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西魏年间,有位叫杨忠的将军,那脑子转得比战场上的战马还快。这年他带着兵包围了安陆城,城里头的人吓得不敢露头,可没等他下令攻城,就听说一个消息:柳仲礼带着救兵正往这儿赶呢!
手下将领们一听,都急了,围着杨忠嚷嚷:“将军,咱得赶紧攻城啊!等柳仲礼来了,腹背受敌可就麻烦了!”杨忠却捻着胡子笑了:“急什么?南方人水性好,坐船打仗是把好手,可要是下了船跟咱玩野战,那就是‘旱鸭子上架’——没辙!”
大伙儿还没琢磨透这话的意思,杨忠就下了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命令:挑两千骑兵,每人嘴里叼根木棍,今晚半夜出发,去漴头埋伏。将领们你看我我看你,心里犯嘀咕:“打仗用刀用枪啊,叼木棍干啥?难道是怕夜里饿了,先备着干粮?”
杨忠也不解释,只说“照做就行”。到了半夜,两千骑兵悄摸摸地摸向漴头,每个人嘴里的木棍都咬得紧紧的,连马蹄子都用布裹了,一路上没半点声响。刚埋伏好没多久,就听见远处传来马蹄声——柳仲礼的大军到了!
柳仲礼这一路跑得急,心里还琢磨着“我一到,杨忠肯定得慌”,压根没料到会有埋伏。等他的军队走到埋伏圈里,杨忠大手一挥,两千骑兵突然冲了出来!柳仲礼的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冲得七零八落。更绝的是,西魏骑兵嘴里叼着木棍,没法喊杀,只能靠马蹄声和兵器碰撞声制造气势,反而显得更诡异,柳仲礼的士兵还以为来了“哑巴军团”,吓得魂都没了。
没一会儿功夫,柳仲礼的军队就败了,他自己也被杨忠活捉。消息传到安陆城,守将马岫一看“救星”都成了俘虏,也没心思抵抗了,开门献城;旁边竟陵的王叔孙更是机灵,不等杨忠来攻,主动捧着城门钥匙来投降。就这么着,汉东一大片地盘,全成了西魏的囊中之物。
杨忠打了胜仗,劲头更足,带着兵一路追到石城,眼看就要摸到江陵了。江陵城里的湘东王萧绎,那可是出了名的“嘴皮子厉害”,这会儿也慌了——打肯定打不过杨忠,可投降又没面子。他琢磨来琢磨去,找来了舍人庾恪,嘱咐道:“你去跟杨忠说说,就说萧詧那小子,为了抢地盘连自己叔父都打,西魏要是帮他,传出去可不好听,天下人该说你们‘帮着恶人欺负亲戚’,这名声可不好洗!”
庾恪也是个能说会道的,见到杨忠,先是客客气气行了礼,然后不紧不慢地把萧绎的话复述了一遍。杨忠听完,心里也犯了嘀咕:确实,要是帮着萧詧打叔父,传出去对西魏的名声不好,再说江陵城防也不算弱,真打起来说不定得吃亏。他想了想,就下令军队停在湕北,不往前走了。
萧绎一看杨忠停了兵,知道这招“嘴炮”起作用了,赶紧趁热打铁,把儿子萧方略送过去当人质,还亲自出城跟杨忠结盟。两人在阵前杀了牲口,喝了血酒,约定以石城、安陆为界,萧绎这边给西魏当附庸,平时互通有无,谁也不欺负谁。杨忠见目的达到,也不想多耗,带着人马就回去了。
后来有人问杨忠:“当初您让骑兵叼木棍,到底是为啥呀?”杨忠哈哈大笑:“夜里行军,最怕士兵说话出声,叼着木棍就没法聊天了,还能防止咳嗽打喷嚏,多隐蔽!再说,突然冲出去的时候,没喊杀声,反而能吓着敌人,这叫‘不按常理出牌’!”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记杨忠取安陆、盟萧绎事,足见其“智”而非“勇”。围安陆而不急于攻城,察南方人短长而用夜袭之策,叼木棍藏行迹,此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至石城而停兵,听庾恪之言而悟名声之重,不贪一时之利而结盟约,此乃“审时度势,量力而行”。乱世之中,将领之勇可破敌,而将领之智可安邦,杨忠二者兼具,西魏得汉东之地,非偶然也。
作者说
这两段故事里,藏着杨忠最厉害的“双杀技能”:一是“反常识战术”,别人觉得打仗得靠喊杀声壮胆,他偏用“叼木棍静音”搞突袭,抓住南方军队“野战弱、警惕低”的软肋,把“出其不意”玩到了极致;二是“会算名声账”,萧绎的“嘴炮”能起效,不是因为杨忠怕了,而是他清楚“占了地盘丢了名声”不划算——毕竟乱世里,想长久稳住地盘,得让别人“服”,不光是打服,还得在理上站得住脚。反观柳仲礼,只知道闷头赶路救城,没琢磨过对手的套路;萧绎虽然一开始慌了,但能及时用“名声”当筹码,也算是“急中生智”。这俩人跟杨忠比,差的不是兵力,是“算得远”的脑子。
本章金句
打仗不光靠刀枪硬,还得靠脑子活;结盟不光靠人质实,还得靠理站得住。
互动时刻
如果你是文中的杨忠,在包围安陆、柳仲礼来救时,除了“叼木棍夜袭”,你还会想到什么应对办法?是假装撤退引柳仲礼上钩,还是有别的奇招?快来聊聊你的战术思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