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将罗布泊的荒漠染成一片金黄,陈三七独自站在基地外的一座沙丘上,远眺着地平线上缓缓沉落的太阳。白日的炎热正在迅速消退,晚风开始带来戈壁滩特有的凉意。完成飞剑的研制后,他难得有片刻闲暇,特意来到这片寂静的荒漠,让自己远离实验室的喧嚣和数据的纷扰。
当最后一抹霞光消失在天际,深邃的夜空中开始闪现出点点繁星。在这片没有光污染的天空下,银河如同一道璀璨的天河横跨天际,无数星辰闪烁着神秘的光芒。筑基期的修为让陈三七无惧夜间的寒冷,他的身体自动调节着体温,真元在体内缓缓流转。
凝视着无垠的星空,他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日间研制飞剑时的兴奋和紧张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宁静。在这片浩瀚的宇宙面前,个人的烦恼和困惑显得如此渺小。
然而,这份宁静很快被一个长久以来困扰他的问题打破——如何突破金丹期?
回想起修炼之路,从最初的引气入体,到真气液化成就筑基,每一步都有迹可循。炼气期是积累和转化的过程,将天地灵气转化为自身真气;筑基期则是压缩和精炼,将气态真气压缩为液态真元。那么金丹期呢?按照这个逻辑,应该是将液态真元进一步压缩为固态金丹。
但这个简单的推论背后,却隐藏着令人困惑的物理难题。
陈三七的脑海中开始浮现出各种物理公式和数学模型。根据经典物理学,物质从气态到液态的相变相对容易实现,只需要适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现代工业中,液化气体已是成熟技术,比如氮气在-196°c、氧气在-183°c即可液化。
真气液化的过程与之类似,通过特定的功法运行和能量场约束,将气态真气压缩到临界点,从而实现液化。筑基期的修炼,本质上就是不断提高液化率和纯度的过程。
然而,从液态到固态的相变,却完全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根据玻尔-爱因斯坦凝聚理论,”陈三七喃喃自语,“当粒子被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时,会聚集到最低量子态,形成一种新的物质状态。但真元不是普通物质,它是能量和信息的特殊结合体...”
他的思维开始深入量子领域。在量子力学中,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而真元似乎表现出某种“能量-信息二象性”。这或许就是关键所在?
陈三七回忆起月球遗址中关于金丹大道的零星记载:“金丹者,非金非丹,乃先天一炁所凝,内蕴造化,外通天地。”这段话看似玄奥,但用科学语言解读,可能意味着金丹是一种高度有序的能量-信息结构。
夜幕完全降临,银河横跨天际,无数星辰如同镶嵌在黑天鹅绒上的钻石。陈三七仰望着这片浩瀚的星海,突然灵光一闪。
“恒星!”他几乎喊出声来,“恒星的演化过程!”
在天体物理学中,恒星的演化正是一个从气态到液态再到固态的完美范例。星际云气在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原恒星(气态),随着密度增加开始核聚变(等离子态),最终可能演化为白矮星(电子简并态)或中子星(中子简并态)。
“难道金丹的形成类似于恒星的简并过程?”这个想法让陈三七兴奋不已。
他立即开始计算。根据费米-狄拉克统计,当电子被压缩到极致时,会产生简并压力,阻止进一步坍缩。真元若是要实现类似的简并态,需要多大的能量密度?
粗略计算的结果令人震惊:要达到电子简并态,能量密度需要达到10^9 J\/m3级别;而要达到中子简并态,更是需要10^32 J\/m3的惊人密度!
“这不可能...”陈三七摇头自语,“人体怎么可能承受如此巨大的能量密度?”
但转念一想,玄清宗典籍中记载的金丹修士确实拥有移山倒海之能,若是体内蕴含着如此巨大的能量,倒也解释得通。
问题在于如何实现这种极端的能量压缩而不自我毁灭。
陈三七的思维转向了现代物理学的另一个前沿领域——拓扑相变和量子纠缠。或许金丹的形成不是简单的能量压缩,而是真元在某种特殊条件下的拓扑相变?
“如果每个真元单元都可以看作是一个量子比特,”他继续推演,“那么金丹可能就是这些量子比特在高度纠缠状态下形成的宏观量子态...”
这个想法令人振奋。宏观量子态具有许多奇特性质,比如超导性和超流性,这正好与金丹修士的一些特性吻合:真元运转毫无滞碍,神识感应敏锐异常。
夜空中的星辰仿佛在向他诉说着宇宙的奥秘。陈三七凝视着那些闪烁的光点,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一直在错误的方向上思考。
“为什么一定要压缩?”他自问,“为什么不是...重构?”
在材料科学中,有时不需要极端压力也能获得特殊材料。比如石墨和钻石都是碳元素组成,但结构不同导致性质天差地别。真元是否也能通过结构重组而非简单压缩来实现质变?
这个思路打开了新的可能性。陈三七开始构思各种模型:真元晶格结构、能量拓扑缺陷、信息编码模式...
他回想起炼制“星芒”飞剑时的经验。导灵合金在星辰能量作用下发生了微观结构的变化,从而获得了非凡特性。人体内的真元是否也能通过类似方式进行重构?
“需要一种催化剂或者模板...”陈三七沉思着,“就像晶体生长需要晶核一样,金丹的形成可能也需要一个‘种子’。”
但这个“种子”是什么?如何生成?玄清宗典籍语焉不详,现代科学更是无从参考。
夜渐深,沙漠的气温已经降到零下,但陈三七浑然不觉。他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这个难题中,各种理论和模型在20倍脑力的推动下飞速碰撞、组合、验证。
有时他觉得已经触摸到了答案的边缘,但那灵感又如流星般转瞬即逝。金丹大道仿佛隐藏在重重迷雾之后,偶尔透出一丝光芒,却总是难以捉摸。
“或许需要完全跳出传统思维框架...”陈三七望着星空,突然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不再将真元视为某种‘物质’,而是看作时空本身的某种属性呢?”
这个想法来源于广义相对论中物质和时空的关系。爱因斯坦告诉我们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那么真元是否也能与时空产生某种深层次的互动?
如果是这样,金丹的形成可能不是能量的压缩,而是真元与局部时空的某种“耦合”过程。金丹修士之所以能够御空飞行,不是因为他们克服了引力,而是因为他们能够微调自身与时空的关系!
这个想法令人震撼,但也带来了更多问题:如何实现这种耦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会产生什么副作用?
陈三七感到自己正站在一个无比广阔的新领域门前,门后是前所未见的风景,但门上的锁却异常复杂。
时间在沉思中飞快流逝,星辰在天穹上缓缓移动,银河的位置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陈三七依然站立在原地,身体周围隐约有能量波动,那是他无意识中运转真元进行模拟计算的表现。
有时他会突然坐下,用手指在沙地上写下复杂的公式;有时他又会仰望星空,仿佛在向宇宙寻求答案。各种想法和理论在他的脑海中激烈碰撞,科学和修真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他尝试构建一个统一模型,将量子场论、广义相对论与修真理论结合起来。这个尝试极其困难,但偶尔闪过的灵感火花让他相信方向是正确的。
“真元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
“金丹形成或许与对称性自发破缺有关...”
“神识可能是某种量子纠缠现象...”
一个个大胆的假设被提出,又被仔细审视。有的被放弃,有的被保留,有的被修改。在这个过程中,陈三七对修炼本质的理解在不断深化。
然而,无论理论如何精妙,最终都需要实践来验证。而金丹期的突破实验,风险极大。
“需要设计一个安全的实验方案...”陈三七开始构思各种可能的方法,“或许可以先用体外真元进行初步尝试...”
他考虑建造一个特殊的能量约束装置,模拟人体内环境,先在体外尝试真元固化的可能性。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即使失败也不会伤及自身。
但这个方案也有问题:体外环境无论如何模拟,都难以完全复制人体的精微状态。特别是神识与真元的互动,几乎不可能在体外完全重现。
另一个方案是逐步渐进:不是一次性完成全部固化,而是分阶段进行,先让部分真元发生相变,观察效果后再决定下一步。
这个方案相对安全,但需要极其精细的控制能力,对神识的要求很高。
正当陈三七沉浸在这些思考中时,远处传来赵宇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沉思。
“老陈!原来你在这里!”赵宇快步走来,脸上带着兴奋的表情,“基地刚收到一个重要消息,你必须来看看!”
陈三七从深沉的思考中回过神来,一时间竟有些恍惚。金丹大道的奥秘还在脑海中盘旋,现实世界的呼唤却已到来。
他最后望了一眼璀璨的星空,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金丹的秘密依然隐藏在那片星海之后,但他相信,只要坚持科学修真的道路,终有一天能够揭开它的面纱。
“来了。”他回应道,声音中带着一丝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坚定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