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年八月,大将军袁绍到达鄄城,面见天子,接受了九锡和陈公的爵位。
九锡也好,公爵也罢,都不合乎汉朝的封爵制度,而是权臣篡位的前兆。
诏书公布的那一刻起,天下人就知道,袁氏代汉的步仪式就此开始,陈公是第一步,而不是最后一步。
很快,有人上书天子,催促天子兑现承诺,迁居辽东。
当初说好的,只要能平定辽东,天子就离开中原,到辽东重建刘汉社稷,让出天命。现在辽东已经平定一年多了,天子应该早早起程,别再留恋中原。
天命在袁,你留恋也没用,只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最后连辽东都没了。
这封奏疏很直白,不仅没有一丝敬畏,反而语带威胁。
曹操专权的时候,还有人敢和他抗争,现在朝中全是袁氏党羽,没人能违拗袁绍的意志,就连心向朝廷的荀悦等人都保持了沉默。
服膺儒家的他们可以与权臣斗,却不敢与天命斗。
比起阉竖之后的曹操,出身于汝南袁氏的袁绍显然更能代表天命。
自从曹操殒命乌巢,袁氏父子堪称是席卷天下,荆州、凉州不战而定,盘踞辽东十余年的公孙度一战毙命,连骚扰边疆多年,对和亲不屑一顾的鲜卑人都俯首听命,无不显示了天命在袁氏。
天意昭昭,如果还有人反对,无异于自绝于天。
天子孤掌难鸣,又迫于承诺在先,只好接受了建议,下诏迁居辽东,以示天命更替。
至于中原,他管不了,也不想管了。
接到天子诏书后,袁绍第一件事就是给袁熙下令,命他立刻赶回幽州,准备接驾。
考虑到高干已经调任荆州,刘备又不肯接任并州,袁绍只得任命荀衍为并州刺史,带着他的手令火速赶往河东,与袁熙交接。
——
袁熙接到消息,赶到风陵渡,迎接荀衍。
荀衍是荀彧的三兄,自从袁绍起兵,就一直追随袁绍。与荀谌不同,他为人内敛,沉默寡言,名声不显。他出任并州刺史,连袁熙都觉得意外。
反倒是郭嘉觉得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郭嘉说,荀彧兄弟几个都是人才,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荀彧的优势在施政,荀谌的优势是口才,荀衍的优势则是治兵。
他是汝颍人中少有能独立统兵的将才。之所以一直没有统兵,除了汝颍人在冀州无兵可统之外,也受到了荀彧和荀谌的连累。
荀彧为曹操效力,荀谌因为韩馥的事和袁绍有了芥蒂,袁绍自然不会轻易让荀衍统兵。
现在能够出任并州刺史,自然是因为郭图等人力荐。
换言之,这是汝颍系的胜利,而且是巨大胜利。
荀衍出任并州刺史,横亘在冀州、关中之间,对冀州人来说绝非好事。
冀州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也不可能不反对,但汝颍人一定拿出了让袁绍无法拒绝的条件,让袁绍同意了这个任命。
不出意外的话,这个条件应该就是劝进。
天下不可一日无主。天子离开了中原,袁绍就是中原之主,这时候再以陈公的爵位主持大事就不合适了,至少要进封为王,甚至一步到位,直接登基称帝。
理由也好找,搞几个祥瑞就是了。
对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小事,信手拈来。
在这方面,汝颍人显然要比冀州人更有优势。
听了郭嘉的解释,袁熙只能表示大开眼界。说到底,什么天命人心,最后都要以实力为后盾。
在他的梦里,曹操袭取乌巢成功,袁绍两年后就病死了,他们兄弟相争,最后被曹操各个击破。不出意外的话,天命大概成了曹操的战利品。
总不能是刘璋、孙权,或者刘表吧。
风陵渡口,袁熙站在岸边,看着一艘木船在河水中摇摇晃晃,载着荀衍等人艰难的靠了岸,快步上前,抢在荀衍下船之前,伸出了双手。
“荀君,辛苦了。”
荀衍很意外,打量了袁熙一眼,又看了看一旁的郭嘉,这才含笑拱手,与袁熙见礼。“君侯真是礼贤下士,衍如何当得。”
“当得,当得。”袁熙笑着,伸出手臂,扶荀衍下船。
荀衍也没有再推辞。俗话说得好,以礼相待,必有所求,袁熙表现得这么亲近,除了荀彧在幽州之外,当然是希望他能帮他扬名。
对中原名士来说,这都是常规手段,荀衍见得太多了。
一搭上袁熙的手臂,荀衍就感觉到了异样。
与他常见的名士松软无力的手臂不同,袁熙的手臂宛如铁铸,足以支撑他的体重。不出意外的话,袁熙甚至可以单臂将他举起来。
“听说君侯与马孟起力战三合而不落下风,本来以为是传言,现在看来,君侯的武艺只怕不止于此。”荀衍特意捏了捏袁熙的手臂,确认无语。“你这一身力气,有些骇人。”
袁熙没当回事,他每天见到的人都是高手,哪个胳膊不是这样?
荀衍登了岸,与郭嘉见礼,笑道:“奉孝,你这身体可没见好转。”
郭嘉哈哈一笑。“我可没有君侯那样的毅力,每天习武不辍。对我来说,能活着就行。”
荀衍笑着摇摇头。他知道郭嘉是什么性格,说了也没用。
“休若,鄄城的情况如何?”
荀衍摆摆手,示意郭嘉不必着急。他们一起上了车,又邀袁熙同行。袁熙本来想骑马,他习惯了骑马,不喜欢坐在车里。可是荀衍力邀,他也只好上了车,与荀衍、郭嘉挤在一起。
好在郭嘉这辆马车很宽敞,打开车窗,倒也不算憋闷。
荀衍收起了笑容,先说了一件事。“据陈孔璋说,大将军曾有意将显思过继给袁太仆为后。”
话音未落,郭嘉的脸色就变了。“荒唐,他怎么能想出这样的主意?”
袁熙也有些意外,却不像郭嘉那么震惊。毕竟在他的梦里,袁绍不仅这么想了,而且真的这么做了。
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如今汝颍人势大,就算袁绍还有这样的想法,也不敢付诸实践了。
否则袁谭很可能立刻起兵清君侧。
“君侯,如果大将军一意孤行,你准备怎么办?”荀衍看向袁熙。
袁熙一愣。“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显思如果过继给太仆,那你这个嫡次子就是理所当然的储君。就算你不争,冀州人也不会放过你。”
袁熙盯着荀衍看了半晌,忽然反应过来。
汝颍人比他想象的更激进,他们已经开始准备夺权了。荀衍这是逼他表态,要他支持袁谭。
袁熙笑笑。“有诸君力谏,大将军还能一意孤行吗?”他抬抬手,示意荀衍别着刀。“你来了并州,与中原为犄角之势,冀州与关中分隔,不能相联,还有什么好争的?”
荀衍笑笑。“如果君侯能从幽州南下,三面合围冀州,就更稳了。如此一来,君侯以后就不必仰食于人了,岂不妙哉?”
袁熙眼神微闪,大感意外。“我兼领冀州?”
荀衍笑得更加灿烂。“君侯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