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天,渐渐显露出初夏的脾性。午后,天空常会毫无征兆地聚起大团大团的、边缘镶着银边的灰云,随即便是“哗啦啦”一阵急雨,来得快,去得也快。雨点又大又密,砸在窗户上噼啪作响,很快就在地面汇成涓涓细流。但往往不到半小时,太阳便又从云隙中探出头来,将金光洒向湿漉漉的世界,空气里弥漫着湿热的水汽和泥土被浇透后的清新气息。
周二下午,最后一节自习课刚开始,天色就暗了下来。紧接着,急促的雨点便敲打起教室的窗户。放学铃声响起时,雨势正大。家长们撑着五颜六色的雨伞,挤在校门口等候。楚颜也撑着那把熟悉的蓝色格子伞,在人群中找到了儿子。
“妈妈!”季晨熙像只小鸟一样钻进伞下,带进一阵湿凉的水汽。母子俩互相依偎着,小心地避开地上的水洼,往家走去。雨点打在伞面上,发出密集而安稳的声响。
路过小区花园的矮墙时,季晨熙忽然停下脚步,蹲下身,好奇地指着墙角:“妈妈,快看!”
楚颜顺着他的手指看去,只见潮湿的墙面上,正有几只棕褐色的小蜗牛,背着它们螺旋形的“小房子”,缓缓地、极其耐心地向上爬行。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了一道银亮亮的、黏湿的痕迹。雨后的蜗牛格外活跃,触角轻轻摆动,仿佛在探路。
“是蜗牛。”楚颜也蹲下来,和儿子一起观察,“下雨天,它们就喜欢出来活动。”
“它们背着自己的房子呢!”季晨熙觉得很有趣,“下雨了也不怕,房子可以挡雨。”
回到家,季晨熙换下微湿的鞋袜,坐在阳台的小板凳上,看着窗外渐渐变小的雨丝发呆。他想起那些慢吞吞的蜗牛,想起它们走到哪里都背着的、那个小小的、却足以遮风挡雨的壳。一个念头悄悄冒了出来:每个人,是不是也都应该有一个像蜗牛壳一样的、能保护自己的“房子”?这个“房子”,可能不是真的水泥房子,而是一种……一种心里的力量?
晚上,楚颜在书房处理工作,季晨熙在自己的房间整理书包。他拿出自然课本,翻到最近学的关于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土壤的章节,又拿出语文课本,看到新学的成语“自力更生”。他不太明白确切意思,跑去问妈妈。
楚颜放下手中的事,耐心解释:“‘自力更生’就是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好好生活。就像……嗯,就像一棵小树,它需要阳光雨露,但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努力把根扎深,吸收养分,才能长成大树。也像那只小蜗牛,它不能总指望别的地方躲雨,得靠自己背上的壳。”
“靠自己……”季晨熙小声重复着,眼睛慢慢亮了起来。他想起爸爸不在家的时候,妈妈要工作,要照顾他,很辛苦。他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什么事都依赖妈妈。他得学会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检查作业、天冷了要知道加衣服、下雨了要记得带伞……这些小事,是不是就是在搭建自己心里那个小小的、能遮风挡雨的“壳”呢?爸爸在远方,保护着国家的“大房子”,而他和妈妈,也要努力经营好、保护好自己的“小房子”。这个“小房子”的坚固,需要他们每个人的“自力更生”。
这个发现让他心里涌起一股奇异的责任感,不是沉重,而是一种“我能行”的微微的骄傲。
第二天早上,天气放晴。季晨熙起床后,自己根据天气预报选择了长袖t恤,还主动把阳台上的几盆小花搬到有阳光的地方。吃早餐时,他不用提醒,就吃得干干净净。出门前,他不仅自己系好鞋带,还检查了书包侧袋里的折叠伞是否带好。
楚颜看着儿子这些细微的变化,心中了然,满是欣慰。她没有过多表扬,只是像往常一样,微笑着递给他书包和水壶:“宝贝,准备好了我们就出发。”
放学路上,阳光很好。季晨熙又特意去看了看昨天那个墙角。蜗牛已经不见了,只留下几道干涸发白的黏液痕迹。但他心里却记下了那只小蜗牛和它那所“行走的房子”。
晚上写日记时,他在新的一页上,画了一只背着螺旋壳、正在爬行的蜗牛。在蜗牛旁边,他画了一个小小的人影,人影的头顶,他画了一个象征性的、发着光的、三角形的小小“屋顶”。他在旁边写道:
**【下午下雨了,看到了蜗牛。蜗牛走到哪里都背着自己的小房子。】_
**【妈妈告诉我“自力更生”,就是靠自己力量好好生活。】
**【爸爸保护国家的“大房子”。】
**【我和妈妈要保护好我们家的“小房子”。】
**【我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自己心里也有个结实的小房子。】
【这样,爸爸在外面工作,就不用太担心我们了。】
写完后,他放下笔,觉得心里很踏实。那枚“平安方向牌”贴在胸口,此刻仿佛不仅是指引方向的坐标,也更像是一块构筑内心“小房子”的、坚固的基石。他知道,真正的坚强,不仅仅是等待团聚,更是在等待的日子里,努力让自己变得独立、可靠,成为能让远方亲人放心的一份力量。雨过天晴,夜晚安宁,孩子心中那所名为“成长”的小小房屋,又添上了一块坚实的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