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活的第一次大型检验——月考,在开学一个多月后如期而至。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是检验适应程度的试金石,更关乎在强手如林的实验班里最初的定位。
成绩公布的那天,教室后面的公告栏前挤满了人。米小圈深吸一口气,挤进人群,目光急切地在年级大榜上搜寻。他首先找到了李黎的名字——高一年级第8名。一个耀眼得几乎让人不敢直视的名次,在近千人的年级里,稳稳地站在金字塔的顶端。
他的心放下了一半,为她感到由衷的高兴和骄傲。随即,他开始寻找自己的名字,手指顺着名单往下滑,心里默数着。20名没有,30名没有,40名……50名……他的心跳越来越快,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了他。
终于,在第108名的位置,他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108名。
他和李黎之间,隔着整整一百个名字,三十个位次的落差。
像是一盆冰水从头顶浇下,瞬间冻结了他所有的喜悦。周围同学讨论成绩的喧闹声、考得好的欢呼声、考砸了的叹息声,仿佛都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变得模糊而不真切。他只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心脏下沉的声音,咚,咚,沉重地砸在胸腔里。
他一直知道李黎很优秀,是遥不可及的那种优秀。但在初中,通过拼命努力,他一度觉得他们之间的距离在缩小,甚至侥幸地和她进入了同一个班级。他以为,只要继续努力,至少能看到她的背影。
可这一次月考,像一记响亮的耳光,将他从自欺欺人中打醒。高中的赛道更宽,对手更强,他拼尽全力奔跑,却发现他们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被无情地、赤裸裸地拉大了。三十个名次,像一道深深的鸿沟,横亘在他面前。
他失魂落魄地挤出人群,甚至没有勇气去看班级排名。他低着头,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座位,将脸埋进臂弯里。挫败感、羞愧感,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自卑,像潮水般将他淹没。他想起了那些深夜刷题的时光,想起了李黎悄悄递来的笔记,想起了那张写着“一起看星海”的草稿纸……这一切,在冰冷的排名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他能感觉到前排李黎的目光似乎在他身上停留了一瞬,但他没有勇气抬头。
课间,周围的同学都在热烈地讨论着试题和排名。米小圈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像一只受伤后把自己藏起来的小兽。
一张折叠的纸条,悄无声息地从前排递了过来,落在他的手边。
米小圈身体一僵,过了好几秒,才慢慢地抬起头,展开纸条。
上面依旧是李黎清秀的字迹,没有安慰,没有鼓励,只有简短的三个问题:
【错题整理了吗?】
【失分点在哪里?】
【接下来怎么做?】
三个问题,像三把手术刀,精准而冷静地剖开了他沉浸在情绪中的外壳,直指问题的核心。
米小圈看着这三个问题,愣住了。他以为会看到安慰,或者至少是“没关系下次努力”之类的话。但没有。她的方式一如既往的理性,甚至有些“不近人情”。
可奇怪的是,正是这种“不近人情”,反而像一剂强心针,刺破了他自怨自艾的情绪泡沫。是啊,趴在桌子上难过有什么用?排名不会改变。重要的是找到问题,然后解决它。
他深吸一口气,坐直了身体。拿出月考的各科试卷,开始按照那三个问题,一项一项地分析。是数学的解析几何计算失误?是物理的多过程分析没理顺?还是语文的阅读理解偏差?
当他沉下心来,专注于具体的问题时,那种庞大的、压得他喘不过气的失落感,竟然开始一点点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需要被攻克的具体目标。
放学时,米小圈收拾好书包,里面装着已经被他画满标记的试卷和刚刚开始的错题本。他走到正在系鞋带的李黎身边,声音还有些低沉,但已经没有了之前的颓丧:
“那个……纸条,我看了。”
李黎系好鞋带,站起身,看向他,眼神平静:“然后呢?”
“我会整理错题,”米小圈迎着她的目光,语气渐渐坚定起来,“找到原因,制定计划。”
李黎点了点头,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但眼神里似乎闪过一丝几不可查的……认可?
“嗯。”她只是应了一声,背上书包向外走去。
米小圈跟在她身后,看着夕阳下她挺拔而坚定的背影。那三十名的落差,依然像山一样存在。但此刻,他心中涌起的不是畏惧和退缩,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想要攀登的渴望。
他知道,追赶她的路,会比想象中更漫长,更艰苦。但至少,她用自己的方式,为他指明了方向,没有让他迷失在情绪的泥沼里。这场看似残酷的落差,没有击垮他,反而成了他高中时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洗礼。而他,决定接受这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