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公益的首家非遗体验店在市中心开业一周年当天,陈曦站在店门口看着络绎不绝的顾客——有人在体验苗绣打籽针,有人在挑选竹编文创,还有家长带着孩子在听传承人讲非遗故事。收银台的数据显示,一年来店铺累计接待顾客5万人次,带动周边30位传承人增收,文创产品复购率达40%。就在这时,系统面板突然弹出提示:“检测到非遗体验店模式验证成功,具备连锁扩张基础,可启动‘全国非遗体验店连锁计划’。”
看着面板上“连锁扩张”的字样,陈曦想起一年前筹备首家店铺时的场景——为了找合适的位置,她和林砚舟跑遍了市区10个商圈;为了确定产品品类,反复和传承人沟通调整;开业初期客流量不足,沈亦舟还特意组织赛车圈朋友来打卡引流。而现在,有了系统支持和一年的运营经验,扩张之路显然会更顺畅。
第一步:选址与资源匹配
陈曦激活“非遗资源全局调度权”,面板上立刻展开一张“全国商圈非遗资源匹配图”。地图上标注着适合开设体验店的商圈,每个商圈旁都附有详细数据:人流量、目标客群(年轻消费者占比、亲子家庭占比)、周边非遗资源(传承人距离、工坊产能)、租金成本等。
“系统建议首批扩张城市:成都、杭州、苏州。”面板上弹出推荐列表,“成都:非遗氛围浓厚,蜀绣、竹编传承人集中,春熙路商圈年轻客群占比65%;杭州:文旅资源丰富,西湖景区年客流量超千万,可联动丝绸、油纸伞非遗;苏州:传统工艺基础好,平江路商圈适合沉浸式体验,苏绣、核雕技艺受众广。”
陈曦点击“成都春熙路商圈”,面板立刻显示匹配的传承人资源:“刘阿婆蜀绣工作室(距离商圈8公里,可提供每月15件定制绣品、每周2次技艺教学);王师傅竹编工坊(距离商圈5公里,可供应竹编收纳盒、茶具等20种文创产品);还有3家非遗原材料供应商,能保障丝线、竹材稳定供应。”
以前选址需要团队出差调研,耗时耗力还容易遗漏关键信息;现在有了系统匹配,不到一小时就确定了首批3个城市的核心商圈和配套资源,效率提升了10倍不止。
第二步:标准化运营体系搭建
确定选址后,陈曦召集“忠犬联盟”开会,没想到伙伴们早已提前准备好方案——林砚舟拿出“体验店标准化手册”,从店铺装修风格(统一采用原木色系,融入当地非遗元素,如成都店加蜀绣屏风、杭州店加油纸伞装饰)、产品陈列标准(非遗技艺体验区占比40%、文创销售区占比50%、传承人展示区占比10%),到员工培训流程(需掌握基础非遗知识、体验课引导技巧),都做了详细规定。
“我还联系了高校设计专业,让他们根据不同城市的非遗特色,设计专属的店铺视觉方案。”林砚舟补充道,“比如苏州店的苏绣元素、杭州店的丝绸元素,既能保持连锁品牌的统一性,又能体现地方特色。”
沈亦舟则带来了“营销推广方案”:“每个新店开业,我都会协调当地的赛车赛事合作,搞‘非遗+赛车’跨界活动,比如邀请赛车手体验非遗技艺,在社交平台宣传引流;还会和当地文旅部门合作,把体验店纳入文旅打卡路线,吸引游客。”
苏医生和赵村长也没闲着——苏医生制定了“体验店健康保障方案”,在店里设置急救箱,培训员工掌握基础急救知识,还会定期安排传承人健康检查;赵村长则联系了乡村非遗工坊,确保新店的文创产品能优先采购乡村传承人的手作,既保障产品特色,又能帮助乡村传承人增收。
看着伙伴们提前准备好的方案,陈曦再次感受到“忠犬联盟默契强化”的力量——无需过多沟通,每个人都能精准预判扩张所需的支持,主动搭建起标准化运营体系,让连锁扩张有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步:试运营与优化调整
三个月后,成都、杭州、苏州的首批非遗体验店同步试运营。陈曦通过系统“实时数据监测”功能,随时查看每家店的运营情况:成都店开业首日客流量突破800人,其中体验蜀绣课程的占比达50%;杭州店丝绸文创产品销量最好,单日销售额超3万元;苏州店亲子体验课预约爆满,甚至需要增加周末场次。
但问题也随之出现——成都店的蜀绣体验课师资不足,导致部分顾客预约后无法按时上课;杭州店的油纸伞文创因包装简陋,运输过程中出现损坏;苏州店的核雕体验区空间过小,影响顾客体验。
陈曦立刻启动“资源调度权”:协调成都周边2位蜀绣传承人临时支援,解决师资问题;联系杭州当地的包装厂,定制油纸伞专属防震包装;让苏州店调整空间布局,扩大核雕体验区。同时,她还把这些问题整理成“优化手册”,为后续新店扩张提供经验参考。
试运营一个月后,三家店铺的客流量稳定在日均500人以上,文创产品销售额环比增长30%,传承人增收平均达2000元\/月。更让人惊喜的是,成都店还吸引了当地企业的关注,有公司定制了100套蜀绣元素的员工礼品,开启了企业定制业务的新场景。
第四步:全国扩张与生态构建
随着首批店铺运营成熟,陈曦启动了“第二批10城扩张计划”,覆盖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这次扩张,她不仅开设体验店,还同步搭建“线上线下联动生态”——线上通过直播展示传承人制作过程,吸引顾客到店体验;线下体验店设置“线上订单自提点”,方便顾客取货,同时增加复购率。
系统还帮她对接了“非遗产业基金”,获得了200万元的扩张资金,用于店铺装修、员工培训和产品研发。周教授则利用这笔资金,组织了“非遗技艺培训班”,为体验店培养了50名专业的非遗体验课老师,解决了师资短缺的核心问题。
一年后,手作公益的非遗体验店已在全国20个城市落地,累计带动200位传承人增收,培养非遗体验课老师150名,开发文创产品500余种。更重要的是,体验店成了“非遗活态传承”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体验课爱上非遗,甚至有人选择拜师学艺,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
在西安非遗体验店的开业仪式上,陈曦看着店里正在学习皮影戏的孩子们,心里满是感慨。从首家店的小心翼翼,到全国连锁的从容自信;从单纯的文创销售,到构建“体验+传承+就业”的非遗生态,手作公益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系统的支持和伙伴们的陪伴。
她知道,店铺连锁扩张不是终点,而是非遗传承的新起点。未来,她会带着“女王特权”和“忠犬联盟”的支持,把非遗体验店开到更多城市,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让更多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真正实现“让非遗走进生活,让传承生生不息”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