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忒尔遗留的几项基础叙事技术,如同在同盟这片科技与修行并存的沃土上,投下了几颗蕴含着全新法则的种子。初步的应用成果虽然振奋人心,但所有人都清楚,零散的、依靠顶尖专家攻坚的模式,无法将这份来自“墙外”的遗产真正转化为文明层面的力量。知识的火种需要体系,需要传承,需要一座能够培育未来的熔炉。
在艾拉的强力推动与同盟最高议会的全票支持下,一项前所未有的决议迅速形成并颁布:
于根源塔附属位面,成立“同盟第一叙事工程学院”。
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府,不教授具体的能量运用或道法神通,它的宗旨只有一个——理解、应用并发展埃忒尔留下的“叙事层”相关知识技术,为同盟培养能够应对概念层面威胁的专门人才。
消息传出,在同盟内部引发了不小的震动。许多传统学者和修行者对此表示怀疑甚至抵触,认为研究虚无缥缈的“故事结构”是不务正业,远不如提升舰队实力或个人修为来得实在。然而,更多被那场维度之战震撼、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的年轻一代,以及那些深刻意识到常规手段在概念威胁面前无力感的智者,却看到了通往未来的新路径。
学院的筹建以惊人的效率进行。肃正协议提供了最核心的计算支持与数据基底,万界联邦调集了最顶尖的信息学家和逻辑学家,万法仙朝派遣了擅长推演天机、构筑阵法的宗师,精灵族送来了对生命脉络与自然韵律感知敏锐的学者,甚至连时光龙族,也出于对“时间”与“叙事”关联性的兴趣,派遣了年轻的龙族前来交流。
学院的首任院长,经过激烈讨论,最终由空衍大师兼任。他深厚的佛法修为与对“万法唯识”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学员们建立稳固的心境,抵御研究高维知识可能带来的认知冲击与精神污染。而实际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则由来自各文明的顶尖专家组成的“导师团”共同负责。
开学典礼,简单而庄重。
没有绚烂的烟花,没有冗长的致辞。在根源塔投射出的、那幅幽冷而精密的叙事架构图背景下,第一批经过严格筛选的百名学员——他们中有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有灵觉超凡的修行者,有战功赫赫的军官,也有对文明史诗有着独特见解的人文学者——肃立在崭新的学院广场上。
空衍大师立于前方,声音平和却蕴含力量:
“阿弥陀佛。今日于此,非为求神通法力,非为证大道长生。吾等所为,乃掌镜自照,窥吾等存在之基,故事之构。前路晦暗,危机四伏,愿诸位以智慧为舟,以勇气为帆,为吾等文明,探求一线新机。”
典礼之后,教学与研究即刻步入正轨。学院的运作模式极其特殊:
理论学部,由肃正协议主导,全力解析埃忒尔留下的更深层数据碎片,尝试构建更完善的“叙事学”理论框架。学员们在这里接触到的,是颠覆认知的公式与模型,是关于“因果链强度量化”、“角色模因影响力评估”、“叙事熵变方程”等闻所未闻的知识。
技术应用部,则侧重于将已有的几项基础技术实用化、普及化。学员们学习如何布设“信息熵稳定矩阵”,如何为关键设施或重要人物的“叙事线”注入“逻辑悖论装甲”,如何利用增强版的可视化技术监测同盟内部的叙事健康度。
实践探索部,最为特殊也最为危险。他们在导师的带领下,利用学院特制的、与“永恒之锚”次级节点连接的观测设备,尝试主动地、有限度地“接触”和“感受”同盟内部的叙事流动。他们要学习辨识“静滞杂音”在叙事层面的具体表现,甚至尝试捕捉那些极其微弱的、可能来自“叙事之海”其他区域的“背景波动”。
学习过程充满了挑战与风险。不时有学员因过度深入解析叙事结构而心神受损,需要空衍大师亲自以佛法安抚;有研究小组在尝试构建新型逻辑防御时引发小范围的信息紊乱;更有实践部的学员在感知训练中,意外接收到了一些充满恶意或混乱的未知叙事碎片,险些酿成事故。
但没有人退缩。所有人都明白,他们正在开拓的,是一条关乎文明存续的全新战线。每一次失败,每一次险情,都为后来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魔主偶尔会化身前来,他不是来学习的,更像是来“检验成果”的。他会随手抛出一个混沌信息团,让学员们尝试用刚学到的叙事技术去解析、去稳定,或者去干扰他那充满“变量”的叙事线,美其名曰“压力测试”。虽然过程往往鸡飞狗跳,但确实极大地锻炼了学员们的应变能力与对叙事力量的实操理解。
时光龙族的年轻龙族“流年”,对“时间流”与“剧情张力”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浓厚兴趣,常常与理论学部的学者们争论得“龙须”乱颤。
渐渐地,学院内部开始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这里既有最严谨的科学推理,也有最玄妙的灵觉感知;既讨论冰冷的数学逻辑,也分析炽热的情感史诗。来自不同文明、不同体系的智慧在这里碰撞、融合,孕育着同盟未来对抗概念威胁的……第一批“叙事工程师”。
希望的种子已然播下,静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第1417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