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溪田被染成了明黄色,混种的油葵与观赏葵挨挨挤挤,花盘朝着太阳的方向舒展,风一吹就掀起金色的浪,苏景妧正带着几个村民在花田边插指示牌,远远就看见三辆印着“摄影工作室”的车停在村口,几个人举着相机对着花田不停按快门。
带头的男人走过来,递上名片笑着说:“我是《乡土视界》的摄影师陈默,本来是去邻县拍古桥,路过这儿看见这片花田,实在忍不住想进来拍几组片子。”顾衍刚从农机站回来,听见这话立刻迎上去:“欢迎拍,要是需要帮忙搭景或者找角度,我们都能配合。”
陈默眼睛一亮,当即决定把拍摄主场景定在溪田。接下来的三天,花田里多了不少忙碌的身影:苏景妧带着妇女们采摘新鲜的向日葵花瓣,编成花环当道具;顾衍则根据摄影师的要求,在花田中间修了条木栈道,既方便取景,又能避免游客踩坏花苗,拍摄间隙,陈默尝了农户家的葵花籽饼干和花茶,忍不住感叹:“你们这儿不仅景美,吃食也带着股自然的香味。”
苏景妧趁机递上“溪田农家”的宣传册:“我们村里有几家民宿,都是农户自己打理的,要是你们团队住得惯,可以体验下农家生活。”陈默正愁找不到离拍摄地近的住处,立刻应下来,当晚,民宿的王婶端上刚炖好的土鸡汤,摄影师们围着餐桌,边吃边听老周讲种向日葵的故事,相机里还存着白天拍的花田美景,几个人都忍不住发了朋友圈。
没想到,这条带定位的朋友圈竟引来了连锁反应,一周后,第一批游客顺着定位找到溪田,说是看了《乡土视界》团队的照片,特意来打卡向日葵花田,紧接着,陈默的工作室发布了一组溪田花田的成片,配文“藏在山野里的金色海洋”,很快登上了本地旅游推荐榜。
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三家民宿天天满房,就连小卖部的葵花籽零食和手工皂都卖断了货,有游客提议想体验采摘向日葵,苏景妧和顾衍立刻推出“向日葵采摘套餐”:游客可以亲手摘花盘,跟着农户学习脱粒,还能把新鲜的葵花籽拿到厨房现场炒,孩子们在花田里追着蝴蝶跑,大人们则举着相机拍照,田埂上满是笑声。
一天傍晚,陈默带着团队再次来到溪田,这次还带来了杂志样刊——封面正是溪田的向日葵花田,角落里印着“溪田农家”的标识,他递给苏景妧一本:“这期杂志下个月发行,到时候肯定会有更多人知道这儿。”苏景妧翻开杂志,看着照片里金灿灿的花田和农户们的笑脸,转头看向身边的顾衍,眼里满是笑意。
顾衍悄悄握住她的手,两人望着远处渐渐亮起的民宿灯光,听着游客们隐约的谈笑声,心里都清楚:这片向日葵田不仅带来了游客,更让“溪田农家”的名字,被更多人记在了心里。
十一月的溪田落了场初雪,向日葵秆被收割后整齐地码在田边,花田暂时归于沉寂,村里的民宿也跟着清闲下来,苏景妧翻着游客留言本,指着“希望尝到更有本地特色的早餐”“民宿卫生细节可以再改进”的字迹,跟顾衍说:“这两个月正好是空档,得让大家好好补补服务和手艺的课。”
顾衍早就联系了县城的旅游培训学校,请来了两位老师,消息一传开,农户们都主动来报名——经营民宿的张叔夫妇、做手工皂的李姐,连之前负责采摘的王婶都来了,说想学着做几道拿得出手的农家菜。培训地点定在村委会的大院子里,几张长桌拼在一起,既是课堂,也是临时厨房。
第一天学的是民宿服务规范,老师拿着评分表,从客房铺床的角度、毛巾摆放的距离,讲到如何礼貌回应游客的需求,张叔听得有些发怵,搓着手说:“俺们农村人实在,哪懂这些讲究?”老师笑着拿起枕头示范:“讲究不是客套,是让游客住得舒服。比如枕头摆成45度角,客人一进门就觉得整齐,心里也敞亮。”苏景妧跟着动手练习,还帮张婶调整被角,顾衍则在一旁用手机拍视频,方便大家课后复习。
到了特色餐饮课,院子里顿时飘起香味,老师教的第一道菜是“溪田腊味蒸南瓜”,用的是农户自家腌的腊肉和田里种的南瓜,王婶切腊肉时手有点抖,老师就站在她身边,手把手教她把肉切得厚薄均匀:“腊肉要切薄才入味,南瓜块得跟肉对齐,蒸出来才好看又好吃。”苏景妧试着做了道“葵花籽仁炒蛋”,金黄的蛋液裹着脆香的葵花籽,刚端上桌就被大家抢着尝,李姐边吃边说:“这道菜既用了咱们自己的葵花籽,又简单好做,游客肯定喜欢。”
培训过半时,他们还搞了场“模拟考核”,顾衍和苏景妧扮演“挑剔的游客”,一会儿说“房间的灯有点暗”,一会儿问“附近有没有适合散步的小路”,张婶一开始紧张得忘了词,后来慢慢放松下来,不仅熟练地调整了灯光,还主动推荐了后山的步道,说冬天能看到挂着冰棱的山泉,考核结束后,老师给每个人都发了结业证书,王婶捧着证书,笑得眼睛都眯了:“现在再招待游客,俺心里有底多了!”
月底的最后一天,他们把培训时做的菜摆了一桌“溪田农家宴”,请村里的老人来尝鲜,老周夹了一筷子腊味南瓜,竖起大拇指:“比城里饭店做的还香!”顾衍看着满桌的笑脸,跟苏景妧对视了一眼——窗外的雪还在下,但屋子里暖融融的,他们知道,这个冬天的准备,都是为了来年春天,让更多游客爱上溪田的景,也爱上溪田的味。
三月的春风刚吹软溪田的土,村口的路就热闹起来,最早来的是一群背着相机的年轻人,举着印着溪田向日葵的杂志页问:“这里就是《乡土视界》拍的地方吗?”苏景妧刚把“溪田农家”的新招牌挂好,笑着迎上去:“是这儿,开春油菜还没开,先尝尝我们新做的春茶?”
这股客流比他们预想的来得更猛,随着《乡土视界》杂志的发行,周末来溪田的游客能挤满村口的停车场,三家民宿天天满房,连农户家晒在院坝的腊味、手工皂都成了抢手货,但和去年忙得手忙脚乱不同,经过冬天的培训,大家都显得游刃有余。
张叔夫妇再也不用慌着找换洗衣物,客房里的毛巾按培训教的那样折成小方巾,摆上印着油菜花图案的书签;王婶在民宿厨房忙得有条不紊,“溪田腊味蒸南瓜”和“葵花籽仁炒蛋”成了必点的招牌菜,她还学着老师教的,把餐具摆成小花的形状,游客们忍不住先拍照再动筷,有次一位游客说对花粉过敏,王婶立刻端上提前备好的无花茶饮,笑着说:“俺们早记着您这样的情况,放心喝。”
苏景妧和顾衍也没闲着,顾衍在村口搭了个服务站,不仅能解答游客疑问,还放着农户们的产品价目表,明码标价让大家放心;苏景妧则带着几个年轻村民组成“向导队”,每天分两批带游客去后山步道,讲溪田的故事,指认春天刚冒芽的野菜,有次一队老年游客走得慢,苏景妧特意让人搬来折叠椅放在步道旁,还准备了温水,老人们感动地说:“比自家孩子想得还周到。”
最忙的一天,民宿突然来了位带着婴儿的游客,说孩子的奶粉没带够,苏景妧正想帮忙去镇上买,经营小卖部的李姐就拿着两罐奶粉跑过来:“俺听培训老师说,要多备着应急的东西,专门进了几罐婴儿奶粉,您看合适不?”游客接过奶粉,连声道谢,后来还在网上发了长篇游记,说“溪田的暖,藏在这些小细节里”。
傍晚游客渐渐散去,苏景妧和顾衍坐在田埂上,看着夕阳把民宿的灯光染成暖黄色,张叔端来两碗春茶,笑着说:“多亏了冬天那两个月的培训,不然这么多游客,俺们肯定应付不过来。”顾衍喝了口茶,看向远处刚冒绿的油菜田:“这才刚开始,等四月油菜花开,咱们的‘溪田农家’会更热闹。”
苏景妧点点头,风里带着春茶的清香,她忽然觉得,那些一起挖水渠、学服务、忙接待的日子,就像田里的种子,只要用心浇灌,总能开出满田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