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盏里残芯忽明忽暗,青烟笔直如针,刺向茅屋梁间蛛网的重围。我裹紧破裘,寒气却如活物般钻入骨髓。虱子在领口褶皱里列阵游行,细足踩过肌肤,竟似寒溪漫过荒滩。这油灯无焰而烟升,敝裘无温而虫生——原来所谓苦寒,并非万物死寂,倒成了另类生机滋长的温床。
灯花“噼啪”爆裂的刹那,青烟猛然扭曲,竟幻出祖父临终的面影。他枯唇微动似在言语,烟气却裹着字句散入虚空。忽觉心窍沉沉如古井,任悲风穿堂而过,不起半点微澜。窗外老榆枝丫映上土墙,分明是嶙峋瘦骨在舞,而我胸腔里的搏动,竟与墙上枯影同频——此身此心,早与槁木死灰结成了至亲。
拂晓前雪光渗入窗隙,照见虱群在破裘缝线间奔忙。指尖捻死一只,爆裂处竟绽开微小血花,温热转瞬即逝于寒空。这微躯溅出的温热,倒似槁木内部未熄的星火,虽不足暖身,却足以灼醒沉睡的痛觉。血痕在指腹凝成朱砂痣时,忽记起祖父咽气前喉头那记抽动——原来槁木深处,自有暗流奔涌。
墙角的骨灰坛静静地矗立着,宛如一位禅定的智者。当我轻轻拂去那厚厚的积尘时,掌心竟然感受到了一丝微弱的暖意,仿佛那余烬还未完全冷却。
我用手指摩挲着坛身粗糙的陶粒,那质感就像是触摸到了祖父那因一生耕种而长满厚茧的手掌。这骨灰坛虽然看似已无生命迹象,但那死灰中的余温却分明是活着的印记。它并未随着形骸的消逝而一同泯灭,反而像是潜藏在血脉深处的某种力量,不时地叩击着我的灵台,提醒着我:千万不要让内心那点微弱的星火,随着形骸的僵化而变成冰冷的顽石。
雪夜中,我独自一人静坐至深夜,直至灯油耗尽,灯火熄灭。当黑暗如铁幕般合拢时,突然间,屋檐的一角传来了一声清脆的“喀嚓”声——那是被冻透的老竹,再也无法承受积雪的重压,断裂开来,发出的如同骨节铮铮作响的声音。
这清冽的破碎声,仿佛一把利剑,劈开了混沌的夜幕,也撞开了我内心深处的某扇门。在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的心井深处,似乎有一层冰面骤然裂开。我垂下目光,看到指间的虱血早已凝结成暗红色的冰晶,在雪光的映照下,幽幽地闪烁着,宛如槁木逢春时萌发的第一粒芽苞,虽然微小,却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晨光初镀窗棂时,我推门而出。雪地里老竹裂躯兀自挺立,断口处露出青白内瓤,渗出清冽汁液,寒风中竟散出草木初生的鲜腥气。俯身以舌尖轻触,冰凉里渗出微甘。
原来死灰非终局,槁木亦非绝境。祖父的暖意留在陶坛里,竹的生机藏在断裂处,连虱血都凝成了朱砂般的舍利。真正的空寂不是形如枯木心如寒灰,而是在万象凋零处,仍能听见血脉深处春冰碎裂的微响——那才是真空妙有之境,是槁木将焚前,内里积蓄的光焰在无声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