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股清澈的水流,带着泥沙,缓缓从地下涌出,汇聚到洼地之中,形成一个小小的水潭。这一幕,让王御史和几名乡绅瞬间僵住。他们面上的嘲讽凝固,取而代之的是难以置信的表情。百姓们也停下了手中的活计,看着那股清澈的活水,先是寂静,随后爆发出一阵低低的惊呼。枯河滩,竟然真的有水了!
杨昭走到水潭边,用手捧起一捧清水,放到唇边,轻轻抿了一口。
“王大人,这水可饮。”他向王御史示意,“枯河滩,并非无水可寻。杨某所言的水利之术,并非虚妄。”
王御史呆呆地看着那汩汩涌出的清泉,再看看杨昭平静而自信的面容,一时间,竟不知该说些什么。他来时满心质疑,此刻却被眼前的事实,狠狠地击中了。枯河滩,真的有水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但对于这片干涸的土地而言,却是久旱逢甘霖。杨昭的目光越过王御史,投向远方,那条即将完工的引水渠,以及更远处,等待被滋润的广袤荒地。他清楚,这股清泉,将洗刷掉所有的质疑,也预示着一场更大规模的变革,即将席卷整个大乾王朝。
王御史在枯河滩停留了一天一夜。他亲眼见到杨昭指挥民夫,依照图纸挖通引水渠,将远处溪流的水源引入枯河滩。随着水流潺潺注入,曾经干涸的河道焕发了生机,形成一片片水洼,甚至有鱼儿在其中欢快游动。百姓们激动地跪倒在地,高呼杨昭为“活菩萨”。王御史的心情,从最初的轻蔑,到震惊,再到如今的敬佩,几度转变。他亲笔写下奏疏,详细描述了枯河滩的巨变,以及杨昭如何以“古农法”结合水利之术,让荒地变良田,枯河滩涌活水的神奇景象。
奏疏以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当皇帝读完王御史的奏疏时,他从龙椅上霍然起身,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狂喜。
“好!好!好!”他连说三声“好”,将奏疏重重拍在御案上,“杨昭!此子真乃朕之肱股!他果然没有让朕失望!”
在场的大太监李公公躬身垂手,也难掩激动。京畿之地,旱灾频发,百姓流离失所,一直是皇帝的心病。如今杨昭竟能化腐朽为神奇,这不仅仅是解决了民生疾苦,更是彰显了皇室的仁德与天命。
然而,有人欢喜有人忧。
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得知消息时,脸色铁青。他们原以为杨昭会在枯河滩碰壁,颜面扫地,谁知他竟真的引出了水,还得到了王御史的盛赞。这无疑是打了他们一个响亮的耳光。
“这……这不可能!”户部尚书颤声说,“枯河滩多少年了,怎么可能说有水就有水?定是那杨昭使了什么障眼法!”
工部尚书也附和:“王御史不过一介文官,如何能辨别水利之术的真伪?陛下定是受了蒙蔽!”
他们急忙联络朝中与他们交好的官员,试图再次向皇帝进言,质疑杨昭。然而,王御史的奏疏中附带了详细的枯河滩前后对比图,甚至还有当地百姓的联名请愿书,事实摆在眼前,再多的质疑也显得苍白无力。
次日早朝,气氛异常。
皇帝将王御史的奏疏展示给群臣。当看到那枯河滩从黄沙漫漫到水草丰美的对比图时,整个金銮殿都陷入了寂静。
“杨昭以一己之力,让枯河滩重焕生机,此乃社稷之福,万民之幸!”皇帝的声音雄浑有力,带着自豪,“朕决定,即刻下旨,将枯河滩水利工程列为国家重点工程,由杨昭全权负责,户部、工部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无人敢发出反对之声。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面如死灰,只得躬身领命。
程祭酒捋须微笑,看向杨昭的方向,脸上是欣慰的表情。他当初选择相信杨昭,如今看来,是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兵部尚书则对杨昭的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他想到了杨昭在军事改革上的那些超前想法,或许,那也并非痴人说梦。
杨昭站在朝班之中,面对群臣的震惊与敬畏,神色依旧平静。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枯河滩的成功,为他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朝堂的初步认可,但要真正推行全国范围的水利改革,乃至更深层次的变革,仍有漫长的路要走。
散朝后,杨昭被皇帝单独召见。
“杨昭,你做得很好。”皇帝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亲切,“枯河滩一事,让朕看到了你的真才实学。朕现在更加相信,你所言的‘古农法’和水利之术,能真正造福大乾百姓。”
“陛下过誉。”杨昭谦逊回应,“臣只是尽力而为。”
“不必谦虚。”皇帝摆了摆手,“朕有意将水利司扩建,并由你全权执掌。另外,京畿附近还有数个常年干旱之地,朕希望你能尽快拿出章程,将枯河滩的成功经验推广开来。”
杨昭心中一动。皇帝这是要将整个大乾的水利大权交给他了。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授权,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臣领旨!”杨昭躬身应道。
他从皇宫出来,天色已近黄昏。晚霞将京城染成一片金红。苏墨和柳如烟已在侯府门外等候,脸上都带着喜色。
“侯爷,皇上金口玉言,将枯河滩的成功昭告天下!”苏墨激动地对杨昭说,“如今京城内外,都在议论您的水利之术,那些曾经质疑您的,现在都哑口无言了!”
柳如烟也笑着说:“户部和工部那边,现在对我们的物资调配,都变得异常配合,再也不敢刁难了。”
杨昭望着远处的天际线,却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
“这只是开始。”他缓缓开口,“枯河滩的成功,只是让众人看到了冰山一角。接下来,我们要面对的,是更广阔的土地,更复杂的民情,以及更深层的利益纠葛。”
他转向苏墨:“苏墨,京畿附近那几个常年干旱之地,你尽快派人去实地勘察,要详细的地理、水文、人口数据。”
又对柳如烟说:“如烟,水利工程所需的大量物料,包括水泥、钢筋……你可有头绪?”
柳如烟闻言,脸上掠过一丝凝重。
“侯爷,水泥和钢筋……”她低声说,“这些东西,市面上闻所未闻。即便有类似之物,也绝无法满足水利工程的巨大需求。侯爷可否告知具体配方,我可组织商会的力量,秘密寻找工匠试制。”
杨昭点点头,果然,更大的挑战来了。他虽然有【知识库】,但要在古代实现水泥和钢筋的大规模生产,并非易事。这需要技术、资金、人才,更需要打破旧有的生产模式,甚至触及到某些家族的利益。
“好。”杨昭说,“明日,我便将配方和制法交予你。此事,务必隐秘进行。”
他心中明白,要真正实现“利国利民”的宏图大业,除了在朝堂上步步为营,更重要的是,要将现代科技的种子,深植于这片古老的土地。而水泥和钢筋,就是他要埋下的第一批“基石”。
他要让大乾,真正地“改天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