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宸看着她恢复了常态,反而松了口气,那副“生人勿近”的冰山脸总比刚才那“笑里藏刀”的软绵绵模样安全得多。他屁颠屁颠地跑上前,从运动裤口袋里掏出一串钥匙,叮当作响。他故意放慢了动作,在钥匙串里挑挑拣拣,吊足了张甯的胃口,直到感觉对方的眼神快要实体化成冰锥刺穿自己时,才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钥匙。
他将钥匙插入锁孔,没有立刻转动,而是深吸一口气,脸上重新绽放出那种献宝式的、带着点傻气的兴奋笑容。他侧过头,看着张甯,眼睛亮得像两颗被晨光点燃的星星,然后,他模仿着某种老式电影里揭幕的音效,压低了嗓子,用一种夸张的、充满仪式感的语气配音道:
“当——当——当——当!”
每发出一个“当”字,他的眉毛就配合地往上挑一下,钥匙也跟着在锁孔里微微转动一点,发出轻微的金属摩擦声。那滑稽的表演,配上他此刻激动又期待的表情,让张甯紧绷的嘴角不由自主地松动了一下。
这个白痴……
她鄙夷地暗自回忆,上一次听到这个蠢到家的配音效果,还是在那个尘封的小房间门口。那一次,门打开后,她看到的是那件挂在昏暗光线下,却依旧散发着梦幻般光泽的粉色连衣裙,一件她只敢在梦里拥有的奢侈品。虽然她当时极力掩饰,但内心深处的震动和那瞬间几乎无法控制的悸动,至今想来,依旧清晰得如同昨日。一想到那件裙子,以及眼前这个笨拙地试图制造惊喜的家伙,她那颗总是被理性和戒备层层包裹的心,不由得轻轻一漾,一丝极其微弱、几乎难以察觉的微笑,短暂地浮现在唇角,旋即又被她迅速收敛,恢复了惯常的冷淡。
但这一次……又会是什么?
随着最后一个“当”字落下,彦宸猛地拧动钥匙,清脆的“咔哒”一声,锁开了。他没有立刻推门,而是后退半步,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脸上是那种“准备接受你的顶礼膜拜吧”的得意表情。
张甯挑了挑眉,没理会他的搞怪,径直伸手推开了那扇略显沉重的防盗铁门。
门口的光线涌入略显昏暗的楼道,也照亮了门后的景象。
张甯的瞳孔,在那一瞬间,微微放大了。
预想中的杂乱或者空旷都没有出现。客厅还是那个客厅,格局未变,但给人的感觉却截然不同。
天呐!
她的第一反应,竟然真的如同彦宸所期望的那样,有种闯入了某个奇特节日装饰现场的错觉。不是圣诞节那种挂满彩球和星星的传统装饰,而是另一种……充满了信息和逻辑,却又带着一种奇异美感的“盛典”。
客厅中间原本摆放长条茶几的位置,此刻空空如也,那张茶几被规规矩矩地推到了墙角,紧挨着沙发。地面上也没有了上周末铺着的、见证了那场“学术交流”的瑜伽垫。地板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甚至能隐约反射出从窗口透进来的晨光。这种地面的“空”,与上半部空间的“满”,形成了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
真正的奇景,悬浮在空中。
七八条颜色各异的线——红的像动脉,蓝的像静脉,黄的明亮,绿的沉稳,甚至还有几条沉郁的黑色和醒目的白色——如同某种抽象艺术装置的骨架,横七竖八地悬挂在客厅的上半部空间。它们并非随意拉扯,而是被精心固定在天花板的吊灯挂钩、窗帘杆、墙角不易察觉的小钉子,甚至是从书柜顶端延伸出来的临时支架上,构成了一个错落有致、多层次的立体网络。有的线绷得很紧,如同绷紧的琴弦,暗示着某种紧张的关联;有的线则略微下垂,形成柔和的弧度,似乎代表着较为松散或间接的联系。晨光透过窗户,斜斜地照射进来,恰好落在几条线上,让那些普通的棉线或塑料绳,染上了一层朦胧的光晕,仿佛是某种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光轨。
而真正让这个“网络”显得炫丽宏大、信息量爆炸的,是悬挂在这些彩色线条上的,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卡片。
这些卡片材质各异,有的是规整的硬纸卡,有的是从笔记本上撕下来的方格纸,有的甚至像是随手抓来的香烟盒纸板或者日历背面。卡片用小巧的、五颜六色的塑料夹子或者最普通的金属回形针固定在线条上,如同藤蔓上结出的累累果实,又像是夜空中闪烁的繁星。
张甯的目光迅速扫过。她看到了一些熟悉的字眼,瞬间将这个看似杂乱的装置与当下最牵动人心的国际局势联系了起来。
一张醒目的、用红色粗笔写着“伊拉克”的卡片,几乎占据了网络的一个核心节点,像一颗躁动的心脏。从它上面,延伸出数条不同颜色的线:一条粗壮的红线,指向一张同样醒目的、写着“科威特”并画了个被圈叉覆盖的国旗图案的卡片,红线上还挂着几张小卡片,标注着“8月2日”、“入侵”、“占领”等字样;一条黑色的线,连接着几张写着“萨达姆·侯赛因”、“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巨额战争债务(两伊战争)”的卡片;还有几条黄色的线,分别指向“欧佩克(opEc)”、“石油产量配额”、“油价争议”等经济术语。
而在“伊拉克”节点的斜上方,另一个庞大的集群围绕着一张写着“美国”的蓝色卡片展开。这条蓝色主线下,挂着“乔治·h·w·布什”、“沙漠盾牌行动”、“联合国安理会决议(660、661等)”、“经济制裁”、“保护沙特”等一系列卡片。一条极其重要的、几乎横贯了整个客厅上空的蓝色粗线,将“美国”与另一张写着“沙特阿拉伯”的绿色卡片紧密连接起来,这条线上挂着“石油”、“军事基地”、“安全承诺”等关键词。
张甯注意到,这些卡片并非静止不变。有些卡片上的字迹明显是新添上去的,墨迹未干;有些卡片的位置似乎被调整过,原来的位置在线上留下了夹子或回形针的轻微压痕;有些卡片旁边还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日期——“8月6日:安理会通过661号决议,实施强制经济制裁”、“8月8日:伊拉克宣布吞并科威特”、“8月下旬:美军开始大规模进驻沙特”、“9月14日:布什向国会发表讲话,强调解放科威特的决心”……最新的一个日期,赫然是昨天,“9月22日”,旁边潦草地写着“油价突破30美元\/桶?关注伦敦市场”。
整个网络看起来就像一个庞大而活生生的生物神经系统,信息在不同的节点间流动、碰撞、关联。它不仅仅是信息的罗列,更是一种动态的分析和推演。
张甯的目光被一条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金色线索吸引。这条线并不粗壮,但颜色特殊,它巧妙地穿梭于各个国家和事件节点之间,连接着诸如“美元”、“石油交易结算”、“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尼克松冲击”、“美沙特殊协议(1974?)”等卡片。这条金线,就像隐藏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下的暗流,将所有看似孤立的政治、军事行动,都与一个更深层、更根本的经济逻辑——石油美元体系——联系了起来。彦宸显然试图具象化这个复杂且在当时并不广为人知的概念,以及当前的“海湾风云”对这个体系可能造成的冲击或巩固。
除了国家和领导人,还有许多代表不同力量或概念的卡片:联合国、北约、苏联(旁边有个问号和“立场摇摆?”的标注)、英国(撒切尔夫人)、法国(密特朗)、以色列(旁边挂着一张画着防毒面具的小卡片)、国际原油价格(wtI、布伦特,旁边有起伏的箭头线)、全球股市(箭头向下)、战争风险评估(高中低?)、人质问题……
整个客厅的上半部空间,被这个由绳子和卡片构筑的“信息宇宙”彻底占据。它初具规模,却已显露出惊人的复杂性和关联性。它不是静态的展示,而是一个动态的、正在进行中的思维过程的物理呈现。每一条线,每一个节点,每一次颜色的选择,每一次位置的调整,都蕴含着构建者(也就是彦宸)的理解、判断和推测。它不完美,甚至有些粗糙简陋——线条的固定方式略显随意,卡片的制作材质不一,笔迹也谈不上工整,整个结构看起来摇摇欲坠,仿佛一阵稍大的风就能将其吹散。但正是这种未完成的、动态的、充满了手工痕迹的“半成品”状态,反而透出一种惊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这景象是如此的……炫丽宏大,甚至带着一种理工科式的、逻辑严谨的奇异美感。它像一张铺开在三维空间里的巨大战略地图,又像是一个正在高速运转的大脑的外部投影。彦宸用他独特的方式,将那些遥远而宏大的国际事件,拉进了这个小小的客厅,用彩色的线条和手写的卡片,试图勾勒出事件背后那张庞大而无形的利益之网、权力之网。
张甯看得几乎入了迷。她完全沉浸在这个由线条和卡片构筑的世界里,目光随着那些彩色的轨迹移动,大脑飞速地处理着扑面而来的信息,试图理解其中的逻辑,寻找潜在的关联,甚至在心里默默地补充和修正着某些节点。她看得太过专注,以至于下意识地向后退了一小步,想要获得一个更宏观、更全面的视角,去俯瞰这整个令人震撼的“信息星图”。
然而,她忘记了身后还站着一个人。
一步,两步……她向后退去,想要获得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却没注意到一直亦步亦趋跟在她身后的彦宸。
“唔!”
一声轻微的闷哼,同时从两人喉咙里发出。
张甯的身体瞬间僵住。后背传来的触感清晰得惊人——隔着薄薄的运动服布料,她能感觉到对方胸膛的轮廓,感觉到那规律而略微加快的心跳透过布料传递过来的震动,甚至能闻到一股混合着清晨阳光、肥皂清香以及运动后淡淡汗水味道的、属于彦宸的独特气息,如同一个无形的屏障,将她整个人包裹了起来。
彦宸也没料到她会突然向后撞过来。他的身体下意识地绷紧,双臂微微张开,似乎想要扶住她,但最终只是僵硬地停在半空。女孩身体的柔软和撞击带来的轻微力道,以及那两条随着撞击轻轻扫过他胸口的麻花辫末梢,都让他心头猛地一跳。鼻尖萦绕着她发间传来的、不同于平时那种清冷气息的、带着汗水和洗发水混合的淡淡馨香,让他大脑有那么一瞬间如同被按下了暂停键。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被无限拉长。
足足有三秒钟。
三秒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足够让彼此清晰地感受到对方身体的存在、温度、心跳和呼吸。楼道里传来的邻居开关门的声音,窗外偶尔掠过的鸟鸣,客厅里因为阳光照射而缓缓飘动的尘埃,似乎都在这三秒钟里被无限放大,又瞬间褪去,只剩下两人之间那片狭小空间里,无声流淌的、带着点尴尬、一点惊慌、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微妙电流的空气。
就在这微妙的寂静持续到临界点时,张甯动了。
她极其自然地向前迈了一小步,仿佛刚才那持续了三秒钟的身体接触从未发生过,也仿佛撞到他跟不小心碰到墙角没什么区别。她的动作流畅而平静,没有丝毫的慌乱或不自在。
她转过身,面对着彦宸。那双清冷的凤眼里,依旧闪耀着刚才那份惊喜和赞叹,甚至因为刚才的意外接触,那光芒似乎更亮了几分。
一个极其罕见的、带着真实暖意的笑容,在她唇边绽放开来。
她伸出双手。
彦宸几乎是条件反射地,微微低下了头,像一只等待主人抚摸的大型犬,乖顺地将自己的脑袋送到了她的手下。或许是上周“仰卧起坐”留下的阴影太过深刻,又或许是此刻张甯眼中那份纯粹的赞赏让他彻底卸下了防备。
张甯的手指,带着一丝凉意,插入了他那因为运动而有些潮湿、略显凌乱的头发里。他的发质有些硬,但并不扎手,反而有种毛茸茸的触感。她没有犹豫,双手并用,带着一种混合着宠溺和“报复”(或许是为刚才楼梯间没能得逞的“飞踢”找补)的力道,狠狠地、却又带着奇异温柔地,将他的头发揉成了一个鸟窝。
“你这狗脑袋!”
她的声音里带着笑意,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卸下了所有防备的、清脆悦耳的笑声,如同风铃在晨风中轻轻摇曳,“到底是怎么想出来这么好的……这么酷的主意的?!”
被揉乱了头发,还被冠以“狗脑袋”的称号,彦宸却一点也不生气。他甚至觉得头皮上传来的那种带着点霸道的揉搓感舒服极了。他抬起头,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得意和傻笑,语气也带上了几分炫耀:“嘿嘿,其实也没什么啦!就是以前看那些美国的侦探片,里面不总有那种情节嘛?警探把收集到的所有关于案子的资料——嫌疑人的照片啊、凶案现场的勘查图啊、还有各种线索和推理笔记什么的,全都用图钉密密麻麻地贴在一面巨大的软木板墙上,然后在线索之间拉红线,寻找关联。”
他比划着,眼睛亮晶晶的:“我本来也想找一面墙这么干的,把这段时间看的新闻、听到的消息、还有我自己瞎琢磨的东西都贴上去。结果发现……这海湾的事儿牵扯的东西太多了!国家、人物、经济、军事、历史……一面墙根本就贴不下!后来我就琢磨,既然平面不够用,那干脆就搞成立体的呗!这样空间不就大多了?还能更清楚地看出不同层面之间的联系!”
张甯听着他的解释,看着他那副因为被夸奖而神采飞扬的样子,忍不住又好气又好笑。这家伙的脑回路,有时候确实清奇得让人佩服。她收回了手,对他竖起了右手的大拇指,语气简洁却充满了肯定:
“可以!很有想法!”
这简短几个字,比长篇大论的赞美更能让彦宸心花怒放。他自得地挑了挑眉头,感觉自己刚才那番辛苦没有白费,甚至连被张甯揉乱发型的“屈辱”都变成了甜蜜的负担。
“那……”彦宸清了清嗓子,努力让自己显得不那么飘飘然,目光扫过客厅里那壮观的“信息星图”,又落回张甯脸上,语气带着几分殷勤,“师父您就继续欣赏,慢慢研究,我去给您泡杯茶去,解解渴。”
他说着,转身走向厨房。脚步轻快,几乎要飘起来。胸口似乎还残留着刚才女孩后背撞上来时的温软触感,鼻尖也仿佛还萦绕着那缕淡淡的清香,让他整个人都晕乎乎的,仿佛踩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