勤体系。”
她的一番话,既表态坚定,又留下谈判余地。
——
五、军区的抉择
会议持续了两个小时,最后的结论却只有一句:
——嫂子学院,暂缓定性,但允许继续存在,由军区派专人跟进。
这个消息传出来,嫂子们又惊又喜。
有人高兴地拍手:“这不就说明,上面认可咱了?”
但也有人担忧:“可要是有人盯得太紧,咱是不是就没自由了?”
赵玉华只是微微一笑,心里却清楚:
这一步,不仅是嫂子学院的考验,更是她自己的考验。
从今天起,嫂子学院已不只是嫂子们的小天地,而是被放到了更高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