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追逐野鹿却没有向导,只会迷失在森林中。君子见机行事,不如放弃。前往会有憾惜。
含义: 在条件不成熟时,追逐利益而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准备,盲目行动,必然会陷入困境。明智的人应能洞察机微,懂得及时放弃。如果一意孤行,必然招致悔恨。
六三故事:
开春后,稷部落的存粮终于见底。
最后一袋粟米吃完那天,整个部落弥漫着绝望的寂静。
孩子们不再奔跑玩耍,老人闭目躺在阳光下,仿佛在等待最后的时刻。
“我去打猎。”苍背起弓箭,眼神决绝,“这次一定带回吃的。”
稷按住他的肩:“去哪?”
“北边黑森林。”苍指向远处墨绿色的山峦,“昨天看到鹿群往那边去了。”
几个年轻猎人立即响应:“我们也去!”
稷沉默地望着那片森林。那里终年雾气缭绕,连最老的猎人都说不清里面的地形。
“没有向导,不能去。”稷最终摇头。
“等找到向导,我们都饿死了!”苍激动地挥着手,“你看不见吗?部落要完了!”
正当争执时,一个孩子尖叫起来:“鹿!好多鹿!”
果然,一群肥美的梅花鹿正在林边悠闲吃草。阳光洒在它们斑驳的皮毛上,宛如行走的粮仓。
猎人们眼睛都红了。这是上天赐予的机会!
“跟我来!”苍率先冲了出去。十几个猎人紧随其后,连几个妇人也拿起棍棒跟上。
稷想阻拦,但饥饿的人们已经听不进任何劝告。他们像疯了一样扑向鹿群。
鹿群受惊,敏捷地窜入密林。猎人们紧追不舍,很快消失在浓密的树影中。
稷站在林外,眉头紧锁。他派两个少年守在林边:“太阳到头顶时,如果他们没回来,立即吹号。”
林内传来兴奋的呼喊,似乎猎物就在眼前。但渐渐地,呼喊声变得稀疏,最终完全消失。
正午时分,森林静得可怕。
号角声划破长空。稷立即带人沿着猎人们留下的标记搜寻。
标记在一处沼泽前中断。泥泞的地上布满杂乱脚印,还有挣扎的痕迹。
“苍——!”稷呼喊。
只有回声响应。
他们继续深入,发现更多令人不安的迹象:被扯破的衣角、丢弃的箭袋,甚至还有斑斑血迹。
终于,在一个岔路口,他们找到了第一个迷路的猎人。他蜷缩在树洞中,浑身发抖。
“鹿……鹿会杀人……”他语无伦次,“森林在吃人……”
陆续又找到几个幸存者。他们描述了一个可怕的陷阱:鹿群故意引他们深入,然后突然消失。猎人们迷失方向,陷入沼泽,还遭到狼群袭击。
苍是最后一个被找到的。他掉进捕兽陷阱,左腿被尖木刺穿,鲜血淋漓。
“鹿……明明就在眼前……”他昏迷中还在呓语。
回部落的路沉重无比。去时十八人,回来只剩九个,个个带伤。苍伤势最重,发烧说胡话。
当晚,部落举行葬礼。没有尸体,只能埋葬衣冠。妇女们的哭声让夜色更加凄凉。
稷站在磐石上,面对绝望的人群。
“今天,我们付出了血的教训。”他声音沉痛,“我们看到鹿,就像看到救命的粮食。但忘了森林是未知的险境。”
他指向黑森林:“没有向导,没有准备,盲目追逐眼前利益,就是自寻死路。”
有人低声反驳:“可是不追,也是饿死……”
“真的别无选择吗?”稷突然问,“我们还有河里的鱼,山上的野菜,甚至树皮草根。为什么要用最危险的方式去搏最渺茫的希望?”
他命人抬出几个陶罐:“这是最后的口粮,本来要留到绝境。但现在,我决定分给大家。”
人们惊讶地看着罐子里各种可食用的植物根茎,甚至还有晒干的昆虫。
“这些……都能吃?”
稷点头:“我请教过老人,试验过多次。虽然难吃,但能活命。”
原来他早就暗中准备后路,只是不到万不得已不愿动用。
苍在昏迷三天后醒来。得知同伴的死讯,他痛哭失声:“是我害了他们……”
稷没有责备,只是拿出一个骨片,上面刻着黑森林的地图。
“这是用九条命换来的教训。”稷指着骨片上的标记,“这里沼泽,这里狼窝,这里暗流……现在,我们有了向导。”
苍怔怔地看着骨片,突然明白:有时放弃不是懦弱,而是为了更重要的收获——经验和智慧。
第二天,稷召集全部落,立下新规:
第一,未知之地必先探路;
第二,狩猎必带向导;
第三,绝境时优先自保。
他还将骨片地图挂在议事厅,命名为“血训图”。
一个月后,探路队在黑森林边缘发现稳定的鹿群迁徙路线。这一次,他们做好准备,设下陷阱,一次捕获五头鹿。
当晚,部落燃起久违的炊烟。但没有人欢呼,只有沉默的感恩。
苍拄着拐杖来到稷面前:“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君子见机行事,不如舍。”
稷望向远山:“放弃一头鹿,可能救回十条命。今天的收获,正是因为我们学会了放弃。”
月光下,血训图上的标记仿佛在发光。那是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智慧,指引着部落前行的方向。
而森林深处,鹿群依然自由奔跑。但人们知道,有些边界不可逾越,有些代价无法承受。
真正的勇气,有时在于懂得放手。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稷部落用生命代价换来的教训,深刻诠释了“即鹿无虞,不如舍”的智慧——在条件不成熟时,盲目追逐利益只会带来灾难,明智的放弃有时比固执的坚持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