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教授课题的正面报告,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头,激起的涟漪比预想的更为深远。学术界的认可,为“小店宝”镀上了一层难以言喻却真实存在的公信力。这层光环,开始悄然改变着林凡团队的处境。
变化首先来自市场层面。
之前那些观望、犹豫的批发市场商户,态度明显热络起来。
“林老板,听说你们上报纸(指学术报告)了?厉害啊!给我这也装一个试试!”
“李教授都夸好的东西,肯定差不了!年费是吧?没问题!”
主动咨询和安装的用户明显增多,用户数突破了五百,并开始缓慢而稳定地增长。更令人欣喜的是,付费意愿增强了。之前推不动的“库存分析”增值模块,陆续有十几家规模较大的商户购买。虽然单价不高,但积少成多,现金流得到了切实改善,团队终于实现了初步的盈亏平衡,不再需要林凡个人持续输血。
更大的变化,来自外部环境的关注。
“市中小企业促进会”的王副秘书长亲自带队来“基石科技”进行了“调研”。这次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关怀”,而是平等的交流。王副秘书长对“小店宝”的模式表示赞赏,承诺将将其纳入市里“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重点扶持项目”的备选名单,虽然暂时没有实质资金支持,但意味着官方层面的认可和潜在的资源倾斜。
更意外的是,之前那个在交流会上有过一面之缘的、低调的投资人张总,也主动联系了林凡,约他喝咖啡。张总没有急于谈投资,而是详细询问了“小店宝”的用户画像、数据壁垒、未来规划,对林凡团队“从小微切入、稳扎稳打”的策略表示认同,并留下了“保持联系,持续关注”的话。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
声名初显,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烦恼。
最直接的挑战是产能和服务的压力。 用户量增加,客服咨询量翻倍,孙浩一个人忙得脚不沾地,经常一边接电话一边回消息。系统也因并发访问增加,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苗头,赵磊不得不加班加点进行优化扩容。林凡更像一个旋转的陀螺,既要盯技术、跑市场,还要应对越来越多的外部拜访和交流邀请,精力严重透支。
更微妙的烦恼,来自人际关系。
之前对林凡爱搭不理的某些同行、商会负责人,开始主动套近乎,邀请参加各种活动,言语间不乏打探和拉拢。甚至有个别竞争对手,开始模仿“小店宝”的模式,推出类似产品打价格战。赞誉和关注背后,是更复杂的商业环境和更激烈的竞争态势。
家庭生活,也随之进入了新的节奏。
林凡更忙了,晚归是常态,甚至周末也常有应酬。但这一次的忙碌,与之前的焦虑挣扎不同,带着一种目标明确的充实感。苏晚晴能感觉到他状态的变化,虽然依旧心疼他的劳累,但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她不再过多询问具体事务,只是更细心地照顾好他的起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让他无后顾之忧。
阿桂也渐渐习惯了爸爸的“忙碌英雄”形象。幼儿园老师反馈,阿桂现在会跟小朋友炫耀:“我爸爸的软件,连大学教授都说好!”童言稚语里,带着对爸爸的崇拜。林凡偶尔早回家,会特意带阿桂去公园疯玩一阵作为补偿,父子关系在一种新的平衡中更加亲密。
然而,新的平衡,也需要刻意维护。
一个周五晚上,林凡难得没有应酬,早早回家。饭后,阿桂缠着他拼新买的航空母舰乐高,模型复杂,需要高度专注。拼到一半,林凡的手机响了,是一个重要客户打来的,沟通一个紧急问题。林凡接完电话,思路被打断,看着一地零件,有些烦躁,下意识地摸出烟想点一支。
“爸爸,不许抽烟!”阿桂突然大声说,小脸严肃,“你说过抽烟对身体不好!”
林凡一愣,看着儿子清澈认真的眼神,心中的烦躁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愧疚。他默默把烟收起来,揉了揉阿桂的脑袋:“好,爸爸不抽。来,我们继续拼,看谁先找到下一个零件!”
苏晚晴在一旁看着,嘴角泛起温柔的笑意。家,永远是提醒他不要迷失初心的港湾。
夜深人静时,林凡会独自反思。
声名和机遇来得突然,他告诫自己必须保持清醒。学术背书、官方认可、资本关注,这些都是“锦上添花”,根基永远是产品能否为用户创造真实价值。他召集团队开会,定下基调:“热度会过去,喧嚣会平息。我们要沉下心来,回归本质:服务好每一个用户,打磨好每一个细节。外面的声音,听听就好,脚步不能乱。”
团队三人达成共识,抵制住了盲目扩张的诱惑,决定继续深耕批发市场和小微商户,将现有用户服务做到极致,同时稳步探索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与李教授团队的合作也进入了更深入的阶段。
生活,仿佛驶入了一条看似更宽阔,实则暗流更多的河道。 船速快了,风景变了,但掌舵人需要更加谨慎,才能避开暗礁,行稳致远。
林凡站在新租的、稍显宽敞的办公室窗前(团队终于搬离了仓库二楼),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灯火璀璨,映照着他眼中沉淀下来的平静与坚定。他想起半年前那个在雨夜便利店里迷茫无助的自己,恍如隔世。
声名如潮水,来时汹涌,退去也快。 唯有脚踏实地创造的价值,和身后那个无论顺境逆境都亮着灯的家,才是抵御风浪、指引方向的永恒灯塔。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