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赶制追加订单:田间地头的“生产协作战”
追加1000份三七养生茶包的意向书刚敲定,合作社就开了紧急生产会。李建国把任务拆解到每个人:“老周负责把控原料筛选,确保每批三七切片都用头茬鲜品;小张盯着追溯系统更新,把新增茶包的批次号和生产进度实时上传;村里的妇女们分成两组,一组协助炮制师傅切片烘干,一组负责茶包封装和二维码粘贴,咱们争取20天内完成订单。”
第二天一早,炮制车间的机器就转了起来。老周守在原料堆前,每一袋三七都要亲手翻看:“这片茎秆太粗,得挑出来单独处理,茶包里只能留细嫩的切片,保证冲泡后口感均匀。”他还特意在车间挂了块黑板,每天更新原料损耗率和切片合格率,“咱们宁可多费点料,也不能让不合格的切片进茶包。”
封装环节最是热闹。妇女们围坐在长桌旁,手里的动作不停:取袋、装茶、封口、贴码,每一步都有专人检查。朵朵和“小观察员”们也来帮忙,负责把贴好二维码的茶包按10份一组整理好,放进印有“文山道地三七”的外盒里。“阿姨,你看这个二维码贴歪了,我帮你重新贴。”朵朵发现一个贴得不整齐的茶包,立刻伸手纠正,眼神里满是认真。
小张则每天泡在电脑前,一边同步生产数据,一边测试追溯系统的稳定性。“之前有客户反馈扫码加载慢,我把‘三七故事’板块的图片压缩了,现在扫码一秒就能打开。”他还在系统里加了“生产直播”链接,上海采购经理随时能看到车间的生产场景,“昨天客户还在线上夸咱们透明,说这样他们卖货也更有底气。”
生产到第十天,问题突然出现——烘干设备的温度传感器出了故障,导致一批切片烘干过度,颜色偏深。老周发现后,立刻叫停生产,把这批切片单独挑出来:“这些不能用,虽然皂苷含量没影响,但外观不符合要求,得重新加工一批。”有人觉得可惜,老周却坚持:“咱们守的就是品质,不能因为赶工期就将就,客户信任咱们,咱们不能砸自己的招牌。”
重新加工耽误了两天工期,合作社所有人都主动加班,每天多干两小时,把进度补了回来。第二十天傍晚,最后一批茶包封装完成,小张扫码核对完最后一个批次的信息,长舒一口气:“所有数据都同步好了,客户现在就能查到每袋茶包的生产全过程。”
李建国拿着刚打包好的样品,给上海采购经理发了照片:“订单已完成,明天就能发货,您放心,每一袋茶包都经得起检验。”很快收到回复:“辛苦大家!我们已经联系好物流,明天就去合作社提货,顺便把鲜三七的采购意向书带来,咱们秋天的合作也提前定下来。”
月光洒在合作社的院子里,堆得整整齐齐的茶包像小山一样,二维码在灯光下闪着微光。李建国看着这一幕,想起当初考察团来的时候,心里满是感慨——从一张“信任票”到两批订单,靠的不仅是品质,更是所有人拧成一股绳的协作。而这堆茶包,正载着文山三七的口碑,朝着更广阔的市场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