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世界性宗教的传统叙事中,神圣者(God or the divine)往往意味着对一切世俗情感与欲望的彻底净化与超越,是一种纯粹精神或绝对法则的存在。然而,根植于中华文明土壤的中国本土道教,却在其思想源流中,展现出一种迥异而独特的智慧。早期道教重要经典《太平经》中那句“神仙有男人之情,女人之欲”的惊人论断,绝非指神仙耽溺于世俗的声色享乐,而是以其独特的表达,揭示了道教思想中深邃的哲学意涵与对生命本质的终极关怀。
一、阴阳之道的具象化与生命化
这句话的核心根基,深植于道教的根本宇宙观——阴阳哲学。在道家看来,阴与阳二气的交感、激荡、推移与最终的和合,是宇宙万物得以诞生、演化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男人之情”与“女人之欲”,在此语境下,并不仅仅是生物学或心理学层面的欲望,更是“阳”与“阴”这两种宇宙原初、创造性的力量在人性层面的象征与投射。神仙,并非存在于阴阳二元结构之外,恰恰相反,他们是阴阳两种力量达到高度和谐、平衡与极致充盈状态的体现。因此,他们本身就内在包含着、并且完美地驾驭着这两种看似对立、实则相生的力量。承认神仙“有情有欲”,正是在说明神仙严格遵循着“道法自然”的最高法则,他们是宇宙间最旺盛、最和谐的生命力的完美代表与化身,而非一种冰冷无情、高悬于万物之外的抽象规则或静态主宰。
二、对“绝对禁欲修持”的早期反思与超越
这一观念,也清晰地反映了早期道教对于个体修行路径的独特理解与实践取向。与某些宗教传统中强调通过极端苦行与彻底绝欲来接近神圣的路径不同,《太平经》的这一论断,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一种经过修炼与转化的、合理的人性在修道过程中的正当位置。它认为,对生命自然本能的完全禁绝,反而违背了“道”所内涵的生生不息、创造不已的根本宗旨。修行的关键,在于“调节”与“转化”,而非简单的“灭绝”。其目标,是让天然的情欲在合乎“道”的规范与轨道上运行,将其从消耗性的本能冲动,转化为能够长养生命、提升能量的内在资粮。这一思想,为后世道教发展出的房中养生、阴阳双修、性命双修等具体的养生与修炼方术,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哲学辩护,展现了一条“即身而道在”,不离人间烟火而成就生命超越的、极具现实关怀的实践路径。
三、构筑神人之间的慈悲桥梁
从宗教社会学的视角看,将人所共知的情感与欲望属性赋予神仙,极大地拉近了神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一个能够理解、体察甚至共享人间情爱悲欢、拥有丰富内在世界的神只,远比一个绝对超然、漠不关心、无法与之进行情感交流的至高主宰者,更令人感到亲切、可信与依赖。这种充满“人性化”色彩的神仙形象,使得道教的神仙体系自上而下都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与温暖的烟火气。正如我们在无数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中看到的:月老热心牵线人间姻缘,财神慷慨送来世俗福祉,吕洞宾则流传着诸多充满风流韵事与度化智慧的逸闻。这些神仙之所以能如此深刻地融入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正是因为他们既拥有超凡脱俗的神通法力,也同时承载着世人所共通的情感体验与生活期盼。在此意义上,他们的“情”,可以升华为对天下苍生的博大慈悲;他们的“欲”,可以转化为济世度人、利益众生的宏大愿力。
结语
因此,“神仙有男人之情,女人之欲”这一命题,绝非粗浅的神话拟人化,而是道教哲学与神学体系中一个极其精微与深刻的命题。它将玄奥的阴阳宇宙哲学,转化为可被感知、可被体证的鲜活生命体验;它为修行者指明了一条不离世间俗务而能成就生命超越的、充满人文精神的路径;同时,它也构筑了一个基于内在理解与共情、而非绝对权威与畏惧的、充满温情的神人关系。它最终告诉我们一个充满道家智慧的启示:“道”的圆满体现,不在于摒弃或否定我们鲜活的人性,而在于参透并升华它,在纷繁复杂的情感与欲望浪潮中,寻得那份与宇宙韵律相合的、内在的至高和谐与自然无为之境。
---
《觉日》· 阅后省思
· 神圣观念: 对比道教这种“人性化”的神圣观与你所了解的其他宗教的神圣观念,哪一种更贴近你个人对“终极存在”的理解?为什么?
· 欲望转化: 道教主张对欲望进行“调节”与“转化”而非“灭绝”。反思你自身的一种强烈欲望,你认为有可能将它导向更积极、更具创造性的方向吗?
· 修行路径: “即身而道在”的路径强调在现实生活中修行。你认为在你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时刻或方式,可以成为你实践这种“不离世间而超越”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