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明是个出了名的书痴,最爱干的事就是把自己埋进书堆里。他家那叫一个乱,客厅、卧室、厨房,到处堆满了书,最绝的是他那张床——半边堆着书,半边睡人,每天晚上他都得先把书挪开才能腾出地儿躺下。
“您这真是‘葄枕图史’啊!”来串门的邻居老李每次看见都要感叹一句。
王大明推推眼镜,一脸得意:“那是,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这是睡在阶梯上!”
话虽这么说,王大明却有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他其实是个吃货,而且是特别执着的那种。可惜啊,这位书呆子除了读书在行,做饭的手艺那叫一个惨不忍睹。他煮面条能煮成糊糊,炒鸡蛋能炒成炭块,连煮个白米饭都能要么夹生要么焦底。
这天,王大明读到了一本古籍《山海珍馐录》,里面记载了一道传说中的美食——“百味羹”。书上说这道羹汤“集百味于一盏,入口则百感交集,食之可三月不知肉味”。
“我的天啊!”王大明口水都快流到书页上了,“这要是能尝一口,死也值了!”
从此,王大明着了魔。他翻遍了家中所有烹饪书籍,从《齐民要术》到《随园食单》,从《食经》到《饮膳正要》,把能找到的关于“百味羹”的只言片语都摘录下来。
问题来了,这“百味羹”的食材清单里,有些东西听都没听过:什么“无根之水”、“三色麂”、“五德鸡”……王大明挠破了头皮也不知道这些到底是什么玩意儿。
“罢了罢了,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我这么多书,还找不出这些食材吗?”
王大明开始了他的“葄枕图史”式研究——白天把书堆成枕头躺着看,晚上点灯熬夜坐着看,连吃饭的时候都一手拿筷子一手翻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钻研,王大明终于在一本《异兽考》中查到,“三色麂”其实就是一种毛色随季节变化的野生鹿,而《天文地理论》中记载,“无根之水”指的是未落地的雨水。最绝的是“五德鸡”,他在一本《农家豢养术》中发现,这不过是同时具备“冠、距、鸣、斗、孵”五种特征的公鸡!
王大明兴奋得一夜没睡,第二天一早就冲去市场采购食材。回到家,他撸起袖子,照着古籍上的步骤开始制作。
“取三色麂肉三两,切薄如纸;五德鸡胸肉二两,剁为茸;无根之水三升,煮沸……”
王大明一边念叨一边操作,那认真劲儿堪比科学家做实验。可惜啊,理论和实践是两码事。他的刀工差得离谱,肉切得厚薄不一;火候掌握不好,该小火他开大火;调料更是乱放一气。
折腾了大半天,厨房里烟雾弥漫,一道黑乎乎、黏糊糊的“美食”终于出锅了。
王大明满怀期待地尝了一口,瞬间表情扭曲:“呕——这比中药还难喝!”
他不信邪,又连续尝试了好几次,结果不是糊了就是咸得要命,有一次甚至把锅底都给烧穿了。
“岂有此理!我王大明饱读诗书,连《永乐大典》的残本都读过,还做不出一道羹汤?”王大明气得直跺脚。
这天晚上,王大明正对着又一锅失败品唉声叹气,忽然听见敲门声。开门一看,是个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者。
“小伙子,我是刚搬来的邻居,姓饕,就住对门。闻到你这边……呃,飘来的味道,特地来瞧瞧。”老者说着,目光落在了王大明那锅黑乎乎的东西上,“这是……在炼药?”
王大明脸红到了耳根:“不是,是、是在做‘百味羹’。”
“百味羹?”老者眼睛一亮,“这可是失传已久的名菜啊!能让老夫尝尝吗?”
王大明不好意思地盛了一小碗。老者接过,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顿时表情复杂,半晌才说:“年轻人,你这……很有创意啊。”
王大明叹了口气,把自己的研究和屡战屡败的经历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老者听完哈哈大笑:“读书是好事,但做菜不能光靠书本知识啊!老夫年轻时做过厨师,要不,我指点你一二?”
王大明喜出望外,连忙请老者进屋。
这位饕老先生可不是一般人,他一看王大明的操作就直摇头:“停停停!你这刀拿得不对,应该这样……火开太大了,这道菜要文火慢炖……哎哟喂,你现在不能放盐!”
在饕老先生的指导下,王大明第一次做出了能入口的百味羹。
“有进步,但还是差得远。”饕老先生评价道,“做菜不光是遵循步骤,还得用心。你得理解每一种食材的特性,掌握火候的奥秘,懂得调料的平衡。这些,书上是写不明白的。”
从此,王大明开始了他的学厨生涯。他依然葄枕图史,但不再死抠书本,而是把书作为参考,在实践中摸索。
慢慢地,王大明的厨艺有了起色。他从最简单的炒青菜、蒸鸡蛋学起,渐渐能做出像样的红烧肉、清蒸鱼。邻居们听说书呆子开始学做饭,都好奇地来尝鲜,尝过之后纷纷竖起大拇指。
半年后,王大明终于再次挑战“百味羹”。这一次,他不再机械地照搬古书,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饕老先生传授的技巧。
当那锅香气扑鼻的百味羹出锅时,连饕老先生都赞叹不已:“妙!太妙了!这味道,比古籍上记载的还要鲜美!”
王大明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终于成功了!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连美食杂志的记者都找上门来采访。王大明一夜之间成了名人,大家都叫他“厨神书呆子”。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城里最火的高级餐厅“百味轩”的老板亲自登门,开出高薪聘请王大明担任菜品研发顾问。
王大明欣然接受。他把古籍中的失传菜肴一一复原,并加以创新,使得“百味轩”生意火爆,一位难求。
这天,王大明正在新书《古籍中的美食复原》签售会上忙得不亦乐乎,一位读者好奇地问:“王老师,您是如何做到既饱读诗书,又厨艺精湛的?”
王大明推了推眼镜,笑着说:“读书和实践,就像做菜时的盐和糖,缺一不可。我以前只会‘葄枕图史’,死读书,读死书,结果连锅都烧穿了。后来我明白,书是指导,是启发,但真正的智慧,还得在实践中摸索。”
他顿了顿,指着自己的新书继续说:“就拿这本书来说,里面不仅记录了古籍中的烹饪方法,还加上了我无数次失败后总结的经验。希望读者们不要学我当初那样死抠字眼,而要活学活用。”
签售会结束后,王大明回到家中。他的家里依然堆满了书,但厨房也变得一样整洁专业。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床上那个特制的“书枕”——一半是古籍,一半是菜谱。
邻居老李又来串门,看见这一幕,不禁笑道:“您这可真是升级版的‘葄枕图史’啊!”
王大明哈哈大笑,从厨房端出一碗新研发的甜品:“来,尝尝这个‘书中自有颜如玉’布丁,配方来自一本明代甜品杂记,不过我做了些改良。”
老李尝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好吃!真好吃!您这是把‘葄枕图史’的精神发扬光大了啊!”
王大明笑眯眯地看着自己满是书籍却又井然有序的家,心想:是啊,葄枕图史不应该是死读书,而是要让书中的智慧为生活添彩。古人诚不我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但现在还得加上一句:书中美食,更需亲手烹制才能品尝其真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