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山谷伙房的烟囱就飘起了淡青色的炊烟。
何大清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正站在灶台前颠勺,锅里的腊肉炒青菜滋滋作响,油花溅起时带着浓郁的肉香,混着旁边大锅里玉米粥的清甜,早早飘满了整个营地。
他从农场商城里摸出的新鲜青菜还带着露水,切成薄片的腊肉泛着琥珀色的油光——知道今天队员们要高强度训练,他特意多备了些荤菜,还蒸了两笼白面馒头,馒头掰开后,里面还夹着少许香甜的豆沙,是他昨晚特意兑换的馅料。
“火候再小点儿,别把青菜炒老了。”何大清一边调整柴火,一边念叨,手上的动作却没停,很快就把炒好的腊肉青菜盛进大铁盆里,又掀开玉米粥的锅盖,用勺子搅了搅,确保粥底没有糊锅。
“何司令,您这手艺,真是天天吃都不腻!”最早来打饭的老兵王大叔端着碗,看着铁盆里的腊肉,忍不住笑着说,“以前在游击队,别说腊肉,能顿顿吃饱就不错了,现在跟着您,天天跟过年似的!”何大清笑着递给他一个热馒头:“吃饱了才有力气训练,下午还要练班组协同,可得把劲攒足了。”
不一会儿,队员们排着队来打饭,年轻队员们捧着碗,看着碗里的肉,眼睛都亮了,有的还忍不住先咬一口馒头,豆沙的甜味让他们嘴角都扬了起来。
何大清站在伙房门口,看着大家吃得狼吞虎咽,心里也暖烘烘的——这五百人,是他的兄弟,也是抗日的底气,他得先让大家吃好,才能放心带大家打仗。
吃过早饭,吕卫国拿着训练计划表走了过来,他身后跟着几个负责训练的骨干。“大清,上午我带大部队练队列和战术配合,重点练你昨天说的‘交替掩护撤退’,下午练班组协同进攻,你看怎么样?”吕卫国指着计划表上的内容,语气里满是信任。
何大清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手绘的简易地图,递给吕卫国:“下午练进攻时,用这个山谷东侧的洼地当模拟战场,那边有土坡和矮树,跟鬼子常活动的地形像,练起来更实在。物资我已经让后勤队准备好了,水和急救包都放在洼地旁边的岩石下。”
“行,都听你的。”吕卫国接过地图,拍了拍他的肩,“你带狙击小队训练也别太累,注意安全。”何大清应了一声,转身朝着营地角落走去——那里,十位狙击队员已经背着Awm狙击步枪,带消音的,整整齐齐地站着,眼神里满是期待。
“都准备好了?”何大清走到他们面前,目光扫过每个人,“今天咱们的训练地点在北边的老鹰坡,那里杂草密、岩石多,跟鬼子常出没的山地地形一样,适合练伪装和隐蔽射击。”
说着,他从随身空间里拿出十个军用望远镜和十套伪装网,分给每个人,“这望远镜能看清五百米外的东西,伪装网记得跟周围环境搭,别露了破绽。”
一行人很快来到老鹰坡。何大清先选了一处长满半人高杂草的土坡,蹲下身,将伪装网铺开,又随手扯了些周围的树枝和干草,往自己身上和狙击枪上缠,不过片刻,他的身影就和土坡融在了一起,若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伪装的关键不是‘盖’,是‘融’。”何大清的声音从杂草里传出来,“你们看,我缠的草叶,颜色和周围的杂草一样,高度也差不多,鬼子从远处看,只会以为是一堆普通的草。”
十位狙击队员立刻跟着学,有的学着何大清的样子缠草叶,有的则在岩石后调整伪装网。
何大清逐个检查,走到一个年轻队员身边时,指了指他的狙击枪枪管:“枪管太亮了,容易反光,用泥巴稍微抹一层,别太厚,不反光就行。”队员连忙照做,抹完后,枪管果然和周围的岩石颜色更接近了。
伪装练完,接着是观察与射击。何大清在远处的山坡上,用木板做了几个模拟靶标——有的画着鬼子军官,有的画着机枪手,还有的画着坦克驾驶员,分别放在不同的位置,最远的离他们足足有四百米。
“你们的任务,是在三分钟内,找出所有靶标,然后按‘军官→机枪手→驾驶员’的顺序射击,优先打最威胁大的目标。”何大清拿着秒表,“开始!”
十位狙击队员立刻趴在地上,举起望远镜仔细搜索。有的先看高处,有的先看岩石后,很快就有人找到了靶标。
“砰!”一声枪响,四百米外的“鬼子军官”靶标应声倒地。何大清看了一眼开枪的老兵:“不错,速度快,精度也够,但呼吸再稳点,开枪时肩膀别晃。”
接下来的训练里,何大清又教他们应对风的影响——“风从左边来,枪口就稍微往右偏一点,风大偏多些,风小偏少些,得多练才能找感觉”。
教他们快速转移阵地——“打完一枪别恋战,最多十秒就得换地方,不然鬼子的迫击炮很快就会过来”。
太阳渐渐升高,老鹰坡上不时响起枪声。十位狙击队员从一开始的生涩,渐渐变得熟练,有的能在两分钟内找到所有靶标,有的甚至能在有风的情况下,精准命中四百米外的靶心。
一周的高强度训练让山谷营地彻底变了模样。清晨的晨光中,队员们列着整齐的队列行进,脚步声铿锵有力;靶场上,枪声不再杂乱,而是带着节奏的“三点射”。
远处的山坡上,狙击小队的队员们趴在草丛里,伪装网与杂草融为一体,若不仔细看,根本察觉不到人影——这支曾经零散的游击队,如今已初具正规军的模样。
何大清正陪着狙击小队做最后的隐蔽射击训练,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通讯兵小李抱着电台,一路小跑过来,脸色紧绷:“何司令!吕政委!延安急电!”
何大清和吕卫国立刻迎上去,小李打开电台记录本,语速飞快地念道:“据侦察,日军坂田联队已整编完毕,作为先锋部队,沿热河→承德→密云路线向北平推进。该联队下辖一个加强大队,配备坦克3辆、装甲车5辆、摩骑兵一个中队,兵力约800人,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劲。延安命令:务必将坂田联队阻滞在热河境内,拖延其北上北平的时间,为华北抗日武装集结争取窗口期!”
“坂田?”何大清眉头一挑,手里的望远镜下意识攥紧——这个让他们吃了不少苦头的老对手,果然要去北平凑热闹。
吕卫国凑到地图前,手指沿着热河到承德的路线划过:“这条路线要经过三道沟、黑松林、青石峡,都是山林密布的地段,正好适合咱们打伏击、搞袭扰。”
“没错,就是要把这里变成坂田的‘泥潭’,让他们进得来,出不去!”何大清立刻召集各小队负责人和狙击小队队长开会,地图铺在临时搭起的木板上,红笔在关键地段圈出三个点,“咱们分三路行动,用‘袭扰+阻滞’的打法,把坂田困在热河。”
他指向第一个圈“三道沟”:“这里是坂田北上的必经之路,沟窄林密,适合设伏。老赵,你带第一小队和后勤队,在这里埋反坦克地雷和土炸药,再砍些树干拦路,先给坂田一个下马威。记住,别硬拼,炸了他们的前导车就撤,把他们的速度拖慢。”
老赵立刻起身应道:“放心!保证让鬼子的车开不顺畅!”
何大清又指向第二个圈“黑松林”:“这里树木茂密,视线差,适合狙击和游击。狙击小队跟我来,咱们在这里隐蔽,专门打鬼子的军官、机枪手和驾驶员——没了指挥和关键岗位的人,鬼子就是一盘散沙。”
狙击小队队长王锐攥紧手里的Awm,眼神坚定:“何司令,您放心,只要鬼子敢进黑松林,咱们保证枪枪命中要害!”
最后,他指向第三个圈“青石峡”:“这里两侧是悬崖,中间只有一条小道。吕政委,你带第二、第三小队守在这里,等坂田过了三道沟、黑松林,锐气受挫时,咱们在这里打一场伏击,用缴获的机枪和手榴弹,把他们逼回黑松林,形成‘来回堵’的局面。”
吕卫国点点头,补充道:“我会让队员们在悬崖上准备滚石,鬼子要是硬冲,就用石头砸,再配合机枪扫射,让他们寸步难行。”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断补给。”何大清在地图上标出坂田联队的后勤路线,“派两个侦察兵盯着他们的补给车,等他们的粮食和弹药快用完时,咱们趁夜摸过去,把补给车烧了。没了吃的、没了弹药,坂田就是再厉害,也撑不了几天。”
会议结束后,各小队立刻行动起来。老赵带着第一小队扛着地雷和炸药,往三道沟赶;吕卫国指挥队员们扛着机枪、搬着石块,前往青石峡构筑工事;何大清则带着狙击小队,背着98K和伪装网,钻进了黑松林。
临行前,何大清站在山坡上,看着队员们忙碌的身影——曾经只有200人的游击队,如今已能分三路协同作战;曾经连枪都握不稳的队员,如今能熟练操作机枪、布设地雷。他摸了摸身边的电台,心里满是底气:“坂田,这次在热河,咱们好好算算旧账!”
黑松林里,阳光透过树缝隙洒下,何大清和狙击小队的队员们趴在草丛里,伪装网与松针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