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暖阳驱散了深冬的寒意,专属空间的庭院里,嫩绿的竹芽已悄然舒展。陈曦将第五卷“文明互鉴·世界共享”的任务手册轻轻合上,目光坚定地看向众人:“新卷启程,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回归初心——去拜访第四卷帮扶过的公益对象,看看他们的生活变化,听听他们的新需求。公益不是一次性的给予,而是长久的陪伴与守护。”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全员响应。沈亦舟早已打包好直播设备:“这次要全程直播,让粉丝们看看我们公益项目的真实成效!”赵村长拎着装满竹编工具的布包:“给孩子们带点手艺材料,教他们编个新年小挂件。”苏医生整理着养生礼包:“准备了适合老人和孩子的滋补品,还有常用的健康手册。”
一行六人分两辆车出发,朝着贵州、云南的非遗扶贫工坊与特殊教育学校驶去。车轮滚滚,载着牵挂与期待,奔赴一场温暖的重逢之约。
第一站:贵州非遗扶贫工坊——团圆里的新生
历经六个小时的车程,团队抵达贵州黔东南的非遗扶贫工坊。车子刚停在村口,就看到王大姐带着一群村民站在路边等候,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淳朴的笑容。“陈总、赵师傅,你们可来了!”王大姐快步上前,紧紧握住陈曦的手,眼眶泛红。
工坊里早已焕然一新。原本简陋的竹编车间,如今加装了通风设备和标准化工作台;墙角整齐堆放着成品竹编智能灯架,几位年轻村民正熟练地进行打磨、组装。“自从工坊升级后,我们的产能提高了一倍,订单都排到下个月了!”王大姐骄傲地介绍,“现在村里有30多个人在工坊上班,都是留守妇女和返乡年轻人,人均月收入能到4000多块呢!”
沈亦舟打开直播,镜头扫过忙碌的工坊和村民们的笑脸:“家人们看!这就是我们的非遗扶贫工坊,以前大家只能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家庭!”直播间瞬间沸腾,网友们纷纷留言:“这才是真正的公益!”“为‘曦·承非遗’点赞,太有意义了!”
赵村长拉着几位年轻传承人,拿出带来的竹编材料:“今天教你们编个龙形挂饰,新年讨个好彩头!”他手把手地教大家处理竹丝、编织龙身,指尖翻飞间,一个个灵动的龙形挂饰逐渐成型。“赵师傅,您上次教的编织技法,我们用在灯架上,产品合格率提高了不少!”一位年轻传承人兴奋地说。
苏医生则给村民们做了简单的健康体检,测量血压、讲解养生知识:“大家长时间低头编织,要注意颈椎保养,每隔一小时就活动活动肩颈。”他还把养生礼包分发给每个人,里面有艾草护颈贴、枸杞和养生手册。
最让人动容的是王大姐的家庭变化。她带着团队来到自家新盖的二层小楼,客厅里摆放着智能竹编光影灯,女儿正趴在桌上写作业,丈夫则在院子里劈柴。“以前我丈夫在外打工,一年才回家一次,现在他也来工坊上班了,我们一家人终于团聚了!”王大姐笑着说,眼里满是幸福。
临走时,村民们给团队送上了自己编织的竹编礼盒、晒干的菌菇和自家种的蔬菜。“谢谢你们给了我们新生活,以后我们会好好做手艺,不辜负你们的帮助!”王大姐的丈夫握着陈曦的手,真诚地说道。陈曦眼眶湿润:“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以后我们会常来,还会给大家带来更多新订单、新技术。”
第二站:云南特殊教育学校——指尖上的温暖
离开贵州,团队驱车前往云南的特殊教育学校。这所学校是第四卷非遗疗愈项目的重点合作对象,一年来,团队定期派传承人来教孩子们竹编、漆器绘制,帮助他们打开心扉、培养技能。
车子刚驶入学校,就看到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等候在门口,每个人手里都拿着自己的手工作品。“陈姐姐、赵爷爷!”孩子们看到团队,兴奋地围了上来,把手里的竹编小篮子、漆器小摆件递到他们手中。
校长带着团队参观了非遗疗愈教室。教室里,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手工作品,桌上摆放着智能竹编工具和漆器材料。“自从开展非遗疗愈课程后,孩子们的变化太大了!”校长感慨道,“以前性格孤僻的孩子,现在愿意主动和同学交流;动手能力差的孩子,现在能独立完成复杂的竹编作品。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自信,知道自己也能做出有价值的东西。”
在教室里,孩子们为团队表演了一场特殊的“非遗秀”。他们穿着自己绘制的漆器纹样t恤,手里拿着竹编乐器,演奏了简单的乐曲。虽然节奏并不完美,但每个孩子都认真投入,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沈亦舟的直播镜头一直对着孩子们,直播间里满是感动的留言:“孩子们太棒了!”“非遗不仅能传承文化,还能治愈心灵,太有力量了!”
赵村长和林砚舟带着孩子们做竹编风铃。赵村长耐心地教孩子们如何固定竹丝,林砚舟则指导他们在风铃上绘制简单的非遗纹样。“姐姐,你看我编的好不好?”一个自闭症男孩拿着自己的作品,小声地问陈曦。陈曦蹲下身,温柔地说:“太好看了!你真厉害,以后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手艺人。”男孩脸上露出了羞涩的笑容,主动拉起了陈曦的手。
苏医生给孩子们做了心理健康评估,还和老师交流了后续的疗愈方案:“接下来我们可以增加音乐竹编课程,让孩子们在编织的同时感受音乐的魅力,进一步促进心理康复。”他还为学校捐赠了一批新的非遗疗愈材料和智能检测设备。
临走时,孩子们把亲手制作的竹编风铃和漆器挂件送给团队,每个作品上都写着“谢谢”“我爱你们”。“我们会一直想你们的,还会继续做手作,等你们下次来检查!”一个女孩拉着陈曦的衣角,不舍地说道。陈曦点点头,眼眶泛红:“我们一定会常来看你们,还会把你们的作品放到线上平台售卖,让更多人看到你们的才华。”
第三站:非遗传承人之家——坚守中的创新
最后一站,团队拜访了云南当地的老漆艺传承人李阿公。李阿公是第四卷“星火计划”的帮扶对象,团队不仅为他提供了资金支持,还帮他对接了技术资源,让传统漆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李阿公的家就在山脚下,院子里种满了漆树,屋檐下挂满了晾晒的漆器半成品。看到团队来访,李阿公高兴地迎了出来:“小陈、小林,你们可来了!快进来看看我的新作品!”
走进李阿公的工坊,团队眼前一亮。原本传统的漆器首饰盒,如今融入了智能LEd灯,打开盒子后,灯光亮起,照亮里面的首饰;古朴的漆器托盘,增加了无线充电功能,既实用又美观。“这些都是按照你们教的思路改良的,现在我的作品可受欢迎了,线上线下都有订单,还有年轻人来跟我学漆艺呢!”李阿公骄傲地介绍。
林砚舟拿起一个漆器台灯,仔细观察着纹样和工艺:“阿公,您的漆艺越来越精湛了,这个云纹绘制得特别灵动,和智能灯光结合得也很完美。”他还和李阿公探讨了新的设计思路:“下次我们可以尝试在漆器上绘制不同国家的文化元素,为第五卷的全球布局做准备。”
赵村长和李阿公交流起手艺传承:“阿公,您现在收了几个徒弟?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李阿公笑着说:“收了5个年轻徒弟,都是大学毕业的,有设计专业的,有市场营销专业的,他们帮我做设计、跑市场,我教他们漆艺,配合得可好了!就是原材料采购有点麻烦,优质漆树汁不好找。”
陈曦立刻记下这个问题:“阿公,您放心,我们会帮您对接优质的漆树种植基地,保证原材料供应。以后我们还会把您的作品纳入全球推广计划,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漆艺。”
沈亦舟在直播间展示了李阿公的新作品,详细介绍了传统漆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家人们,这就是老手艺的新生!李阿公坚守漆艺几十年,现在通过创新,让传统漆艺走进了现代生活,太了不起了!”直播间里订单不断,不少网友表示要购买李阿公的漆器作品。
临走时,李阿公送给每个人一个亲手制作的漆器平安扣:“谢谢你们帮我把漆艺发扬光大,这些平安扣祝你们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陈曦握着李阿公的手:“阿公,您是我们的榜样,以后我们会继续支持您,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漆艺。”
返程复盘:初心如磐,温暖前行
踏上返程的路,夕阳西下,将车窗外的风景染成温暖的橘红色。团队成员们围坐在车上,翻看着拜访时的照片和视频,分享着心中的感动与感悟。
“这次拜访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公益项目真的能改变很多人的生活。”苏医生感慨道,“看到孩子们自信的笑容、村民们幸福的生活、传承人们坚守的初心,我更加坚定了做公益的决心。”
林砚舟点点头:“这些帮扶对象也给了我很多设计灵感,比如孩子们的纯真创意、老传承人的传统技法,以后我会把这些融入到产品设计中,让产品更有温度、更有内涵。”
沈亦舟看着直播间的回放:“这次直播累计观看量突破3000万,收获了大量好评,还接到了不少公益订单。以后我们可以定期开展‘公益直播专场’,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公益中来。”
赵村长摸着手里的漆器平安扣:“以后我要多抽时间去工坊和学校,教大家更多手艺,让老手艺能帮助更多人。”
周教授捋了捋胡须:“公益是品牌的灵魂,也是我们第五卷全球布局的重要基础。只有带着温度去做事业,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陈曦看着身边的伙伴们,心中满是坚定:“这次拜访让我们看到了公益的力量,也让我们找到了新的方向。第五卷,我们不仅要让非遗走向世界,还要把公益理念传递到全球,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的温暖与力量。”
她打开笔记本,写下返程后的行动计划:“第一,为贵州工坊对接新的智能模块供应商,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第二,为特殊教育学校开发专属的非遗疗愈课程,捐赠更多材料和设备;第三,帮李阿公对接漆树种植基地,解决原材料问题;第四,启动‘公益全球计划’,将非遗扶贫与疗愈模式复制到海外华人社区。”
车子在夜色中前行,车灯照亮了前方的道路。新年首任务圆满完成,不仅让团队重温了公益的初心,更坚定了第五卷“文明互鉴·世界共享”的前行方向。
未来的路,他们将带着这份温暖与坚守,带着帮扶对象的期待与信任,在非遗传承与公益践行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让中国非遗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温暖与爱跨越国界、传递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