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续篇 第十七章 论坛聚全球,守护启新章
北平的春日,微风拂过 “全球青少年文物保护论坛” 的会场外,各国国旗在阳光下猎猎作响。会场内,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的五百多名青少年代表、文物专家、国际组织成员齐聚一堂,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 “少年护宝联盟” 制作的《文明守护之路》短片 —— 从泉州沉船的水下勘探到东巴古籍的数字化,从海外文物的追索回归到跨国文明的对话协作,每一帧画面都凝聚着全球青少年对文明守护的热忱。
作为论坛的发起人之一,林晓雅穿着简洁的白衬衫,站在发言台上,声音清澈而坚定:“去年,我和墨西哥的卡洛斯一起创作‘文明对话’漫画时,曾问过他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跨越山海保护文物?他告诉我,因为文物里藏着人类共同的记忆。今天,我想把这个问题抛给在座的每一个人 —— 当我们守护一件文物时,我们守护的究竟是什么?”
台下陷入短暂的沉默,随后,埃及少年阿米娜举起手:“我们守护的是故事!就像那件唐代三彩马,它不仅是一件瓷器,还藏着从长安到开罗的贸易故事,藏着不同文明相遇的温暖记忆。”
印度少年拉吉紧接着站起来:“我们守护的是智慧!我家族守护的千年佛经里,藏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东巴古籍里,也有纳西族与山水共生的智慧,这些智慧能帮我们解决今天的问题。”
希腊少年索菲亚则笑着补充:“我们守护的是联结!我在博物馆发现的元代青花瓷,让我知道希腊和中国在几百年前就有往来;现在,我们通过数字技术,让更多人看到这种联结,也让更多人愿意为守护这种联结而努力。”
孩子们真挚的发言,让台下响起阵阵掌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部门负责人在随后的发言中说:“这些青少年的答案,恰恰道出了文明保护的核心意义。今天的论坛,不仅是一次经验交流,更是一次理念的传递 —— 文明保护不是少数人的责任,而是每一个人的使命;不是封闭的守护,而是开放的对话。”
论坛期间,“少年护宝联盟” 联合各国青少年代表,共同发起了 “全球青少年文物守护行动倡议”,提出三项核心计划:一是 “数字文物共享计划”,推动各国青少年将本国文物数字资料上传至统一平台,实现全球文物数字资源共享;二是 “文明故事接力计划”,以丝绸之路、海上丝路等为主题,组织各国青少年接力创作文明交流故事,用漫画、短视频等形式传播;三是 “濒危文物守护计划”,针对全球濒危的小众文化遗产,组建跨国青少年保护小组,协助当地开展数字化保护与文化传播。
倡议发布当天,就得到了二十多个国家的文物部门和博物馆响应。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率先提出合作,希望与中国青少年共同开展 “中希丝路文物数字比对” 项目,挖掘两国在古代丝路上的文明交流痕迹;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则邀请 “少年护宝联盟” 派代表,参与玛雅象形文字数字化保护工作,还计划联合推出 “中墨文明对话” 数字展览。
论坛的压轴环节,是 “全球华夏文明数字馆” 的升级发布。升级后的数字馆新增了 “跨国文明协作区”,不仅收录了各国文物的数字模型,还设置了 “青少年协作工作台”,支持不同国家的青少年在线共同开展文物研究、故事创作、数字建档等工作。林晚秋在发布会上演示道:“比如一名中国少年想研究埃及卢克索神庙的壁画,他可以在平台上找到埃及的青少年伙伴,一起调取壁画的高清数字模型,还能邀请埃及的文物专家在线指导,真正实现‘跨越山海的协作’。”
发布会结束后,一位来自肯尼亚的青少年代表找到林晓雅,兴奋地说:“我们国家有很多古代海上丝路的文物,却缺乏数字化保护的技术和经验。现在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可以邀请中国的小伙伴帮忙,还能把我们的文物故事分享给全世界,太开心了!”
论坛闭幕后的一周内,“全球青少年文物守护行动倡议” 的参与人数突破了一万人,来自五十多个国家的青少年注册成为 “文明小使者”,开展了近百个跨国文物保护协作项目。其中,“中希丝路文物数字比对” 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中希青少年通过比对中国泉州沉船出土的阿拉伯铭文瓷器,与希腊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收藏的古代波斯银币,发现了两者在贸易路线上的关联,为研究元代海上丝路的贸易网络提供了新的证据。
这个发现被发表在国际青少年文物保护期刊上,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希腊考古专家在评论中写道:“青少年的视角往往能带来新的发现,他们不被传统研究框架束缚,更善于从细节中找到文明交流的痕迹。这次的合作,为跨国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范式。”
与此同时,“少年护宝联盟” 的成员们也在不断成长。和小雨通过参与玛雅象形文字数字化项目,不仅学会了新的数字技术,还成了东巴文化与玛雅文化的 “小小传播者”,经常在国际平台上分享两种文明的相似智慧;林晓雅则开始统筹 “全球青少年文物故事集” 的出版工作,计划将收集到的上千个文明故事,翻译成十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发行,让更多人看到青少年对文明守护的热情。
一天,林晚秋收到了那位捐赠明代山水画的英国老人的来信。老人在信中说,他的孙子看到论坛的报道后,也申请成为了 “文明小使者”,还在学校组织了 “文物保护社团”,向同学们介绍中国文物的故事。“没想到我父亲的一个遗愿,能让下一代也爱上文明守护,” 老人写道,“这或许就是薪火相传的意义吧。”
林晚秋将信递给沈青崖,两人站在 “全球华夏文明数字馆” 的展厅里,看着屏幕上不断更新的跨国协作项目数据,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的几个人守护几件文物,到如今全球青少年共同参与的文明守护网络;从实物保护到数字传承,从国内协作到跨国共护,华夏文明的守护之路,早已超越了地域、民族与年龄的界限,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事业。
沈青崖指着屏幕上正在开展的 “非洲丝路文物数字化” 项目,笑着说:“接下来,我们还要协助更多非洲国家开展文物保护工作,让古代海上丝路的文明故事,在更多地方被听见、被看见。”
林晚秋点了点头,目光望向窗外。夕阳下,北平的古建筑与现代高楼交相辉映,像一幅跨越时空的文明画卷。她知道,文明的守护没有终点,只要 “少年护宝联盟” 的火种还在燃烧,只要 “文明无界,薪火共传” 的信念还在延续,华夏文明的光芒,就会永远闪耀在世界的东方,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行之路。
而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也将带着这份对文明的热爱,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守护故事,让薪火相传的信念,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