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丹的离去,没有盛大的告别,只有冰冷的评估和悬于星空的“信标”。地球,这个刚刚经历了首次外星接触的文明,陷入了一种复杂的后遗症之中——混合着劫后余生的庆幸、未能“及格”的失落、以及对未来更深切的焦虑。
全球性的内省与调整成为主流基调。艾尔丹那句“内部失控风险”如同警钟,在各国高层耳边长鸣。地球临时联合委员会并未因观察者离开而解散,反而在争吵中艰难地将其转变为一个更具常设性质的 “地球文明协调论坛” 。虽然距离真正的全球政府遥不可及,但至少建立了一个持续沟通和危机管理的平台。
论坛的首要议题便是 “尖端科技管控公约” 的起草。以东瀛血祭技术、苏维埃试图唤醒远古存在等事件为戒,公约旨在限制和监管那些可能对文明整体或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伤害的极端研究。谈判异常艰难,涉及主权让渡和技术秘密,但在大夏和美利坚的共同推动下,一个初步的框架得以确立,至少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然而,表面的合作之下,大国博弈进入了新阶段。 竞争的焦点,从单纯的军事对抗,转向了对艾尔丹留下的 知识晶体 的消化吸收速度,以及对未来文明发展主导权的争夺。
· 美利坚 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科研体系,率先在 “高效能量循环” 和 “常温超导” 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一代的聚变反应堆和超导电网开始规划,试图抢占新能源时代的制高点。其“方舟”计划转入更深层的地下,方向调整为利用新知识优化基因,培养适应太空环境的“新人类”,为可能的星际移民做准备。
· 大夏 则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林默力主将主要精力放在对 “先天一气” 的深度挖掘和与两大上古遗迹传承的融合上。他认为,这是地球文明独特且最具潜力的道路。同时,知识晶体中关于基础物理和宇宙学的部分,被优先用于完善“星火”计划的理论基础。一座小型的、试验性的 “符文跃迁引擎” 开始在地面进行原理性测试,目标直指超光速旅行的可能性。大夏的策略更注重根基和长远。
· 其他势力 则纷纷选边站队,或试图在夹缝中寻找机会。欧罗巴抵抗组织在解决内部危机后,开始倾向于与大夏合作,看重其和谐发展的理念;而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则成了美利坚技术输出的市场。
与此同时,对太阳系内的探索正式提上日程。 “监测信标”的存在,像一把尺子,度量着文明的成熟度。向外拓展,减少内部摩擦,成为共识。
在“星火”计划取得关键突破后,大夏率先宣布了 “盘古计划”——派遣一支由最新式的 “朱雀级” 深空探索舰(应用了部分“先天一气”防护和新型推进技术)和两艘护卫舰组成的远征队,前往火星轨道以外的小行星带,建立首个系外科研前哨站,并对信标进行远距离观测。
远征队的指挥官,正是在接触事件中表现出色的赵云虎。船员中,包括了墨衡等一批最优秀的“星火”学员。这不仅是科学探索,更是对新一代人才的锤炼,也是大夏向星空迈出的坚实一步。
就在“盘古计划”远征队即将出发之际,林默收到了情报部门一份令人不安的报告:那个曾资助东瀛残党的神秘跨国黑暗资本“熵影商会”,其活动踪迹再次出现,似乎正在南极冰盖下进行某种秘密挖掘,目标疑似与某个未被记录的远古遗迹有关……
外部压力稍减,内部的暗流与深空的呼唤,共同勾勒出后接触时代地球文明的复杂图景。是团结走向星河,还是在纷争中内耗?答案,依然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