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像上清河的水,看着不显,却一天天流走了。深秋的尾巴梢一过,初冬的寒气就罩住了双水村。晨起时,茅草屋顶、枯黄草茎上都覆了层薄薄的白霜,呵出口气都带着白雾。
洛灿的日子,就在这日复一日的站桩、丢骨片、帮家里做活、听张先生讲书中,平平淡淡地过着。
天刚蒙蒙亮,院子里还凝着寒气,洛灿已在那杨木墩子前站定。木墩子上又添了不少新痕,深的浅的,横的竖的。这几个月,他几乎没断过。清晨先自己练会儿丢镖,再去赵石头那儿站桩。
说来也怪,起初那骨片还能扎进木头几分,后来反倒觉得更难了。木墩子像是越来越硬,骨片常是蹭出一道白痕就弹开。他也不恼,只一遍遍捡回来,重新摆好架势。他心里清楚,要是这点坎都过不去,想学成赵叔那手本事,纯属做梦。
他捏紧骨片,闭眼定神,回想张先生昨日随口提过的“呼吸与劲力相合”的话,试着调整气息,感觉那股微弱的力从脚底升起,过腰背,通臂膀,最后凝在腕子那一抖上。
“嗤!”
骨片破空声似乎利落了些,虽依旧难入木,但撞上去的声响听着沉实了点。
站桩的苦,却是一日重过一日。双腿的酸麻胀痛,像有无数的针在扎,又像蚂蚁在骨头缝里爬。腰背僵得如同锈住的铁板,汗珠子顺着鬓角、鼻尖往下淌,砸在脚下干硬的泥地上,洇出一个个深色的小点。他死死咬着牙关,心里默背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靠这分散那磨人的酸楚。每次熬到时辰,都像脱了层皮,浑身软得站不住。可次日,他依旧会准时出现在赵家院里。
有一回,他腿软得厉害,身子晃了晃,眼看要歪倒。旁边伸过来一只粗粝大手,稳稳扶住他胳膊。是赵石头。
“心浮了。缓口气,再站。”赵石头声音还是那样,没什么高低。
洛灿依言,深深吸进一口冷冽空气,再缓缓吐出,如此几遍,翻腾的气血竟慢慢平复,发颤的腿也稳了些。
赵石头打量他片刻,脸上那惯常的冷硬似乎柔和了那么一丝丝,“嗯,脚下有点根了。”
就这么简单一句,洛灿心里却像揣了个暖炉,几个月的苦熬仿佛都有了着落。
洛大山把儿子的变化看在眼里,见他身板虽瘦了些,眼神却愈发沉静,透着股韧劲,心里是宽慰的。陈氏免不了心疼,嘴上常念叨“别太逞强”,夜里却总会在他碗底多埋一勺稠粥,或往他怀里塞个还温热的煮红薯。
站桩时,洛灿偶尔也会走神。想起张先生故事里那些飞檐走壁、剑气纵横的人物,心里也痒过。可念头一转,又把自己拽回来。那些太远,还是先顾好眼前这一站一立吧。
这日,他照旧蹲在祠堂窗根下。里面稚嫩的读书声断断续续,混着冬日微光,透出点暖意。他正琢磨着昨日站桩时腰背一处总不得劲的酸痛,身后传来轻轻的脚步声。
是张先生。他脸色有些倦,眼窝泛着青,像是没睡好。
“先生。”洛灿忙起身行礼。
张先生微微颔首,没多言,撩袍进了祠堂。
课上讲的是“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张先生的声音不高,说着日月星辰的运转。洛灿听着,却莫名想到赵石头出手时,那骨镖划出的干净利落的线,倒和这星宿运行有些说不出的相似。
散课后,洛灿踌躇再三,还是跟进了张先生那间除了书卷、只剩一床一桌一椅的简陋屋子。
“先生,”他站在门边,声音不大,“我站桩时,后腰总是酸得厉害,不知是哪里不对。”
张先生放下手中的书卷,抬眼看他,“过来,我瞧瞧。”
洛灿走过去,摆出站桩的姿势。张先生伸手,指尖在他后腰几处按了按。那手指带着凉意,按到地方,又酸又麻。
“这里,还有这里,”张先生点了两处,“筋络有些紧。站之前,要先活动开。劲儿要使匀,莫要绷得太死。这东西,急不来,求的是一个‘稳’字,一个‘久’字。”
洛灿仔细记下,心里豁亮了不少。他还想再问些什么,张先生已摆摆手,“去吧,照我说的试试。”
“谢先生。”洛灿恭敬退了出来,只觉得肩上那份沉,好像轻了些。
双水村的冬天,是真冷。北风刮在脸上,像小刀子割。日子也愈发难熬。地里早已光秃秃,各家都靠着秋日存下的那点粮食和腌菜过活。洛家那三间土坯房,四处漏风,屋里比外头暖和不了多少。除了一张旧木桌,几个跛脚板凳,一口裂了纹的水缸,便没什么像样的家什。
陈氏每日天不亮就起,借着灶膛里那点微弱的光,张罗一家人的饭食。多是能照见人影的稀粥,混着切得碎碎的干菜叶子。偶尔粥稠些,她总是先把沉底的捞给洛大山和洛灿,自己和小语喝那稀的。
有一回站桩,洛灿饿得前胸贴后背,肚子里咕噜声一阵响过一阵,眼前都发了黑。他死死咬着下唇,靠想着赵石头那精准的一镖,才硬生生撑过了那半个时辰。
年关将近,村里却没什么喜庆气。对洛灿家而言,过年无非是把屋子再扫一遍,把补丁叠补丁的旧衣裳拿出来拍打拍打。洛大山咬牙拿出攒了许久的几十个铜钱,去集上换回一小袋黑面,几棵冻得硬邦邦的白菜,便算是备了年货。
洛灿看着爹娘为生计发愁,心里不是滋味。他练功时愈发珍惜那几块磨了又磨的骨片,每次练完,都小心擦净收好,生怕糟蹋了。他知道,家里不易,他得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