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团长也拿起另一支,入手同样是明显的轻量化感。他熟练地检查枪械,右手握住握把,左手“咔嚓”一声拉动枪栓,动作干脆利落,顺畅无比。
他放下枪,锐利的目光投向铁路,没有任何寒暄,直接切入主题:“铁路,别整虚的,葛大壮回去说得神乎其神,你现在给我和老何交个实底,这枪,到底怎么样?性能参数,优缺点,一五一十说清楚!”
“是!团长,您放心,我保证有一说一!” 铁路挺直腰板,指着曾团长手中的枪,开始详细汇报,语气充满了自信:
“团长,政委,您二位上手也感觉到了,这枪轻!关键是材料,胜寒同志不知道用了什么法子,搞出来一种改良合金钢,密度比咱们普通的枪钢低了接近三成,但硬度和韧性反而提上去了!
这一支枪,比标准的56冲轻了足足两斤还多!战士们长途奔袭、丛林穿插,能省下多少体力?耐用性方面,我们初步测试,绝对扛造!”
他接过枪,指着弹匣井:“这新设计的65发弹匣是重中之重,供弹坡道的弧线是胜寒反复计算修正过的,完美贴合7.62毫米弹头,里面的弹簧也用了特殊处理,韧性极好,保证了连续射击时供弹顺畅,极大降低了卡壳的风险。”
接着,他手指划过加粗的枪管和枪托部位:“为了抑制连发跳动,我们增厚了枪管壁,同时在枪托内部巧妙增加了配重块,调整了全枪重心。
导气装置也做了可调设计,可以根据环境微调。效果就是,后坐力柔和,连发时枪口上跳轻微,别说老兵,就是刚摸枪的新兵蛋子,稍微适应一下也能稳稳压住,泼水似的扫射都能控住弹道!”
他稍作停顿,又从桌上拿起一个造型粗犷、带有简易调节旋钮的圆柱形光学附件,展示给领导看:“还有这个,胜寒叫它‘增距瞄准镜’,里面是多层光学玻璃镜片组合,结构简单坚固。最关键的是,它不用像精密狙击镜那样繁琐归零,直接卡在这个燕尾槽上,”
他演示着安装在枪身侧面的接口上,“拧紧了就能用,有效射程能延伸到800米!在咱们这山地丛林环境,应急情况下,普通步兵就能客串精准射手,拔掉敌方火力点或者指挥官,意义重大!”
最后,他总结道:“胜寒还把原来利用率不高的枪榴弹发射结构彻底精简掉了,重量全部分摊到提升核心性能上。所以这枪,山地冲锋能提供持续火力,守阵地能远程精确打击,夜间摸哨隐蔽性强,适应性非常广,算是咱们边防部队需要的‘全能型’武器!”
何政委听得频频点头,手里还在反复感受着枪身的平衡和握持的舒适度,忽然想起什么,问道:“铁路,我看这里就摆着两支新枪,样品是不是少了点?既然图纸和工艺都摸索出来了,怎么不多造几支?哪怕先小范围配发给尖刀班试用,收集反馈也好啊。”
曾团长也附和道:“老何说得对。好东西不怕试,多造几支,让战士们在实际训练中找找问题,也好后续改进嘛。” 他眼神带着探究,觉得以张胜寒的能力,不该只造出两支。
铁路闻言,下意识地抬手摸了摸鼻子,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窘迫,他连忙找了个听起来合理的借口:“团长,政委,情况是这样的。这两支枪,主要是胜寒同志用来做性能验证和极限测试的样品,必须确保万无一失,才能考虑下一步。而且,李军他们班……”
他指了指正在不远处假装清理杂草、修补棚顶的李军、唐豆、李卫红、刘抗美、周继红、汤原、王海军、孙跃进、强勇、邵兵等人,“……他们已经把各自的旧枪都保养封存好了,就想着等新枪能量产时,直接一步到位换装,也省得来回倒腾,影响战备。”
李军等人听到提到自己名字,只是憨厚地笑了笑,手下“忙碌”的动作更卖力了。他们可是吸取了教训,早在葛营长飞奔去团部报信时,就手脚麻利地把张胜寒之前给他们造好的新枪,藏得严严实实了。
铁路这话半真半假,心里却在暗暗叫苦:哪儿是什么“性能验证”和“一步到位”啊!分明是张胜寒这位“大神”给他们几个造完新枪后,就彻底犯了懒,嫌批量制造重复劳动太麻烦,一句“样品够用,后续再看”就给打发了。他总不能直接跟领导说,主要技术人员张胜寒,因为“怕麻烦”而消极怠工吧?
葛大壮站在旁边,心里跟明镜似的。他跟张胜寒打交道多,太了解这位那有点“独”又怕琐事的性子了,八成是觉得技术验证了,就不想再费劲。
但他身为营长,自然要维护下属,尤其是张胜寒这样的宝贝疙瘩,于是笑着帮腔:“是啊团长,胜寒同志做事稳妥,先拿出精品样品,把性能吃透,后续规模化生产才能少走弯路,确保质量。”
曾团长压根没往“犯懒”那方面想,只觉得张胜寒这是科研人员特有的严谨和精益求精,他感慨地点点头,语气带着赞赏:“胜寒同志辛苦了!能提炼新钢材,还能设计出这么出色的枪,已经是立了大功!
我看这样,既然炼钢的原料咱们有配方,图纸也是现成的,不能光让胜寒一个人忙活。
回头从团里抽调一批心灵手巧、政治可靠的战士过来,成立个临时攻关小组,谁想尽快换新枪,就过来边学边干!人多力量大,争取早点让更多战士用上!”他这几天都在为枪械头痛,没想到张胜寒直接给解决了,一定要给她请功。
何政委此时目光愈发闪亮,他摩挲着枪身,想到了一个关键点,语气带着庆幸:“要说起来,还是胜寒考虑得周到啊!这新枪用的还是7.62毫米口径,跟咱们后勤仓库里堆成山的子弹完全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