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领航者培训室里,95 后小李正对着非洲流动站的适配方案愁眉不展,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参数像天书 —— 他想优化设备运输路线,却不知道怎么平衡 “藤编背篓承重” 和 “设备防护”,翻遍了案例库也没找到具体方法。隔壁桌的 95 后王璐更着急,她负责的东南亚理论转化项目,因没掌握 “巫医沟通技巧”,方案被当地合作方退回三次,眼眶都红了。
“张姐,您能帮我看看吗?” 小李鼓起勇气找到首批领航者张姐,她今年 45 岁,有五年跨文化协作经验,却刚因连续加班晕倒在办公室,医生叮嘱要减少工作量。张姐接过方案,揉着发胀的太阳穴,语气里满是无奈:“我也想帮你们,但现在精力真的跟不上,上次帮小王改方案,熬到凌晨三点,第二天就扛不住了。”
林晓路过培训室,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 —— 新领航者像没头的苍蝇,老领航者想帮却力不从心。上周的调研数据更刺眼:新领航者独立工作能力达标率仅 42%,60% 的人反馈 “没人教实操技巧”。这让她想起老院长当年带徒弟的场景,县医院的医生都是跟着老院长下乡、看诊,手把手教出来的,哪有让新人自己摸索的道理?
“不能让传承断在这一代。” 林晓召集团队开会,提出 “师徒结对” 计划。消息一传开,新老领航者都很期待,但也有顾虑:老领航者怕精力不够,新领航者怕合不来。林晓索性搞了场 “双向选会”,让大家按优势和需求配对。
张姐擅长跨文化协作,正好小李想深耕非洲项目,两人一聊就合得来;擅长理论转化的老领航者周哥,和急需这方面经验的王璐也一拍即合。结对名单确定那天,张姐特意给小李带了本笔记本,里面记满了她在非洲的实操经验 ——“跟部落长老开会要带礼物”“藤编背篓要选三年生的藤条才结实”,连当地的禁忌都标得清清楚楚。
师徒结对不是光靠聊,更要在项目里练。张姐带小李参与非洲流动站适配,从需求调研到落地全流程带着他:去长老家拜访时,教他 “先听长老讲部落历史,再提设备需求”;装设备时,演示 “怎么把 AI 终端固定在背篓里,避免颠簸损坏”。有次小李按国内经验,想把太阳能板装得高一点,张姐立刻阻止:“这里风大,装太高容易被吹倒,要按当地老人说的高度装,离地面 1.5 米正好。”
小李把这些细节都记在笔记本上,慢慢也摸出了门道。三个月后,他独立负责了一个小村落的设备适配,不仅考虑了背篓承重,还加了防沙罩,非洲合作方特意发来感谢邮件:“比之前的方案更贴合我们的需求!”
王璐则跟着周哥学理论转化,周哥教她 “把抽象理论拆成‘跟老人唠嗑’‘帮老人修东西’这样的小动作”,还带她去荞麦村实操。有次王璐想给老人讲 “AI 数据安全”,周哥拦住她,换成 “这机器就像你家的箱子,只有你和村医有钥匙,别人打不开”,老人一下子就懂了。现在王璐的理论转化方案,再也没被退回过。
为了让师徒更有动力,林晓还设了考核激励:每季度评估 “师徒成果”,达标者能获得联盟国际交流名额。张姐和小李因非洲项目做得好,拿到了去非洲实地考察的机会;周哥和王璐也靠理论转化成果,去东南亚学习当地经验。
这天,王浩带着康医科技的团队来,捐赠了 “师徒带教工具包”—— 里面有项目带教手册,详细写着 “怎么教新人做需求调研”“怎么处理跨文化冲突”;还有问题解决案例库,收录了 “设备运输遇阻怎么办”“老人抵触 AI 怎么沟通” 等常见问题。“老院长当年靠师徒带教培养了那么多好医生,我们也该把这个传统传下去。” 王浩说,“这个工具包能帮师徒少走弯路,让传承更扎实。”
林晓翻看工具包,看到里面有张老院长带徒弟下乡的老照片,突然想起老院长笔记里的话:“徒弟不是教出来的,是带出来的,要一起走田埂、一起听老人说话。” 她抬头看向培训室,张姐正和小李讨论非洲新项目,周哥在帮王璐改方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像极了当年老院长带徒弟的模样。
林晓知道,师徒结对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新领航者在老领航者的带领下成长,把初心一代传一代 —— 这才是最长久的传承,也是对老院长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