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的轨迹
县一中光荣榜前,王小雅的名字赫然排在第四十二位。照片上的女孩扎着简单的马尾,笑容里有着未经世事的明亮。那是三年前的夏天,王小雅以全县第四十二名的中考成绩被县重点一中录取,成为整个家族的骄傲。
“小雅从来没补过课,全靠自己。”办公室里,王妈妈总是这样不经意地提起女儿,手机里存满了女儿各类奖状的照片。中考成绩单上,各科分数均衡得如同精心设计过——语文138,数学141,英语139,理综140。这种均衡在选科时成了王妈妈信心的来源:“理科就业面广,将来选择多。”
高一上学期,王小雅的名字还在年级前五十的名单上若隐若现。她依然保持着初中时的学习习惯:认真记笔记,课后完成作业,考前系统复习。但细微的变化已悄然发生——数学周测第一次不及格的那个下午,她默默把试卷折了又折,塞进书包最里层。
“只是没适应,下次努力就好。”王妈妈在电话里对丈夫说。
高一下学期的期中考试,王小雅的物理只拿了58分。那天晚上,她对着课本发呆,第一次说出了那句让她自己都害怕的话:“妈,我好像听不懂物理课了。”
高二分科后,王小雅正式成为理科生。开学第一天,新班主任李老师站在讲台前说:“理科学习需要思维方式的转变,不是靠记忆就能解决的。”这话像针一样扎进王小雅的心里。
第一次月考,数学150分的卷子,她只拿了72分。曾经让她引以为傲的化学,也跌到了及格线边缘。王小雅开始延长学习时间,常常伏案至深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公式和定义,但效果甚微。
“我觉得女儿已经很努力了,难道真的是智商不行吗?”王妈妈在教师办公室里,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李老师推了推眼镜:“王太太,小雅的问题不是智商,而是思维方式。她还在用文科的方法学理科学科,过于依赖记忆而缺乏理解。这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很多初中成绩优秀的女生到了高中理科都会遇到类似挑战。”
当晚,王妈妈转述了老师的话,王小雅沉默地听着,然后突然崩溃:“我每天都学到凌晨,为什么就是学不会?是不是我真的笨?”
高二下学期的一个傍晚,王小雅在物理实验室遇到了新来的孙老师。他注意到这个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的女生,不是因为热爱实验,而是因为她在反复重复同一个基础操作。
“你为什么选理科?”孙老师一边整理仪器一边问。
王小雅犹豫了一下:“我妈妈说理科有前途。”
孙老师点点头:“但你更喜欢文科,是吗?”
那一刻,王小雅的眼眶突然红了。她想起初中时在作文竞赛中获奖的喜悦,想起历史老师对她分析能力的赞赏,想起那些被定义为“副科”的课程带给她的快乐。
“理科不需要天赋,需要的是合适的方法和坚持。”孙老师递给她一本薄薄的笔记本,“这是我以前学生的笔记,她曾经和你一样。”
笔记的主人也曾从巅峰跌落,最终通过调整学习方法,慢慢找回了自信。里面没有神奇的解题技巧,只有对每个知识点的深入思考和理解过程的记录。
与此同时,王妈妈在一次家长会上遇到了陈雨薇的母亲。雨薇曾经是王小雅的初中同学,中考排名比小雅还靠前两位,高中却选择了文科。
“雨薇现在在文科班稳定在年级前十,”陈妈妈笑着说,“她说学得虽然辛苦,但是自己喜欢的。”
对比女儿每天痛苦地面对数理化,王妈妈第一次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
转变是缓慢的。王小雅开始按照孙老师指导的方法学习,不再盲目刷题,而是花大量时间理解每一个公式背后的原理。她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每周两小时的社团活动成了她高压学习中的喘息。更令人意外的是,这种文理交叉的学习方式,反而让她的理科成绩停止了下滑。
高二期末考试前,王小雅主动找到王妈妈:“妈,如果我尽力了还是学不好理科,高三我可以转文吗?”
王妈妈看着女儿眼下的黑眼圈,第一次没有立刻否定:“先考完试再说。”
考试结果出来,王小雅的数学第一次回到了及格线以上——92分。虽然与曾经的优秀相去甚远,但这是她高二以来最好的成绩。
“我想转文科。”成绩公布后的周末,王小雅平静地对父母说。
王爸爸放下报纸:“你可想清楚了,只剩一年就高考了。”
“正是因为想清楚了。”王小雅拿出自己偷偷写的几篇散文和一年来的文学社笔记,“这是我的强项,也是我的兴趣所在。”
那个暑假,王小雅在孙老师和班主任的帮助下,完成了从理科到文科的转换。开学的第一次月考,她的语文和历史单科成绩进入了年级前三十。
高三毕业典礼上,王小雅作为“进步最快学生”代表发言。她讲述了自己从巅峰跌落又慢慢爬起的故事,讲述了她如何认识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曾经我以为,努力可以克服一切障碍,”她望着台下密密麻麻的师生说,“但现在我明白了,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
高考放榜那天,王小雅以优异的文科成绩被一所重点大学的中文系录取。王妈妈的朋友圈更新了一张录取通知书的照片,配文是:“女儿找到了她的路。”
在大学的第一个寒假,王小雅回到县一中探望老师。孙老师问她大学感受如何,她笑着说:“就像鱼回到了水里。”
那一刻,她眼中重新闪烁起三年前那个夏天曾有过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