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数字竹韵:传承里的新根脉
法国订单的竹编茶垫刚打包完毕,阿瑶就拿着新设计的“竹编香插”犯了愁:“这款花纹太复杂,村里只有三个老师傅能编,年轻人学了半个月还没入门。”工坊角落里,几个二十出头的姑娘正对着竹篾发呆,其中一个小声说:“学这个不如拍短视频赚快钱,编坏十几次才成一个,太磨人了。”
这话戳中了四人的心事。当晚开会,小宇翻开非遗中心的调研报表:“全国非遗传承都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春塘也不例外。年轻人觉得手艺枯燥、见效慢,咱们得想办法把他们拉回来。”朵朵刷着手机突然抬头:“现在都流行数字文创,咱们能不能用技术让竹编‘潮’起来?就像泉州簪花那样,靠数字化传播火出圈。”
第二天,朵朵联系上了之前合作的文创机构,对方推荐了一个数字技术团队。团队负责人带来的VR设备一开机,众人都惊住了:镜头里,老篾匠的破篾动作被拆解成三维动画,竹丝穿插的轨迹清晰可见,还能实时纠错。“这叫‘数字师徒’,能把老师傅的手艺标准化、可视化,年轻人学起来至少快三倍。”负责人介绍道。
更让人惊喜的是数字藏品的演示。阿瑶设计的蝴蝶胸针被做成3d模型,配上春塘竹林的背景音,上线即被抢空。“数字藏品既能保护设计版权,又能吸引Z世代关注,一举两得。”小虎算起了账,“一套数字藏品卖九十八块,成本几乎为零,还能引流到实体商品。”
可老阿伯却摇起了头:“竹编是用手编出来的,对着机器学,能有真功夫吗?”这话让大家冷静下来。小宇想起成都明月村“新老村民共建”的模式,提议道:“技术是工具,不是替代。咱们搞‘数字+手工’双轨传承,年轻人先学数字模型找感觉,再跟老师傅练手感。”
传习所很快改造成了“数字工坊”。一边,年轻人戴着VR眼镜练习基础编法,屏幕上实时显示“竹篾张力不足”“穿插角度偏差5度”;另一边,老篾匠坐在竹凳上,手把手教大家处理竹篾的“暗劲”——这是机器教不会的手感。之前抱怨枯燥的姑娘阿琳,编出第一个合格的蝴蝶胸针后,立刻拍成短视频:“原来竹丝能这么听话!”视频里,VR动画和手工成品同框,一夜涨粉几千。
数字技术还解决了文旅体验单一的问题。朵朵用全息影像在传习所搭了“时光廊”:老篾匠年轻时编竹船的黑白影像、春塘竹编从农家用具到非遗礼品的演变过程,游客伸手就能“触摸”不同年代的竹编样品。上海来的研学老师赞不绝口:“这比单纯看展览生动多了,孩子们能直观懂传承。”
这天,省里文旅局的人带着考察团来春塘,看到“数字师徒”和全息时光廊,当场决定将春塘纳入“非遗数字化试点”:“你们把‘老手艺’和‘新技术’结合得太好了,既守住了根,又接了地气。”考察团里的高校教授还提出合作:“我们可以联合开设‘竹编数字化设计’课程,定向培养传承人。”
消息传开,村里的年轻人陆续回来了。阿明之前在外做电商,现在专门负责数字藏品运营:“没想到在家门口能把老手艺和新行业结合起来。”张婶的儿子也报名了培训班,跟着老师傅学编复杂纹样:“以前觉得竹编老土,现在知道这是能吃一辈子的技术。”
深秋的傍晚,传习所的灯光亮得格外温暖。老阿伯戴着老花镜,看着年轻人用VR设备练编法,自己则在一旁指点“手上的力道”;小宇和阿瑶对着电脑,修改新一批数字藏品的竹丝细节;小虎和朵朵忙着对接高校的课程方案。竹香混着机器的轻微声响,成了春塘新的夜曲。
风吹过竹林,竹叶沙沙作响。小宇望着窗外,月光洒在塘面上,像铺了一层碎银。他忽然明白,传承从不是让手艺停留在过去,而是用今天的方式,给它扎下更深的根——这根脉里,既有老篾匠的温度,也有数字时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