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简介 “万历三十六年的除夕,景德镇的窑火、播州的塘火、货郎归途的灯火,在同一片夜空下寂静燃烧。这是三个小人物的守岁夜,也是一个古老文明,于无声处,生生不息的秘密。”

火中取瓷:景德镇把桩师傅的除夕年

江西景德镇,万历年间的“瓷都”——官窑、民窑挤在昌江两岸,烟囱里的烟常年不散。这里的年,没有城里的锣鼓、乡下的社火,只有“陶土味的年味”,这味道,一半是昌江水的清冽,一半是千年窑火的焦灼,渗进每一寸砖缝,也渗进每个窑工的骨血里。

窑工们守着窑火过年,祭窑神, 开窑,连年货都带着瓷坯的冷硬,却藏着靠手艺吃饭的踏实。把桩师傅周老窑的年,就拴在那座“龙窑”上。

周老窑是民窑里的“把桩师傅”——管着窑火温度、瓷坯摆放,是窑上最金贵的人,每月能挣五两银子,却比谁都累:开窑时要守着窑火三天三夜,眼睛熬得通红。腊月二十三“小年”,别的窑工还能歇半天,他却得去窑上“封窑”——把年后要烧的瓷坯码进龙窑,用陶土封好窑门,只留个小口子透气。封窑时要念“窑神咒”,是景德镇窑工代代传的俗语:“风火仙师(窑神童宾)保平安,瓷坯不裂釉不脱,开窑能卖好价钱,一家老小暖乎乎。”念完从怀里摸出块“窑神符”——是用朱砂画在粗纸上的,中间画着窑神的像,两边写着“窑火旺”“瓷品良”,贴在窑门上,再供上一碗米酒、两个白面馒头(是他特意让老婆蒸的,平时舍不得吃)。

腊月二十五备年货,周老窑家的“年货”全是“瓷做的”。他从窑上捡了几块没烧裂的“残坯”——有小瓷碗、小瓷人、小瓷瓶,用砂纸磨光滑,给儿子周小窑当玩具;又让老婆用陶土捏了几个“瓷福字”,烧熟后刷上红釉,贴在门上(比纸春联耐用,能管到明年秋收)。唯一的“荤年货”,是给窑主送年礼时得的——窑主姓王,开了三座民窑,过年给周老窑送了二斤腊肉、一壶米酒,说“老周,年后开窑全靠你,这是给你添年彩的”。周老窑把腊肉挂在房梁上,舍不得吃,跟老婆说:“留着年后开窑时吃——守窑火耗体力,得补补。”

除夕当天,周老窑没去赶镇上的集,反倒去了窑上——龙窑的火不能灭,得留个人“看火”,往年是他徒弟,今年徒弟回安徽老家了,他就自己来。老婆给他装了个布包,里面是糙米饭、腌菜、一块烤红薯,叮嘱:“别待太久,晌午回来吃年饭。”周老窑点点头,提着布包往窑上走——昌江边的雪没化,路滑,他走得慢,鞋上沾着陶土,踩在雪地上留下一串黑印。

窑上的“看火屋”小,只有一张土炕、一个火盆。周老窑坐在火盆边,往里面添了几块松柴(松柴烧得旺,能烤暖屋子),摸出怀里的“瓷哨子”——是他自己做的,吹起来“呜呜”响,能唤远处的窑工。他吹了两声,没听见回应——别的窑工都回家过年了,只有风从窑口灌进来,带着窑火的热气,混着陶土的味道。他从布包里拿出糙米饭,就着腌菜吃,忽然听见窑里“咔嗒”一声——吓得他赶紧站起来,往窑口凑,眯着眼看里面的瓷坯:没裂,是窑砖热胀冷缩的声音。他松了口气,坐回火盆边,摸出烟袋锅,装了点旱烟,慢慢抽——想起二十年前,他刚当把桩师傅,第一次在窑上过年,也是这样冷的天,也是这样一个人看火,那时候他儿子刚生,现在儿子都能帮着码瓷坯了。

晌午回家,年饭已经摆好了——老婆炖了锅“豆腐白菜汤”(豆腐是镇上买的,白菜是自家种的),蒸了块“糯米糕”(掺了红薯,甜),还有一盘“炒黄豆”(过年才舍得炒)。儿子周小窑坐在炕边,手里拿着个瓷小瓶,说:“爹,我把这瓶子磨光滑了,能装酱油。”周老窑摸了摸儿子的头,说:“好,明年爹教你码瓷坯——就是累,你怕不怕?”小窑摇摇头:“不怕,我想跟爹一样,当把桩师傅,挣银子给娘买新布。”周老窑听了,心里暖乎乎的——“他喉咙里哽了一下,只是重重‘嗯’了一声。这声‘嗯’里,有手艺得以传承的欣慰,也有一丝不忍——这窑火边的苦,他比谁都清楚,他抬手将儿子肩头一片落灰轻轻掸去。

他这辈子没别的盼头,就想让儿子学门手艺,别像他年轻时那样,差点饿死在窑上。

下午,周老窑带着小窑去“窑神庙”——庙里供的是风火仙师童宾的像,红脸红袍,手里拿着窑铲。窑工们凑钱请了个道士,在庙里做法事,求来年窑火顺。周老窑给窑神磕了三个头,捐了五十个铜板(是他三天的工钱),道士给了他一张“平安符”,说:“师傅心诚,来年开窑必顺。”小窑也跟着磕了头,手里攥着瓷哨子,小声说:“窑神爷爷,保佑我爹别累着。”

守岁时,周老窑没在家围炉,反倒又去了窑上——他不放心窑火。老婆让小窑给他送了件旧棉袄,还有一碗“年糕汤”(放了点糖)。周老窑坐在看火屋,披着棉袄,喝着年糕汤,看着窑口的火光——火光映在他脸上,红彤彤的。小窑坐在他身边,玩着瓷小瓶,说:“爹,年后开窑,能烧出青花碗不?我想给娘买个青花碗。”周老窑点点头:“能——只要窑火稳,别说青花碗,就是青花瓶也能烧出来。”

子时的时候,远处的镇上放起了鞭炮——“噼里啪啦”,很响。小窑站起来,往镇上的方向看,说:“爹,你听,过年了。”周老窑也站起来,摸出火折子,点燃了窑门口的一串小鞭炮——是他特意买的,五十响,响完后,他对着窑门作了个揖,说:“风火仙师,过年好——来年靠您赏饭吃。”小窑也跟着作揖,瓷哨子握在手里,暖乎乎的。

窑火还在烧,映着父子俩的影子,映着门上的瓷福字——这陶土味的年,虽然冷,却踏实:只要窑火不熄,手艺不丢,明年就有盼头。

山隘两生:一个土司之子的文化挣扎

贵州播州(今遵义),万历三十六年时刚平叛没几年——1600年“平播之战”后,播州土司杨氏虽仍掌地方,但受贵州巡抚辖制,汉人的习俗慢慢渗进苗寨的年俗里。土司杨应龙的次子杨阿蛮,过的就是“一半苗俗、一半汉俗”的年,既要祭山神,又要贴春联,透着战后的谨慎,也藏着年轻人的向往。

杨阿蛮十七岁,读过几年汉人的书,会写汉字,也会说苗语。腊月二十三“祭灶”,他家里就透着“混搭”——灶台上既摆着苗俗的“腊肉、米酒”(祭苗家的灶神“阿婆灶”),又贴了汉人的灶王爷画像(是从遵义府买的印刷品,他自己用毛笔在旁边写了“上天言好事”)。祭灶由他母亲主持,用苗语念祝词:“阿婆灶,年来到,保佑苗寨不生病,庄稼长得高。”念完让杨阿蛮用米酒浇在灶台上,再把灶糖(汉人送的麦芽糖)贴在灶王爷嘴上——杨阿蛮边贴边笑:“娘,汉人说这是甜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说咱家的错。”母亲拍了他一下,说:“别笑,汉人也有汉人的规矩,得照着做——巡抚大人年后要来看,别让人挑出错。”

腊月二十五“备年礼”,是杨阿蛮最头疼的事——既要给贵州巡抚送“汉礼”,又要给苗寨的长老送“苗礼”。给巡抚的礼,得“合汉规”——不能送苗寨的“虎皮、鹿茸”(怕被说“僭越”),最后定的是“播州三物”:一担“遵义红茶”(是苗寨自己种的,汉人爱喝)、两匹“苗锦”(织的是山水纹,不是龙凤,合规)、一匣“刺梨干”(苗寨的野果晒的,酸甜,平民也能吃)。送的时候父亲杨应龙叮嘱他:“见了巡抚,少说话,他问啥答啥,别提你想出去读书的事——汉人不放心咱们苗家子弟学太多汉学。

给苗寨长老的礼,要“守苗俗”——一坛自酿的“米酒”(用糯米酿的,度数高)、一块“腌腊肉”(苗寨过年必送的礼,越咸越体面)、一把“苗刀”(是父亲年轻时用的,没开刃,只当摆设)。长老住在山后的苗寨里,杨阿蛮骑马去送,路上要走两个时辰——雪下得大,山路滑,他骑的马是匹老马,走得慢,他裹着苗家的“羊毛披毡”,脸冻得通红。到了长老家,长老正坐在火塘边烤火,见他来,笑着递了碗米酒:“阿蛮,今年读的汉文书,还记得多少?”杨阿蛮接过碗,喝了一口,说:“记得《论语》里的‘有朋自远方来’——长老,我想明年去贵阳府读书,学更多汉人的字。”长老叹了口气,说:“别去——平播后,汉人防着咱们呢,你去读书,怕被人说‘通汉叛苗’,你爹也不会答应。”杨阿蛮低下头,没说话——他知道长老说得对,可他就是想出去看看,看看汉人说的“江南”“京城”是什么样。

除夕的年饭,是“汉苗混做”——桌上既有苗家的“酸汤鱼”(用昌鱼做的,酸汤是用米汤发酵的,辣)、“糯米饭”(蒸得黏黏的,拌着腊肉丁),又有汉人的“饺子”(是母亲跟着遵义府来的汉人学的,韭菜猪肉馅,包得歪歪扭扭)、“炒青菜”(汉人送的菜籽种的)。父亲杨应龙坐在上首,喝着米酒,说:“阿蛮,年后你去管寨里的田——别总想着读书,咱们苗家的根在山上、在田里,丢了根,就活不下去了。”杨阿蛮的目光扫过火塘边那把作为年礼送出的、未开刃的苗刀。刀是权力的象征,如今却只能作为摆设。他忽然觉得,汉人的书,或许就是另一把能为他、为苗寨开刃的刀。”

杨阿蛮点点头,夹了个饺子——没煮熟,皮还是白的,他却不敢吐,咽了下去,说:“爹,我知道了,年后我去管田。”

下午,苗寨的“祭山神”开始了——全寨的人都去山脚下的“神树”边,神树上挂着红布、铜铃。由父亲杨应龙主持,手里拿着米酒,用苗语唱祝词:“山神爷爷,年来到,保佑苗寨不遭灾,牛羊长得肥,庄稼收得多。”唱完,全寨的人对着神树磕头,杨阿蛮也磕——他小时候觉得山神很灵,现在读了汉人的书,知道山神可能是假的,可他还是磕得很认真:他想保佑苗寨平安,也想保佑自己能有机会出去读书。

祭完山神,寨里的年轻人开始“跳花竿”——几个人拿着竹子做的花竿,在空地上跳,边跳边唱苗语的山歌:“正月里来正月正,苗家姑娘爱唱歌……”杨阿蛮也想跳,却被父亲喊住:“你是土司的儿子,得稳重,别跟他们疯。”他只好站在旁边看,看着寨里的姑娘们笑,看着小伙子们跳,心里有点酸——他羡慕他们能自在,不用像他一样,处处小心。

守岁时,家里的火塘烧得旺,母亲在火塘边烤腊肉,父亲在看汉人的“塘报”(是从遵义府拿来的,说陕西有流民闹事)。杨阿蛮坐在火塘边,手里拿着本汉人的《论语》,小声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父亲听见了,说:“别读了——汉人的心眼多,读多了他们的书,会忘本。”杨阿蛮合上书,说:“爹,我不会忘本——我读汉人的书,是想知道他们为啥能打赢平播之战,想让苗寨过得好。”父亲愣了愣,没说话,只给了他一碗米酒:“喝了吧,暖身子——年后管田,别让我失望。”

子时的时候,寨里的铜铃响了——是长老在敲,说“过年了”。杨阿蛮站起来,走到门口,看着寨里的灯火——苗寨的灯是用松脂做的,昏黄,却温暖。他想起汉人书里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虽然寨里没有爆竹,只有铜铃声,可他觉得这也是过年:有家人,有苗寨,有他想守护的东西。他摸了摸怀里的《论语》,心里悄悄说:明年,说不定就能去贵阳府读书了。“这个念头像火塘里蹦出的一颗火星,在他心里烫了一下,旋即被他小心翼翼地踩灭,只留下一缕青烟般的希望。

千里一线:一根红头绳牵住的团圆

山东兖州府到河南归德府的官道上,腊月三十这天,还走着个挑担子的货郎——张货郎,四十岁,山东兖州人,常年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针头线脑、小瓷碗、红头绳,过年也回不了家,只能在沿途的小镇上“凑个年”。他的年,全在那副“吱呀响的挑子”里:挑子里有给女儿的红头绳,有给老婆的木梳,也有他自己的糙米饭、酱菜,透着漂泊的苦,却也有对家的盼头。

张货郎的挑子不轻,一头是个木箱子,装着顶针、针线、小剪刀(都是从兖州府批发的,便宜);另一头是个竹筐,装着小瓷碗、木梳、红头绳(瓷碗是景德镇的残次品,便宜;木梳是桃木的,不裂)。腊月三十早上,他走到河南夏邑县的“李家庄”——是个小村子,只有几十户人家,村口有个小客栈,他往年过年都在这儿落脚。客栈老板姓李,是个老实人,见他来,赶紧喊:“张货郎,可算来了——我给你留了间房,灶上还温着粥。”

张货郎放下挑子,揉了揉肩膀——挑了一天,肩膀又酸又肿,他从怀里摸出块“膏药”(是老婆给的,治肩膀疼),贴在肩上,说:“李老板,麻烦你了——今年走得晚,路上雪大,差点赶不上。”李老板递给他一碗热粥,说:“快喝,暖身子——你老婆昨天托人捎了话,说你女儿想你了,让你早点回。”张货郎喝着粥,心里暖乎乎的——他去年腊月丢了挑子(被土匪抢了),没挣到钱,没回家过年,今年攒了点钱,想年后回兖州,给女儿买个银镯子,给老婆扯块新布。

上午,张货郎没出去卖货——过年没人买针线,他就在客栈的院子里整理挑子,他拿起那根最红的头绳,在满是裂口和老茧的指间摩挲,仿佛这样就能触到女儿细软的发丝,让触感联通父女亲情。他把红头绳理整齐(有红的、粉的,女儿最爱红的),把木梳擦干净(挑了把最好的,给老婆,梳齿密,不挂头发),把小瓷碗摆好(留了两个没残的,给儿子当饭碗)。整理完,他从怀里摸出个“小布包”,里面是二十两银子——是他今年攒的,用布包了三层,藏在贴身的地方。他摸了摸银子,笑了:够给女儿买银镯子,够给老婆扯布,还够给家里买两石糙米,明年不用再出来这么早了。

中午的年饭,是李老板给的——一碗糙米饭、一盘炒青菜、一碗“白菜豆腐汤”,还有两个“菜包子”(是李老板的老婆做的,韭菜鸡蛋馅)。张货郎舍不得吃,把一个菜包子揣在怀里,说:“李老板,我留一个,下午饿了吃——谢谢你,今年又让你破费了。”李老板摆摆手:“客气啥——你每年给我家娃带红头绳,这点饭算啥。”正说着,村里的王阿婆来了,手里拿着个“布老虎”(是她自己缝的,给孙子的),说:“张货郎,过年好——我家孙子说想你了,让我给你送个布老虎,你拿着玩。”张货郎接过布老虎,心里酸溜溜的——想起自己的女儿,去年他没回家,女儿哭着要爹,老婆写信说“女儿天天抱着你给她的红头绳睡”。

下午,张货郎想去村里转转——不是卖货,是想看看村里的年景。村里的人都在贴春联,有写的,有买的,红彤彤的,很热闹。他走到村口的老槐树下,见几个孩子在玩“踢毽子”(毽子是用鸡毛做的),他从挑子里拿出根红头绳,递给个小女孩:“给你,扎头发——过年了,要漂漂亮亮的。”小女孩接过红头绳,笑着说:“谢谢货郎叔叔!”张货郎看着她笑,想起自己的女儿,也笑了——要是女儿在,肯定也会这样笑。

傍晚,李老板的老婆喊他吃年饭——比中午丰盛,有一碗“炖鸡肉”(是李老板家自己养的鸡,杀了过年)、一盘“腌腊肉”(李老板去年腌的,咸香)、一碗“年糕汤”(放了糖,甜)。张货郎不敢多吃,只夹了几口鸡肉,说:“李老板,太多了,我吃不了——你们留着,明天吃。”李老板说:“别客气,过年就得吃好点——你一个人在外,不容易。”张货郎喝着年糕汤,忽然想起去年过年——他在破庙里过的,只吃了个干硬的菜团子,今年有热饭、有肉,比去年强多了。

守岁时,张货郎在客栈的房间里,点了盏油灯(李老板给的,油不多,光很暗)。他从怀里摸出老婆写的信,读了一遍又一遍——信上写:“女儿天天问‘爹啥时候回’,儿子学会了写‘爹’字,家里的田收了两石糙米,够吃到来年秋收,你在外别太累,注意身子。”他读着信,眼圈红了——他出来快一年了,没见过女儿、儿子,不知道女儿是不是长个子了,儿子是不是又胖了。

他从挑子里拿出那把木梳,擦了擦,又拿出根红头绳,缠在手指上——想给女儿扎头发,想给老婆梳头发。他又摸出那二十两银子,放在桌上,数了一遍:够了,都够了。子时的时候,村里放起了鞭炮——是村里的地主家放的,很响。张货郎站起来,走到门口,对着兖州的方向,作了三个揖,说:“老婆,女儿,儿子,过年好——爹(丈夫)年后就回,给你们带银镯子、新布、红头绳。”

风从门口吹进来,带着雪粒子,却吹不散他的声音——他知道,家里人肯定能听见。挑子在墙角“吱呀”响了一声,像在应和他——那是生活重压下的呻吟,也是归家路上最动听的歌谣。这漂泊的年。虽然苦,却有盼头:只要挑子还在,腿还能动,就能回家,就能给家人一个暖和的年。

“在这一夜,帝国的山河之下,有三种火在寂静地燃烧:昌江边的窑火,映照着父子传承的侧影;苗寨的塘火,摇曳着文明交融的微光;火郎心头的家火,照亮了千里归途。它们如此微弱,却又如此坚韧,共同构成了这个古老文明,于无声处,生生不息的秘密。”

爱读书屋推荐阅读:穿越三国,落魄汉室的江东之路穿越大唐我家财万贯才不要当赘婿铁血丹心,明末的逆袭之旅迷川志我吕布要在三国插满红旗三国:最强谋士穿成假太监:后宫太乱,皇帝跪求我平乱前方高能重生废太子,修仙大能杀穿皇朝寒门书生,开局捡个便宜小娇妻骑马与砍杀从岛国开始拒嫁天王老公大秦:开局祖龙先祖寒门小娇妻中州风云之霁月星辰秦昊全集小说阅读免费红楼:开局加载嫪毐模板大秦帝婿:我穿越成了墨家巨子极品大地主大唐:谁让楚王上朝的世公子,以华夏人杰掌控异世战国:让你弱国苟活你却逆天改命金兵入侵,我成了大宋救世主重生司马懿,亲身隆中为汉出仕!富可敌国,你叫我姐扶弟魔?大唐小相公我在明末有支无敌军团医妃火辣辣铁十字继承三位皇嫂后,我无敌于天下超神大军阀超级修真弃少大人,得加钱家乡纪事之我所知道的铁道游击队落榜当天,娶了个郡主娇妻回家穿越大秦,以武止戈,横扫六合!三国之我是皇太子大明百官:暴君朱厚照战皇林天龙抗战:黄埔签到百天统领北洋军阀大唐小兕子:小囊君,我又给你带好东西啦精兵强将系统,百万虎贲镇大宋国破山河在颜值太高!人在古代成魅魔了!皇帝假死?不管了,我直接登基!大唐:寒门成侯爷,揭秘卷轴疑案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陛下,饶了貂蝉吧,你阳气太重了我执天下超次元战争游戏
爱读书屋搜藏榜:丹麦崛起1890日出海东大唐锦鲤小郎君谋士骗术大齐好男人田园空间:倾城嫡女玲珑五胡之血时代寒门出了个状元郎昌明民国响马乱皇兄,这个皇位我真不要大秦:治粟内史的狂想宏图大梁:我家殿下太低调别刺激孤,孤不傻了君临天下大秦:陛下快退位,不然公子反了开局土木堡,大明战神有点慌天启新篇粉丝建言重塑大明宫廷幽处孤芳难自赏从特种兵开始的军旅生涯江山争雄大明天仙谱大明:我洪武爷亲弟!忆昔大唐贞观世天幕通万代,这是未来华夏?我,朱允熥带大明走向日不落,老朱直呼赢麻宋朝玩主三国争霸,最强六边形战士三国:武将拉满谁能拦我一统全球穿回元末闹革命一起当兵的日子三国:我曹操,小乔请自重重生于红楼末年天骄狂尊我在大秦当榜一大哥大唐:开局迎娶李秀宁天幕视频,给古人亿点点现代震撼北宋:武大郎变成高富帅!重生之废材皇子缔造理想国度瑟瑟惊蝉永远的兵魂大秦神捕重生之这个崇祯有点萌秀才无双大唐太子爷我,怎么可能有很多娘子!幻之盛唐开局造反:女帝请自重庆熙风云录枭风寒门枭士
爱读书屋最新小说:跛王爷青铜账簿与铁王座开局反杀捉刀人,我成了大乾凶徒晚清三杰恩仇录天启:朕登基后,东林党麻了解差传红楼:父不争气,我亲自上阵荣国府,抱歉,不稀罕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重生红楼的香艳人生科举逆袭:从农家子到一品阁老穿成太子,本想摆烂,却被人陷了魂穿大唐:开局便被长乐赖上了救女主?问题不大,看我爆兵百万在造大明灵异中篇小说选大明养生小帝姬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宸晏匠梦:林衍的火器传奇开局砍树,我砍出个五代盛世医女楚汉行明末狠人:苟在辽东开荒建后宫神幻宇宙梦王橹窗着魂穿水浒:我竟成了童贯义子赵大:我的水浒我的国大秦:开局人屠,杀敌就变强我靠九阳神功横推武当大楚最惨驸马,开局遭背叛明末:坐拥十万死士,你让我低调时空基石我竟然穿越到了sprunki不是哥们,你收集古人啊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逃荒是不可能的大明太监秘史大明:开局要被诛满门?我人麻了穿越古代,我竟然成了武圣重生三国之公子刘琦水浒:爆杀宋江,再造梁山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三国:开局结拜关羽,专刀天选者祖宗们,时代变了穿越大唐,全靠小公主!龙椅上的欲望:情锁宫闱之殇京城,我挡住了吴三桂和清军如果是庞统指挥蜀汉北伐金沟枭雄:从伙计到东三省巡阅使我的99位大佬夫人不当官了,逃荒保命要紧!开局乱世成流民,我携妹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