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组建淮海军区,不是三五天就能够完成的,其中涉及的人员调动、物资后勤纷繁复杂,也得亏是有赣北纵队的先例在,要不然这个活一个月都完成不了。
处在相似困境的是国民党第一兵团,他们长期沿淮河一线保持防守态势,此刻骤然转向进攻,也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进行调整。
在这场战争之中,淮海一带就注定了次要战场的地位。
而作为主要战场的胶东,傅作义精心筹备的大反击已经开始了。
因为龙口离莱州不远,没有足够的迂回空间,供先锋军进行诱敌深入等复杂的战法。
傅作义采用钳形战术,他让自己嫡系的两个步兵师在正面牵制住敌人,甚至在局部展开反击行动,吸引日军第9师团的注意力。
这倒不是因为傅作义对自己的嫡系有多么自信,恰恰相反,由于他们接受改编的时间太短了,部队对于德制武器才刚刚熟悉,战术风格却没有扭转过来,在演习中的表现差强人意。
只是,这一次正面阻击的任务其实很是轻松,因为,在正面的大军最多只需要阻击一天。这点自信他还是有的!
而左翼由166师进行迂回,穿插到敌军的后方,切断敌人的退路。
右翼由李汉魂32军运动到敌人侧方,率先发动总攻,这支在往日演习之中表现最抢眼的32军,就承担了铁拳的任务。
之所以左右两翼兵力相差悬殊,不只是出于粤军与西北军的配合问题的考量。
更因为左侧靠海,大部队难以展开,动用一个师的兵力最为合适。
而率先开打的,便是正面战场,战斗伊始,便是双方师属、团属炮兵力量的激烈较量。
日军第9师团下属的野战炮兵联队,以及各步兵联队配属的四一式75毫米山炮和九二式步兵炮率先开火,试图压制和摧毁先锋军的防御工事和火力点。
炮弹带着刺耳的呼啸声砸向先锋军阵地,掀起阵阵泥土和硝烟。
几乎同时,先锋军防御部队的炮兵观察员迅速测算出日军炮兵大致方位。
经过巧妙伪装的先锋军Le.IG 18型75毫米步兵炮和80毫米迫击炮立刻予以猛烈还击。
炮弹精准地落入日军的进攻出发阵地和疑似炮兵位置,爆炸的火光与日军炮击的烟柱交织在一起,双方炮手都在凭借经验和技术进行着一场盲射对决,试图在步兵接敌前削弱对方。
但日军很清楚,在眼下这场战役之中,己方的火炮无论是数量还是口径都不占优。
于是,炮战远未分出胜负,日军的步兵攻势已然展开。
伴随着凄厉的哨音和军官的嚎叫,日军步兵以中队为单位,组成散兵线,开始向先锋军阵地推进。
他们战术动作娴熟,利用弹坑和任何微小的起伏地形交替掩护前进,三八式步枪精准的点射开始零星地压制守军的火力点。
当日军队形进入有效射程,先锋军阵地的火力骤然增强。
各步兵连的60毫米迫击炮小组率先开火,炮弹以高抛弹道落下,在日军散兵群中炸开。
日军士兵立刻做出反应,迅速分散卧倒,或利用地形隐蔽。但前进的动作没有停止,因为只有拉近的距离日军掷弹筒兵才能够进行有效的反制。
紧接着,布置在侧翼和突出部的捷克式轻机枪和一部分马克沁重机枪开始发出急促的“哒哒”声,形成交叉火力。
日军步兵立刻匍匐或寻找掩护,同时,日军的九六式轻机枪和九二式重机枪也开始咆哮起来,试图用压制性火力反制先锋军的机枪点。
子弹在空中穿梭,打在泥土和工事上噗噗作响,双方机枪手展开了激烈的对射,进行着压制与反压制的博弈。
不时有机枪手中弹毙命,副射手立刻顶上,副射手阵亡,弹药手接着扣动扳机,机枪火力持续不断。
当日军队形迫近到百米左右,日军即将展开冲锋之时,一直没有开火的机枪手们露出阴险的笑容。
当这些土黄色的身影陡然开始加速,各处的马克沁重机枪发出了沉闷的怒吼。
日军的冲锋势头立刻被遏制,近距离遭到重机枪的扫射,即便是那些日军老兵及时做了战术动作,也依旧躲闪不及。
密集的弹雨给日军造成了严重杀伤,进攻部队立刻被这强大的压制火力钉在原地,难以抬头。
然而,日军的反应极为迅速。跟随步兵前进的九二式步兵炮被推上前线,瞄准马克沁重机枪火力点的大致方向直接射击。
“轰!”“轰!”几声炮响,虽然精度不高,但爆炸的破片和冲击波对机枪阵地构成了直接威胁,迫使先锋军机枪手不得不进行短暂的转移或躲避,火力出现间歇。
日军步兵则利用这宝贵的瞬间,猛地跃起发起一波短促突击,甚至投掷手雷,试图靠近堑壕。
部分地段的日军,凭借其单兵素质和凶狠的突击,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成功突入了先锋军的阵地前沿。惨烈的白刃战瞬间爆发。
突入阵地的日军士兵虽然人数不多,但极其凶悍,其刺刀术精湛狠辣,三人一组,背靠背协同,突刺格挡间显得训练有素。
由原晋绥军底子改编而来的先锋军士兵在白刃格斗上显然稍逊一筹,一时间竟被压制,伤亡不小,阵地出现了局部动摇。
后方指挥所里,师长袁庆荣通过望远镜看到这一幕,脸色铁青。
他没有犹豫,立刻对着电话低吼道:“命令炮兵!目标,敌军第二波跟进梯队,阻断射击!绝不能让他们再上来!”
片刻之后,先锋军后方的炮兵阵地上传来更沉闷的轰鸣。
师属105毫米榴弹炮和剩余的75毫米步兵炮调整射界,炮弹越过正在厮杀的己方阵地,精准地砸在了日军后续梯队的前方和队形中,形成了一道爆炸与破片组成的死亡封锁线。
猛烈的炮火有效阻滞了日军的增援,使突入阵地的日军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与此同时,袁庆荣立刻调动相邻阵地的预备队和机动兵力,向被突破地段实施反冲击。
得到生力军支援的守军,凭借绝对的人数优势,用手榴弹、冲锋枪和刺刀,逐步将突入阵地的这股精锐日军士兵分割、包围,最终全部歼灭。
阵地再次回到了先锋军手中,但守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硝烟暂时散去,阵地上留下了一片狼藉和双方士兵的遗体。日军的这一次凶猛进攻被打退了,但谁都知道,这仅仅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