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专属日”的歌声还在耳畔回响,“忠犬联盟”的成员们默契地将目光投向了林砚舟——联盟里的“美学灵魂”。这位才华横溢的设计师,总是在工作室里默默耕耘,从非遗纹样的现代转译到产品形态的创新突破,从包装设计到品牌视觉,用细腻的审美和精准的创意,让乡村手作摆脱了“土气”标签,成为兼具质感与温度的时尚单品。可鲜有人知,他私下里最爱的是泡在图书馆里钻研古籍纹样,也藏着一个“分享美学”的小小心愿。于是,一场专为林砚舟打造的“教授专属日”悄然落地:陪他走进珍藏着非遗古籍的图书馆沉浸式研学,再让他站上讲台,给大家讲一堂专属美学课,让他在创作之外,享受被倾听、被认可的满足。
上午研学:图书馆里的“纹样寻宝”
清晨的阳光透过古籍图书馆的雕花窗棂,洒在泛黄的书页上,空气中弥漫着纸张与墨香的厚重气息。这座藏在县城里的古籍图书馆,珍藏着上百本记载着非遗纹样、传统工艺的古籍孤本,是林砚舟早就想来探访的“宝藏之地”。今天,陈曦、沈亦舟、苏医生、周教授、赵村长组成“研学小分队”,陪着他一起走进这座知识的殿堂。
“林教授,今天我们都是你的‘学生’,跟着你一起寻宝!”沈亦舟举起手机,笑着说道,“保证全程不吵不闹,认真记录,绝不拖你后腿!”
图书馆管理员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专属阅览区,桌上整齐摆放着《古羌绣谱》《竹编纹样考》《漆艺图谱》等珍贵古籍。林砚舟看着这些封面斑驳的书籍,眼神里满是敬畏与期待,他轻轻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开一本《古羌绣谱》,指尖拂过书页上细腻的线条,仿佛在与古人对话。
“你们看,这页记载的是明代羌绣的‘云纹缠枝’纹样,和我们现在常用的简化版不一样,线条更繁复,寓意也更丰富,象征着吉祥连绵。”林砚舟指着书页上的纹样,轻声讲解道,语气中满是热爱,“这种纹样的针法也很特别,是‘纳花’与‘挑花’结合,立体感极强。”
陈曦凑近细看,只见古籍上的纹样用毛笔细细勾勒,旁边还标注着针法注解,她忍不住赞叹:“太精致了!以前只看到你设计的成品,没想到背后有这么深的文化底蕴。”她拿出提前准备的素描本,认真地临摹着纹样,时不时向林砚舟请教线条的走势。
周教授则对一本《竹编纹样考》很感兴趣,他和林砚舟一起探讨:“你看这里记载的‘万字纹’竹编,以前多用于祭祀器物,现在能不能转化成更轻便的饰品纹样?”林砚舟点点头:“我正有这个想法!把传统纹样拆解、重组,保留核心元素,再结合现代审美,应该能设计出很受欢迎的产品。”
沈亦舟虽然对古籍纹样一知半解,但也看得十分认真,他用手机把感兴趣的纹样拍下来,标注上“可以做钥匙扣”“适合印在包装上”等字样:“林教授,这些纹样太有感觉了,等回去我就用在直播推广图上,肯定能吸引很多年轻人!”
苏医生则安静地坐在一旁,翻看一本《漆艺图谱》,偶尔指着图谱上的色彩搭配问道:“林老师,这种‘朱红配墨黑’的漆艺配色,为什么在古代这么受欢迎?”林砚舟耐心解答:“朱红象征吉祥,墨黑代表庄重,两者结合既有视觉冲击力,又符合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寓意,现在我们设计漆艺产品时,也经常借鉴这种经典配色。”
赵村长看着大家认真研学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虽然看不懂复杂的纹样,但也跟着林砚舟的讲解,努力理解其中的内涵:“以前只知道这些老手艺好看,没想到里面有这么多学问,今天真是长见识了!”
一上午的时间,大家都沉浸在古籍的世界里,林砚舟时而低头钻研,时而为大家讲解,眼神里闪烁着光芒。以前他总是一个人查资料、找灵感,难免会有思路枯竭的时候,今天有伙伴们陪着,一起探讨、一起发现,不仅效率更高,也让枯燥的研学变得充满乐趣。“有你们陪着,感觉这些古籍都变得更生动了。”林砚舟合上最后一本书,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午间简餐:书香气中的畅谈
研学结束后,大家在图书馆附近的一家素食馆吃午饭。餐厅布置得简约雅致,木质的桌椅、墙上的书法作品,与上午的古籍研学氛围十分契合。
“林教授,你什么时候开始对传统纹样感兴趣的?”陈曦好奇地问道。
林砚舟喝了一口茶,缓缓说道:“我小时候跟着爷爷学画画,爷爷是个老木匠,他的工具箱里总放着几本画着纹样的小册子,我就跟着临摹,慢慢就喜欢上了。后来上了设计学院,发现很多现代设计都能在传统纹样里找到灵感,就更着迷了。”
“你设计的那些产品,确实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特别好。”周教授赞许地说,“就像那个羌绣手机壳,用的是传统羊角花纹样,但颜色和造型很时尚,年轻人都喜欢,这就是传统美学的现代生命力。”
沈亦舟点点头:“是啊!上次直播的时候,有网友说我们的竹编手包纹样像某奢侈品牌的经典款,其实我们用的是古籍里的‘回纹’,比他们的历史还悠久呢!”他得意地说道,“以后我直播的时候,就把今天学到的纹样知识讲给网友听,让他们知道我们的产品有多有内涵!”
苏医生说道:“我觉得你不仅是设计师,更像是传统文化的‘翻译官’,把晦涩的传统纹样翻译成了现代人能理解、能喜欢的设计语言。”
林砚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只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其实传统纹样里藏着古人的审美智慧和生活哲学,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就能让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赵村长说道:“林老师,你为我们的非遗手作设计了这么多好产品,让我们的手作能卖个好价钱,我们全村人都很感谢你。以后你要是需要什么资料、什么帮助,尽管开口,我们一定全力支持你!”
“谢谢大家的认可。”林砚舟心里暖暖的,“其实我也要感谢你们,如果不是来到这里,接触到这么多鲜活的非遗工艺和淳朴的村民,我也设计不出这么多有温度的产品。乡村给了我很多灵感,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能成为设计的元素。”
午餐在轻松愉快的畅谈中结束,大家聊得最多的,还是如何把上午学到的古籍纹样运用到未来的产品设计中。沈亦舟提议设计一系列“古籍纹样复刻”系列产品,陈曦建议在包装上印上纹样的历史故事,周教授则提醒大家要注意知识产权保护,大家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
下午授课:专属美学课开讲
下午,大家回到村里的文化礼堂,这里已经被布置成了简易的课堂。几张长桌拼在一起,上面放着笔记本和笔,前方的黑板上写着“传统纹样美学课”几个大字,旁边还贴着林砚舟上午临摹的几张纹样草图。
“林教授,学生们都到齐了,就等你开讲啦!”沈亦舟搬来一把椅子放在黑板前,笑着说道。
林砚舟走上讲台,看着台下坐着的“学生们”,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传统纹样里的美学密码,希望能让大家对传统美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他首先从“纹样的起源”讲起:“传统纹样的诞生,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竹编里的‘米字纹’,最初是为了让竹编更牢固,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寓意‘五谷丰登’的吉祥纹样;羌绣里的‘羊角花’,源于羌族对羊的崇拜,象征着生命与繁衍。”他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纹样示意图,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接着,他又讲解了传统纹样的“构成美学”:“传统纹样讲究对称、均衡、节奏和韵律,比如‘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纹样,通过重复、叠加,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这些美学原则,在现代设计中依然适用。”他拿出自己设计的竹编手包,“大家看这个手包上的纹样,就是借鉴了‘二方连续’的构成方式,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
然后,林砚舟又分享了“纹样的色彩美学”:“传统纹样的色彩搭配很有讲究,比如漆艺的‘红黑配’、羌绣的‘红蓝配’,都遵循着‘对比鲜明、和谐统一’的原则。这些经典配色,我们可以直接运用到产品设计中,也可以根据现代审美进行调整。”
在互动环节,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陈曦问道:“林教授,如何把握传统纹样的‘创新度’,既不脱离传统,又不显得陈旧?”林砚舟解答道:“关键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取传统纹样的核心元素,比如线条、造型、寓意,再用现代的设计语言进行重构,结合现代生活场景的需求,让传统纹样‘活’在当下。”
赵村长问道:“林老师,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也想学习设计,你能不能给他们一些建议?”林砚舟点点头:“首先要多了解传统文化,多观察生活,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中的细节;其次要多练习,从临摹传统纹样开始,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最后要敢于尝试,不要害怕失败,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成长。”
沈亦舟则问道:“林教授,能不能教我们一个简单的纹样设计方法,以后我直播的时候可以教给网友?”林砚舟笑着说:“当然可以!我们可以用‘几何拼接’的方法,把圆形、方形、三角形这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结合传统纹样的寓意,组合成新的纹样。”他在黑板上现场演示,用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设计出了一个寓意“吉祥如意”的纹样,大家都纷纷点赞。
整个授课过程中,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大家听得认真、记得仔细,时不时发出阵阵赞叹。林砚舟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眼神里充满了自信与光芒。以前他总是在工作室里默默创作,很少有机会这样系统地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见解,今天,看着大家专注的眼神、认真的笔记,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夜晚复盘:灵感与约定
傍晚,夕阳西下,文化礼堂里的美学课也接近了尾声。大家围坐在一起,复盘着今天的收获与感悟。
“今天真是受益匪浅!”陈曦拿出自己的素描本,上面画满了临摹的纹样和笔记,“以前只知道欣赏你的设计,现在才明白背后的美学逻辑,以后在推广产品的时候,也能把这些故事讲得更透彻了。”
沈亦舟说道:“林教授,你讲的纹样设计方法太实用了!我已经想好下次直播的内容了,就教网友们设计简单的传统纹样,肯定能吸引很多关注!”
苏医生说道:“通过这堂课,我对传统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能理解你设计的产品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了。以后我也要多学习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周教授点点头:“林砚舟,你不仅设计做得好,课也讲得很精彩。传统美学的传承,不仅需要设计师的创作,更需要像你这样的‘传播者’,把这些知识分享给更多人。”
赵村长说道:“我已经和村里的年轻人说了,以后要多向林老师学习,希望林老师能常给他们讲课,把传统美学知识传承下去,让我们的非遗手作更有内涵、更有价值。”
林砚舟看着大家真诚的笑容,心里充满了感动:“谢谢大家的认可,今天这堂课,其实也是一次自我梳理和成长。和大家分享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很多新的灵感。”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计划打造一个‘传统纹样美学工坊’,不仅自己创作,还能教村里的年轻人和感兴趣的游客学习传统纹样设计,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
“我们支持你!”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道。陈曦说道:“我可以帮你对接资源,申请非遗传承扶持资金;沈亦舟可以帮你推广宣传,吸引更多人来工坊学习;周教授可以帮你梳理理论知识,编写教材;苏医生和赵村长可以帮你协调场地和人员。”
林砚舟看着身边的伙伴们,眼眶微微发热:“有你们在,我什么都不怕了。以后,我们一起把传统美学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文化,让非遗手作成为真正的‘美学符号’。”
夜色渐浓,文化礼堂里的灯光温暖而明亮。这场“教授专属日”,没有热闹的节目,没有华丽的礼物,却有着最真挚的陪伴和最深刻的交流。林砚舟知道,未来的创作之路还很长,但他不再是一个人。有这些可爱的伙伴们陪着他,一起挖掘传统美学的宝藏,一起守护非遗文化的根脉,一起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传统美学的独特光芒。
这份在书香气与课堂中凝聚的情谊与约定,将成为他心中最珍贵的力量,指引着他在设计与传承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前行,做传统美学最忠实的守护者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