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校园里重新充满了生机。熟悉的铃声、喧闹的走廊、粉笔划过黑板的声音,一切都回归了既定的轨道。季晨熙背着整理得一丝不苟的新书包走进二年级(二)班的教室,空气中还飘着新课本的油墨香。同学们互相炫耀着寒假趣事,教室里嗡嗡作响,像一群归巢的蜜蜂。
班主任李老师站在讲台前,笑容温和地欢迎大家回来。她身后黑板上,“新学期新气象”的板书旁,多了一行醒目的字:“我们的自然观察角——新学期任务启动!”
“同学们,”李老师拍手让大家安静下来,“新学期,我们的自然课会有更有趣的内容。我们要在教室后面开辟一个‘自然观察角’,每个同学都可以认领一盆植物,或者负责观察一个小生态瓶。我们需要每天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就像小小科学家一样!”
这个消息让同学们兴奋起来。下午的自然课,张老师带来了几个浅托盘、一些棉花、清水和好几包不同的种子:绿豆、红豆、豌豆,还有几颗看起来像小石子的含羞草种子。每个小组分到一份材料,可以自由选择想培育的种子。
季晨熙和周小雨、李小虎一组。周小雨想种会开花的含羞草,李小虎觉得豌豆长得快有意思。季晨熙看着那几颗圆滚滚、深红色的红豆,却想起了寒假前那个关于“等待”的种子实验。他小声但坚定地说:“我们种红豆吧?我想看看,它从一颗硬硬的小豆子,是怎么慢慢发芽长大的。”
他的提议得到了同意。他们领了一个塑料托盘,铺上湿润的棉花,小心翼翼地将几颗红豆均匀地摆放在上面,轻轻喷了些水,然后把托盘放在了教室观察角阳光最充足的位置。
“从今天起,它就是我们的‘观察对象’了。”季晨熙对组员说,“我们要每天来看它,给它加水,记录它的变化。”
回到家,季晨熙从书包里拿出妈妈送的那本星空封面的新笔记本。他翻开第一页,在顶端工工整整地写上:“新学期自然观察日记(红豆一号)”,然后在下面画了一个简单的表格,列上“日期”、“天气”、“观察记录(颜色、形状、大小变化)”、“我的发现和猜想”几个栏目。
第二天早上到校,他放下书包就跑到观察角。红豆看起来没什么变化,还是硬邦邦的深红色。他在日记本上写下:“3月1日,晴。红豆没有变化,硬硬的,颜色很深。猜想:它可能在偷偷喝水。”
第三天,他发现红豆的皮好像颜色变浅了一点点,也显得稍微饱满了一些。他仔细记录下来,并猜测:“3月2日,阴。红豆好像胖了一点点,颜色变浅了。猜想:水让它变软了。”
日复一日,这成了他清晨到校后的第一项仪式。他会蹲在观察角前,鼻子几乎要凑到托盘上,仔细观察每一颗红豆的细微变化,然后用铅笔在日记本上认真书写、画图。当第一颗红豆的种皮破裂,探出针尖般细小的白芽时,他激动得差点叫出声,赶紧在本子上画下了放大图,标注:“重大发现!1号红豆露白!生命开始了!”
他不仅记录自己的红豆,也会悄悄看看别的小组的豌豆和绿豆。他发现绿豆发芽最快,含羞草最慢。他会在“我的发现”里写下:“绿豆是急性子,含羞草是慢性子。每种种子都有自己的时间。”
有一天,他记录完,看着本子上从“无变化”到“露白”再到“长出胚根”的连续图画,忽然停下笔,若有所思。他想起爸爸。爸爸的归来,是不是也像这颗红豆的发芽?需要时间,需要等待,急也急不来。他能做的,就是像记录红豆成长一样,过好自己的每一天,认真长大,然后静静等待那个“发芽”的时刻。
晚上,他有时会把观察日记拿给楚颜看,指着自己的记录和图画,讲解他的“重大发现”。楚颜会认真地听,然后和他一起讨论为什么各种种子发芽速度不同,水分、阳光、温度各自起到什么作用。她惊讶于儿子的耐心和观察力,更欣慰地看到,他将对父亲的思念和等待,巧妙地投射到了对自然生命的观察和理解上,用一种积极而科学的方式,化解着漫长等待中的焦虑。
周五的自然课上,张老师让各小组分享一周的观察记录。季晨熙代表小组上台,他拿着自己的日记本,虽然有些紧张,但讲述得清晰有条理,还展示了自己画的生长图。张老师特别表扬了他的坚持和详细记录,称他是“有耐心的小科学家”。
这个小小的肯定,让季晨熙心里美滋滋的。他觉得自己做的不仅仅是一项作业,更像是在完成一个重要的任务——用耐心和细心,守护一个生命的萌芽,也守护着自己心中的那份期盼。
周末,他在观察日记新的一页,画了一颗刚刚破土而出的豆苗,嫩绿的子叶微微张开。在画的旁边,他写道:
**【我的红豆发芽了!从硬石头变成了小生命。】_
**【每天看着它一点点变化,需要很多耐心。】
**【张老师夸我有耐心。】
**【我想,等待爸爸回来,也需要很多很多的耐心。】
**【我要像照顾小豆苗一样,好好照顾自己,认真长大。】
【等爸爸回来,就能看到一个像小树苗一样茁壮的我了!】
通过这盆小小的红豆和一本认真的观察日记,季晨熙在新学期找到了一种安放思念和等待的新方式。他将抽象的时间流逝,转化为对生命成长具象的观察和记录,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锤炼着自己的耐心,也沉淀着对重逢更深的笃定。那枚藏在书包隔层的“平安方向牌”,仿佛也感应到了小主人内心的沉静与成长,在知识的浇灌和希望的等待中,愈发显得厚重而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