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招来文采光华,有喜庆赞誉,吉祥。
含义: 丰盛至文明阶段,招揽贤才,彰显文治(来章),获得庆典荣誉(有庆誉),吉祥。象征丰盛以文化传承,德誉远播。
六五故事:
蝗灾的阴影终于彻底散去,离火邦的田野再次披上绿装,耐旱作物顽强地生长,预示着新的收获。经此一役,丰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丰盛,远不止于仓廪充盈、城郭坚固。那如同莽夫之力,刚猛却易折。邦国若想长治久安,享祚绵长,必须拥有更为深厚、能够浸润人心的力量。
一种源于精神与教化的力量。
他回想起自己辗转求援的艰辛,应对天灾人祸的如履薄冰,以及夷主那洞悉世情的智慧。这一切,都让他感到知识的宝贵与人才的稀缺。
“离火邦,不能只是一个会种地的邦国。”丰盈在一次朝会上,对众臣言道,“我等需有自己的史官,记录兴衰得失;需有自己的礼法,规范上下尊卑;需有自己的律令,使民知所趋避;更需广纳贤才,开启民智,使邦国之基,由力转而为德,由物升华为文。”
于是,一项影响更为深远的大计,在丰盈的主持下,徐徐展开。
他下令,在都城中心,毗邻宫室之处,兴建一座宏大的“明德学宫”。他亲自参与设计,要求学宫不仅殿宇轩昂,更需有藏书房、论辩堂、学子斋舍,营造出宁静而开放的求学氛围。
与此同时,一道道求贤若渴的“招贤令”,以离火邦君主丰盈的名义,迅速传遍周边诸国乃至更远的士人聚集之地。令中不仅许诺优厚的俸禄与礼遇,更阐明其“汇聚天下智慧,共铸文明之邦”的宏大愿景(来章)。
招揽天下贤士!
起初,应者寥寥。毕竟,离火邦在诸国眼中,仍是一个刚刚摆脱贫弱、凭借运气和些许坚韧崛起的“暴发户”,与那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邦国不可同日而语。
但丰盈并不气馁。他亲自接见每一位前来探访的士人,无论其出身高低、学派为何,皆以礼相待,与之探讨治国安邦、天文地理、人文历史。他的谦逊好学、开阔胸襟以及对振兴文教的坚定决心,开始打动一些真正有识之士。
第一位前来投奔的,是一位名叫“文渊”的老史官,他因原邦国史笔不直而愤然离去。丰盈奉其为上宾,请他主持编修《离火邦志》,并要求“不虚美,不隐恶”,务必真实记录邦国的每一步足迹,无论是辉煌还是教训。
接着,一位精于礼法的大家“仪正”先生到来。丰盈与他及文渊等贤士一同,参考古礼及各邦所长,结合离火邦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详尽而可行的礼乐制度,从朝会祭祀到婚丧嫁娶,使邦国上下行事有章可循,逐渐褪去草创期的粗粝。
随后,精通律法、算术、农学、医道乃至百工之技的贤才,也陆续被吸引而来。明德学宫渐渐充盈起来,不仅成为培养本国子弟的摇篮,更成了一个思想碰撞、学术交流的中心。朗朗读书声与激烈的辩论声,开始与市井的喧嚣交织,成为都城新的乐章。
丰盈给予这些贤士极大的尊重和自由度。他时常微服前往学宫,坐在角落聆听讲学,甚至参与讨论。他从不以君主身份强压观点,而是以理服人。这种氛围,使得学宫真正成为了智慧的熔炉。
数年耕耘,离火邦的风气悄然改变。仓廪实而知礼节,伴随着物质的丰足和教化的普及,百姓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开始讲究衣冠举止,重视子弟教育,崇尚诚信仁爱。邦国内部,凝聚力空前增强。
恰在此时,中原诸侯举行五年一度的“孟津之会”,旨在协商诸国事务,展示各自国力。以往的离火邦,连参与的资格都没有。而这一次,丰盈收到了正式的邀请函。
这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场考验。
朝中有大臣建议,应展示离火邦最强的甲胄兵器,最丰硕的谷物产出,以震慑诸国。
丰盈却摇了摇头。
“武力与财富,可畏而不可敬,可服人而难以服心。”他目光扫过殿下济济一堂的文武贤才,最终落在文渊、仪正等人身上,“此次赴会,孤欲展示我离火邦之文采光华(来章)。”
他力排众议,决定由文渊先生携带刚刚修撰完成的《离火邦志》初卷,仪正先生带领一支精通新定礼乐的乐团与仪仗队,并精选学宫中在各领域有所建树的学子代表,组成一支独特的“文使”团队,随他一同前往孟津。
孟津之会,诸侯云集,旌旗招展,确实是一场力量的炫耀场。有展示百辆战车的,有陈列如丘玉璧的,有献上奇珍异兽的……会场之中,弥漫着一种隐形的较劲与奢靡之气。
当离火邦的队伍入场时,引起了一阵轻微的骚动。他们的护卫精悍但数量不多,车驾坚固却不显奢华。然而,当文渊先生将那些记载着离火邦如何从贫弱中崛起、包括挫折与反思的竹简《邦志》赠予盟主及诸国时,当仪正先生指挥的乐团奏响庄严中和、兼具古风与新意的礼乐时,当那些年轻的学子们从容不迫地与诸国学者交流律法、算术、农技时……
会场渐渐安静下来。
诸国君主与使者们惊讶地发现,这个来自西陲、曾经不起眼的邦国,展示出的并非简单的财富堆砌或武力炫耀,而是一种内敛的自信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的史书敢于直面过去,他们的礼乐融汇古今而自成体系,他们的年轻一代竟已具备如此学识与气度。
这与周遭纯粹的物欲展示形成了鲜明对比。
盟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诸侯,抚摸着《离火邦志》的竹简,良久,抬头看向丰盈,眼中充满了赞赏:“昔日闻离火丰盈,只道是善治农桑,精于武备。今日方知,君上文治之功,更胜武功。邦有史而知兴替,民有礼而识廉耻,士有学而明道理。此乃真正之丰盛,文明之气象啊!”
他当众宣布,在此次盟会中,特赐离火邦“文明之邦”的美誉(有庆誉)!
此言一出,与会诸国大多心服口服,纷纷向丰盈道贺。离火邦的代表们,顿感荣光。
更让丰盈意想不到的是,盟主鉴于其展现出的治理智慧与邦国气象,竟推举他为此届盟会后半程的主持者,协调诸国间一些小的纷争与贸易事宜。
丰盈以其一贯的公正、明察和令人如沐春风的待人方式,圆满完成了任务,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当他率领使团载誉而归时,离火邦举国欢腾。消息早已传回,万民涌上街头,夹道欢迎他们的君主和贤士。欢呼声浪高过一浪,人们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自豪与喜悦。
吉!
这至高的荣誉与举国的欢庆(有庆誉),正是邦国达到新的、更高层次丰盛的吉祥象征(吉)!
宫中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觥筹交错间,丰盈却保持着清醒。他举杯,敬向以文渊、仪正为代表的所有贤士,敬向所有为离火邦今日之局面付出努力的臣民。
他动情地说道:“今日之誉,非盈一人之功,乃我离火邦上下同心、贤才毕集之果。世人皆见仓廪之实,城郭之固,然盈今日方悟——丰之极,在章华。”
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传遍整个大殿:
“庆誉非虚名,乃德化之果!”
“真正的、极致的丰盛,在于文化的昌明与光华!我们所获得的庆典与荣誉,绝非虚名,而是道德教化、文明建设结出的必然果实!”
殿内先是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赞同之声。文渊、仪正等贤士更是眼含热泪,深感得遇明主,平生所学终得施展。
此后,离火邦因“文治”而声名远扬,吸引了更多人才来投,国力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滋养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周边诸国,再不敢以寻常边鄙小邦视之。
丰盈,这位曾经的年轻君主,如今已是一位成熟的、深谙“丰盛”真谛的明君。他引领着离火邦,真正步入了吉祥圆满的文明新境。
讲述了离火邦在经历多次考验、物质丰足之后,丰盈深刻认识到文治的重要性。他设立明德学宫,招揽天下贤士(来章),组织编修史书、制定礼乐,大力推行教化。当受邀参加诸侯孟津之会时,他摒弃了炫耀武力财富的传统做法,转而展示邦国的史书、礼乐和人才风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诸侯敬重,获封“文明之邦”美誉,并被推举为盟会主持(有庆誉)。载誉归国,举国欢庆,离火邦因文治之功达到新的繁荣高峰,吉祥圆满(吉)。这深刻阐释了丰卦六五爻辞的深意:当物质丰盛达到一定阶段后,必须转向精神文化的建设,追求“文采光华”。通过招揽贤才、振兴教化、彰明制度,使丰盛由外在的、物质层面的充裕,升华至内在的、精神层面的文明与德治。这种以文化引领的丰盛,才能赢得广泛而真诚的赞誉与尊敬,从而实现最高层次的吉祥与圆满,使邦国或事业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