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从90年开始,我们在这里度过了四年宝贵的青春时光。
如今即将奔赴各地、各单位,开启人生崭新的篇章……”
陈长河面朝众人,声音饱含真挚情感。
“过去的四年里,我们在这所校园里留下了最绚烂的青春印记。
同时也经历了求学路上的种种考验,有过学业受挫时的迷茫,有过面对未来选择时的焦虑,有过青春岁月中难免的阵痛……
但,我们最终都将挑战转化为成长的阶梯,将困难视为前行的动力,用信念和汗水,书写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大学故事。
我相信,带着这份历练,在未来的道路上,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能以坚定的信念为灯塔,在平凡中坚守,在奋斗中前行,用实干开创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朴素的信念,蕴含着改变命运的强大力量。
我们国人自古就懂得愚公移山的精神,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下苦功夫,做长远事,执着于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
信念如同一颗种子,能冲破一切阻力,向阳而生……”
“超越小我的信念,能够成就更为宏阔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价值的实现,不仅在于摆脱自身的困境,更在于能为更多人创造福祉。
就像你们许多人所向往的,将所学知识服务于国家建设的最前线。
将来,大家无论是投身基层治理,还是进入关键科研领域攻坚克难,这都需要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家国情怀。
立己达人,兼济天下,是刻在我国知识分子骨子里的价值追求。
爱国,则是我们最深沉、最真挚的情感。
在时代的洪流中,需要有人挺身而出,肩负起崇高的使命。
只有将小我融入国家民族的大我之中,才能在伟大的事业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信念的价值在于行动。唯有锲而不舍的行动,才能让信念的种子开花结果。
当前,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需要我们付出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投身于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之中……”
“同学们,希望我们都能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用坚定的信念照亮前路。
弘扬江大人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的伟业。
秉持行胜于言的作风,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用扎实的行动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他围绕着“信念”的主题,进行了一番简短的演讲。
这演讲,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
但架不住,他的偶像光环太亮眼了。
他随便说点什么,大家都会觉得特别有道理、有深意、有格局。
更何况,这篇演讲虽然不算惊艳,却也是有格局深意的。
同学们深受鼓舞,当演讲结束,花园中顿时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掌声,好一会儿才渐渐平息。
陈长河含笑向众人点头致意,走出凉亭。
同学们议论纷纷。
有人夸他讲得好。
也有人说,不止是讲得好,陈长河在过去四年里亲身践行了刚才这番话。
“想当初,徐娇娇在新生开学演讲时,说要追求成功与卓越。后来因为陈长河的演讲更加精彩,还心生不满……谁承想,四年之后,陈长河已经名震全国,徐娇娇却连咱们同学之间的拍照活动都没脸参加,真是可笑……”
不知道谁先提起了徐娇娇,顿时引起众人的一番议论。
“徐娇娇如果在场,恐怕要找个地缝钻进去了!”
“也不知道她听到陈长河刚才这番话,内心会作何感想。”
“作何感想?她那种人,能有什么感想?她只是在班里混不下去了,才没脸来的,又不是知错悔改了……”
“倒也是,虽说当初受了处分后,她老实了一两年,但后来又逐渐活跃起来,据说交往了好几个暧昧对象……”
“不是据说,是真的,而且那些男生都是有钱人。”
“她这是想,一毕业就当阔太太?”
“我听说她是想出国留学,所以要傍个能把她带出国的有钱人……”
众人的议论,陈长河听在耳中,但并未在意。
徐娇娇有她自己的路、自己的命,与他无关。
接下来,同学们簇拥着他,在学校里转了转,去几个“经典打卡点”拍了几张集体大合照。
拍完照片,已经临近中午。
他婉拒了一起去食堂吃午饭的提议,答应会参加晚上的聚餐,与众人分开,开车回家吃饭。
下午正常上班,处理事务的同时,写一写给省里的对口帮扶工作建议书。
至于国家方面的对口帮扶工作,他主要负责的是方案起草,后续推进落实的阶段只是协助。
现如今,绝大部分具体事务都由组长和其他副组长去做,他的工作不多,只要与其他人保持联络,偶尔去京城开开会就可以了。
晚上,他按时赴约,参加了经管一班的聚餐。
聚餐由张雷、李正阳、吴钰等班干部组织,在贾子龙曾经打工的餐馆里进行。
餐馆不大,二楼一共有六七张桌子,被他们班包圆了。
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热气和离别的愁绪,气氛在推杯换盏间达到了高潮。
酒过三巡,哪怕是平日里腼腆的男生,此时也涨红了脸,端着酒杯挨个敬酒。
有人搂着兄弟的肩膀,说着“苟富贵,勿相忘”的豪言壮语。
有人共同举杯,追忆着四年间的点点滴滴。
有人神情不舍,眼里频频泛起泪花,握着朋友的手不愿松开。
快散场时,不知谁开口唱起今年爆火的歌曲《同桌的你》。
一开始只有几个人跟着哼,后来越来越多人加入,男生的粗嗓、女生的细嗓混在一起,有些跑调,却格外动人。
歌声里,有人相视而笑,有人泪流满面,所有的豪言壮语与不舍低语,都融进了这共同的旋律里。
陈长河静静地坐着,含笑看着这一切。
他没有阻止谁的失态,也没有擦拭谁的眼泪。
只是看着,听着,感受着,体会着这早已成为久远回忆、却又重回身边、并将再次成为回忆的青春岁月。
“敬四年同窗,敬青春无悔!”
“干杯!”
所有酒杯同时举起,碰撞出清脆的响声。
聚餐在深夜结束,同学们三三两两搀扶着,走在寂静的校园林荫道上,约定着离校送别的时间,说着“常联系”的叮嘱。
陈长河走在他们中间,夜风拂面,带来一丝清凉。
一种安宁感,缓缓流淌在他的心间。
两世为人,命运的轨迹已然不同。
他或许依旧未能以一个纯粹普通学子的身份,完整走过毕业季的每一步。
但此刻,这带着些许混乱、浓烈情感与真诚祝福的夜晚,这混合着酒气、泪水与歌声的告别。
却为他这四年时光,画上了一个最真实、最完整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