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金疮散”的“合药之神”后,洛九川在李丹师心中的分量又重了几分。虽然依旧无法感知灵力,但他那份近乎偏执的专注、超凡的观察力以及“以心契药”的玄妙能力,让李丹师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一条完全不同于传统丹道的、充满未知却又潜力巨大的路径。
新的挑战很快到来——“清心散”。
此散位列低阶药散之上,近乎触及一品灵丹的门槛。其功效是宁心安神,辅助修炼,对初入炼气期的修士稳定心神、抵御心魔略有裨益。所需药材增至九味,主药为“静心草”,辅以“宁神花”、“茯苓粉”、“淡竹叶”等,工序更为繁复,对药性融合的“火候”要求也更高。
更重要的是,“清心散”的成败,关键之一在于最后一步——“凝香”。需以极精准的微火,短暂烘烤已成型的药散,激发其内在药性,使其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能直接影响心神的宁静香气。火候稍过,香气则焦糊刺鼻,药性尽毁;火候不足,则香气寡淡,效力大减。
这一步,历来是学徒晋升正式丹师的第一道重要关卡,因为它开始涉及对“火”的精细操控,哪怕只是凡火。
对洛九川而言,这无疑是又一重巨大的考验。他无法感知药散在微火下的灵力变化,只能依靠肉眼观察色泽变化、鼻息捕捉香气转换。
李丹师将“清心散”的丹方和注意事项交给他时,只淡淡说了一句:“此散之妙,在于‘静’而非‘抑’。其香如空谷幽兰,似有还无,拂过心田,尘埃自落。把握其‘度’,需极静之心。”
洛九川躬身接过,心中明了,这又是一场硬仗。
他再次将自己关进了那间小隔间。
首先依旧是熟悉药材。九味药材,性状各异。静心草干枯易碎,宁神花香气幽微,茯苓粉需研磨至极细,淡竹叶需保留其清冽之性……他花费了数日时间,不厌其烦地逐一处理、品尝、记录,用心神去体会每一种药材独有的“情绪”与“特质”。
接着是前期混合。有了“金疮散”的经验,他更加注重用意念引导药性交融。九种药性彼此交织,远比五味复杂,如同调和一首更为恢弘的乐章。他失败了无数次,常常因一种药性的微弱排斥而导致整体失衡。
但他心性已被磨砺得极为坚韧,每一次失败都仔细记录原因,调整下一次的“心意”侧重。
数日后,他终于能稳定配制出混合均匀的药散半成品。接下来,便是最难的——“凝香”。
他点燃那小铜炉的炭火,小心翼翼控制着进气口,试图让火焰保持一种极其微弱而稳定的状态。这本身就需要极高的耐心和手上功夫。
他将药散薄薄铺在一种特制的、导热均匀的玉片上,置于火苗上方寸许,缓缓移动烘烤。
第一次,手抖了一下,火苗舔舐,药散瞬间焦黑。
第二次,距离过高,毫无香气产生。
第三次,时间过长,散发出刺鼻的糊味。
第十次……
第二十次……
小隔间内,时常弥漫着焦糊气,偶尔也有一丝极淡的、转瞬即逝的清香,却总无法持久稳定。
他再次遇到了瓶颈。那关键的“度”, elusive 难以捕捉。
这一日,他连续失败了多次,心神耗损,太阳穴隐隐作痛。窗外已是月上中天,阁内早已寂静无声。他疲惫地靠在冰冷的石台上,望着那跳跃的、橘黄色的微弱火苗,怔怔出神。
炭火……凡火……也是火。
父亲曾说,“天丹圣体”可“万火随心意流转”……
那是否是另一种层面的控火?并非依靠灵力强行驾驭,而是……理解火,顺应火,甚至……与火沟通?
一个荒谬却又带着某种诱惑力的念头浮上心头。
他闭上眼,不再试图去“控制”那火苗,而是放松心神,尝试去“感受”它。
感受它的温度变化,感受它跳跃的节奏,感受它燃烧时带来的那种独特的、充满生机的能量波动——即使他无法感知灵力,但火焰本身的热量、光芒、动态,也是一种可以被感知的存在。
渐渐地,在他极度疲惫后放空的精神状态下,那橘黄色的火苗在他“感知”中似乎变得有些不同。它不再只是一个需要被驾驭的工具,而像是一个有自己的呼吸和情绪的、活泼又调皮的生命体。
它喜欢充足的空气,会因此而欢快跳跃;它讨厌潮湿,会因此而委顿闪烁;它燃烧炭块,释放热量,完成着自己的使命……
就在他沉浸在这种奇特的、与火“共情”的状态中时,他无意识地将手中玉片再次靠近火苗。
这一次,他没有刻意去计算距离和时间。
他的手腕自然而然地随着火苗跳跃的节奏微微调整着玉片的高度,他的呼吸似乎也与火苗的“呼吸”同步。
突然,一股极其清幽淡雅、似兰非兰、带着一丝凉意的香气,缓缓从玉片上的药散中弥漫开来!
香气并不浓郁,却极具穿透力,轻轻吸入一口,便觉脑中因疲惫而产生的胀痛之感顷刻间舒缓了许多,心神仿佛被一只温柔的手拂过,变得宁静而通透。
洛九川猛地睁开眼,又惊又喜!
成功了?!
他强压住激动,小心维持着那种玄妙的状态,直到香气达到一个顶峰并稳定下来后,才迅速移开玉片,熄灭火源。
他看着玉片上那层色泽温润、散发着持续幽香的药散,心脏狂跳。
这一次,绝对不同!
翌日,他将这份“清心散”呈给李丹师。
李丹师依旧是那套查验流程,但当他嗅到那缕幽香时,眼神瞬间凝固了。他仔细品尝后,沉默了很久很久。
最终,他长长叹了口气,看着洛九川,眼神复杂无比:“空谷幽兰,尘埃自落……你竟真的做到了……而且,这香气之纯净凝练,竟似比许多炼气期弟子以灵力催发的,还要更贴近‘清心’之本意!”
他实在无法理解,一个没有灵力的少年,是如何将凡火操控到如此精妙境地,并能激发如此完美药香的。
“你……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李丹师忍不住再次问道。
洛九川迟疑了一下,还是选择了部分坦白:“弟子……无法感知灵力,便尝试去感知火本身。它的热,它的光,它的跳动……仿佛它自有生命。弟子只是……尝试去顺应它,配合它,而非强行控制它。”
“感知火……顺应火……”李丹师喃喃重复着这几个字,眼中闪过震撼与茫然。这完全超出了他的认知范畴。良久,他苦笑着摇摇头:“罢了,或许这便是你的道吧。这条路,无人能教你,只能靠你自己走下去。”
他郑重地将那份清心散还给洛九川:“此散,优等。你可自行处理。接下来,你可以尝试阅览阁内一层对所有学徒开放的丹道基础典籍了,或许……能对你有所启发。”
这无疑是更大的权限和认可。万药阁一层的典籍,虽非不传之秘,却也包罗万象,从药材图鉴到基础丹方,从控火技巧到药性理论,是无数丹师启蒙的宝库。
“多谢师傅!”洛九川心中涌起感激。他知道,李丹师正在用他的方式,为自己这条孤独而奇特的道路,尽可能多地提供助力。
之后的日子,洛九川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上午处理分拣药材的事务,下午在小隔间尝试配伍更多种类的低阶药散,夜晚则沉浸在阁内一层的藏书区,如饥似渴地阅读那些浩如烟海的典籍。
他阅读时,同样带着他独特的方式。不仅记忆文字,更会结合白日实操的感受,去理解、质疑、甚至印证《苏门丹经》中的某些看似玄奥的理论。他仿佛一块巨大的海绵,疯狂吸收着一切水分,并以自己的方式重新组合、消化。
偶尔,他也会遇到苏暮雨。她似乎负责打扫藏书区的卫生,有时会在他看书入神时,悄悄放上一杯温水或一小碟点心,然后默默离开。
两人交流不多,往往只是点头示意,或极简短的问候。
“师兄,还在看?”
“嗯。”
“天色晚了。”
“就好。”
一种默契的宁静在两人之间流淌。洛九川能感觉到,这个安静的女孩在默默地关心着他,这让他在这冰冷陌生的世界里,感受到一丝难得的暖意。
这一晚,洛九川在一本名为《百草杂论》的古籍中,看到一段关于“时痕草”的记载:“……其叶生有环纹,似年轮,一纹一岁。感知敏锐者,可察其纹路间有时光流逝之微弱痕迹,故名‘时痕’……”
时光流逝之痕迹?
他心中猛地一动,下意识地摸了摸一直贴身藏着的青铜时炉。
他忽然萌生一个念头:能否借助这“时痕草”,来辅助自己感知那 elusive 的时间变化,甚至……沟通时炉?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再也难以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