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仑和王守仁捧着军报稿子,躬身递到朱厚照案前。
朱厚照拿起稿子,逐字逐句地看。
他的眉头渐渐舒展,时不时点头。
看到 “士兵每月领三斗粮、二百文银,军户免两税” 的段落时,他笑了。
“写得清楚,百姓一看就懂,没白让你们熬通宵。”
王守仁连忙道:“都是陛下指点得好,不然臣等也想不到用大白话写得这么明白。”
朱厚照放下稿子,从案下抽出一张宣纸,抬手递过去。
“看看这个。”
张仑上前一步,双手接过,展开一看,眼睛瞬间亮了。
纸上写着 “大明军报” 四个大字,笔走龙蛇,苍劲有力,一看就功底深厚。
“陛下…… 这是您题的字?” 张仑声音都有些发颤。
满朝文武都知道,陛下爱玩。
可很少有人知道,陛下的书法造诣这么高,这字比宫里的翰林写得还好!
朱厚照笑了笑。
“昨晚没事,就写了这几个字,军报总得有个像样的报头,用这个正好。”
王守仁凑过来一看,也忍不住赞叹。
“陛下的字,笔力雄健,有太宗爷的风骨,臣佩服!”
“别光说好听的。” 朱厚照摆摆手。
“拿着这个,赶紧去安排印刷,别耽误了明天发行。”
“臣遵旨!” 两人捧着稿子和题字,躬身告退。
他们的脚步都比来时轻快。
有陛下的题字,这第一期军报,肯定能轰动京师。
走出暖阁,张仑忍不住对王守仁道。
“以前总听人说陛下贪玩,可今天见陛下题字,才知道陛下是真有才华,只是不爱显摆罢了。”
王守仁点点头。
“陛下的心思,咱们猜不透,但陛下做的事,都是为了大明,为了百姓,这就够了。”
“咱们赶紧去工部,让他们把报头刻出来,明天一早就能印。”
两人快步往工部赶,路上遇到礼部尚书张升。
张升见他们捧着宣纸,好奇地问。
“二位大人这是去哪?手里拿的是什么?”
张仑笑着扬了扬宣纸。
“是陛下为‘大明军报’题的字,咱们去工部刻报头,明天就要发行第一期了。”
张升愣了愣,随即道。
“陛下还会题字?真是没想到…… 那可得好好刻,别辜负了陛下的墨宝。”
“张大人放心,我们省得。” 王守仁应道。
两人没多停留,继续往工部走。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京师的街道上就响起了卖报人的吆喝声。
“卖报喽!卖报喽!大明报社的新报,还有新出的大明军报,一文钱一份!”
一个卖报人挑着担子,一边走一边喊。
担子两头的篮子里,堆着厚厚的报纸,报头 “大明军报” 四个大字格外醒目。
街上的行人刚出门,听到 “新出的大明军报”,都围了过来。
“什么是大明军报?跟之前的报社不一样吗?” 一个提着菜篮子的妇人问道。
卖报人笑着道。
“当然不一样!这军报专门写边军的事,今天第一期,写的是朝廷为啥要征边防兵,一文钱一份,您买一份看看?”
妇人犹豫了一下,掏出一文钱,买了一份。
“家里那口子总说朝廷征兵变着法要钱,我看看上面怎么说。”
周围的人也纷纷掏钱,不一会儿,一篮子报纸就卖出去大半。
一个穿着短打的汉子,买了报纸后,凑到旁边一个识字的秀才身边。
“先生,您帮俺念念呗,俺不认字,想听听朝廷为啥要征兵。”
秀才接过报纸,清了清嗓子,大声念了起来。
“朝廷为啥要征边防兵?因为北边的鞑靼,每年冬天都要过来抢粮食、杀百姓,宣府是京师的大门,要是宣府守不住,鞑靼就会打到京师来,咱们的房子会被烧,粮食会被抢,老婆孩子都保不住……”
汉子听到 “鞑靼抢粮食、杀百姓”,脸色一下子变了。
“俺爹当年就是在宣府当兵,被鞑靼杀了,原来朝廷征兵,是为了防鞑靼啊!俺之前还以为,是朝廷要抓壮丁干活呢!”
周围的人也纷纷议论起来。
“可不是嘛!之前听人说,当兵是去送死,还不给钱,原来不是这样!”
“你看上面写的,士兵每月有三斗粮、二百文银,军户还能免两税,这待遇不错啊!”
“俺家小子十七了,要是真这样,俺愿意让他去当兵,既能保家,还能给家里减轻负担!”
街头上,这样的议论声随处可见。
原本对征兵的抵触,渐渐变成了理解,甚至有人开始主动打听,怎么报名参军。
顺天府衙旁的 “悦来茶馆” 里,更是热闹非凡。
几张桌子拼在一起,围着十几个百姓。
一个老秀才正拿着军报,逐字逐句地念,周围的人听得聚精会神。
“…… 宣府的士兵,冬天穿着单衣站岗,冻得手都握不住枪,可还是没人退,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退了,鞑靼就会过来害百姓……”
老秀才念到这里,声音有些哽咽。
周围的百姓也红了眼。
一个茶馆掌柜叹道。
“以前只知道士兵苦,可不知道这么苦,他们守着国门,咱们才能安稳过日子,以后可不能再说当兵的坏话了。”
“是啊!” 一个布商附和道。
“我之前往宣府送布,看到士兵们住的帐篷漏风,吃的是掺了沙子的粮,可还是天天操练,不容易啊!”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青衫的读书人,“啪” 地把手里的茶杯放在桌上,脸色铁青地开口。
“哼!一群臭丘八的破事,也值得写成报纸?陛下真是被奸人蒙蔽了,放着圣人典籍不学,反倒推崇这些粗鄙玩意儿,简直是侮辱了圣人的字眼!”
这话一出,茶馆里瞬间安静下来。
原本热闹的气氛,一下子冷了下来。
百姓们都转头看向这个读书人,眼里满是不满。
老秀才放下军报,皱着眉道。
“这位先生,话可不能这么说!士兵守国门,护百姓,怎么就是‘臭丘八’?军报让百姓懂国事,怎么就是‘粗鄙玩意儿’?”
读书人冷笑一声,站起身,指着老秀才道。
“你一个穷酸秀才,懂什么?圣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当兵的不过是些匹夫,哪配跟读书人相提并论?陛下要是英明,就该让咱们读书人多管国事,而不是让这些粗人占了风头!”
他这话一出口,周围的百姓更生气了。
一个汉子忍不住站起来。
“你这话不对!要是没有士兵守着,鞑靼打进来,你还能在这里喝茶读书?早就成了鞑靼的刀下鬼了!”
“就是!你吃着百姓的粮,穿着百姓的布,却看不起保护百姓的士兵,你算什么读书人!”
百姓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指责读书人。
茶馆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读书人被骂得脸色通红,却还嘴硬。
“你们…… 你们这些愚民,懂什么是圣人之道?陛下这么做,早晚要出乱子!”
他说着,推开人群,慌慌张张地跑出了茶馆。
临走前还撂下一句。
“你们等着瞧,这军报长不了!”
茶馆里的百姓看着他的背影,纷纷唾骂。
老秀才拿起军报,叹了口气。
“这样的读书人,读了圣贤书,却没了良心,真是白读了。”
掌柜的笑着道。
“先生别气,咱们有陛下的军报,能让百姓明白事理,他说什么都没用。”
“来,我再给您添杯茶,您接着念,咱们还没听完士兵们怎么守宣府呢!”
老秀才点点头,拿起军报,继续念了起来。
茶馆里的气氛渐渐又热闹起来。
只是百姓们心里,都多了个念头。
那个读书人说的话,会不会传到陛下耳朵里?陛下要是知道了,会怎么处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