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陷入一片压抑的寂静,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这时候,没人敢当出头鸟!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领头羊郭红艳;
她双手环抱靠在椅背上,眉头紧锁,显然正在酝酿发言。
“周联络员;”郭红艳终于开口,她声音没有一点情绪的说道:“官方难道打算完全撒手不管吗?就这么眼睁睁看着所有幸存者都涌到我们这小小的工厂来?”
她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杯叮当作响,“西郊有整整三百多万人口!就是把我们全剁成肉馅,也喂不饱这么多人!”
毫不留情的质问让周博顿时面色惨白;
“郭部长...”他声音都有些发颤:“我这边确实没有接到任何关于分流幸存者的正式指示...”
他艰难地吞咽着口水,试图让自己的语气更有说服力:“不过据我所知,官方确实在紧急扩建其他几个聚集地,希望在寒潮来临前能容纳更多幸存者;”
“空话!”郭红艳毫不客气地打断他:“这种官腔我听得多了!开完会你立刻向廖区长汇报!”
“明确告诉他,我们这里的幸存者数量已经严重超载,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如果官方再不想办法分流,我们就只能封厂自保!”
“这个...”周博支支吾吾地不敢接话。
“好了。”张子轩适时出声打断,缓和了这紧张的气氛:“即便官方能够阻止后续的幸存者前来,但已经抵达的这一万多人,我们必须拿出切实的解决方案。”
郭红艳重重坐回椅子上,双臂依然紧紧环抱在胸前,脸上的怒气显而易见。
张子轩的目光转向防务部长:“韩部长,说说你们的预案。”
“是。”韩文涛立即起身:“工厂内目前有近两千青壮年没有固定工作岗位。我建议立即启动紧急征召程序,将这些人员强制编入各部门,让他们为基地运转贡献力量!”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基地是所有人的家,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现在这条船正在面临倾覆的危险;没理由我们在前面拼死拼活,他们却在后方坐享其成!”
张子轩缓缓环视全场,目光在每个人脸上停留片刻:“各位对韩部长的提议有什么看法?”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附和的低语。
各部门负责人纷纷点头表示支持,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异议,即便个别人内心对强制征召心存顾虑,此刻也只能保持沉默。
“既然如此,”张子轩转向人事部长,“许部长,你们立即对工厂内所有闲置人员进行详细统计,包括年龄、专业技能和身体状况。”
他接着看向其他部门的人,说道:“各部门务必在明天中午前,提交一份详细的人员需求方案。我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调配。”
“即便是强制分配,也要尽量做到人尽其才。”
“另外,”张子轩补充道:“这些人员基本都是现有员工的亲属;各部门回去后要先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协助说服自己的亲属。整个过程要讲究方式方法,尽量避免引发大规模抵触情绪。”
他的目光转向医务部长:“顾医生,这件事你协同人事部处理一下,引导一下大家的情绪。”
顾昕意推了推眼镜,平静地点头:“明白。”
张子轩重新看向韩文涛:“这还只是解决了内部问题;对于围墙外那一万多名幸存者,防务部还有其他预案吗?”
韩文涛苦笑着摇头,额头上的皱纹仿佛都深了几分。
“当前我们面临三个致命问题。”张子轩站起身,在后面白板上写下三个关键词,一边说道:
“第一,分流问题。”
“从城里外逃的幸存者数量仍在持续增加,必须立即建立有效分流机制,否则我们迟早会被难民潮彻底淹没。
“第二,管理问题。”
“上万人的吃喝拉撒睡,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体系,否则随时可能发生暴乱。
“第三,生存问题。”
“这些人依附我们基地而活,我们虽然暂时提供粮食,但不可能永远无偿供应,必须尽快建立积分制度,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
秦阳的钢笔在笔记本上快速移动,将这三个要点详细记录下来。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思考着每个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作为外勤部长,他比在座大多数人都更清楚围墙外情况的严峻性。
“我们为什么不在乡道入口设置检查站?”张海突然插话,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满,“直接把后来的人都拦在外面!”
“你动动脑子行不行?”郭红艳毫不客气地反驳,“除了乡道,其他地方就不能走吗?而且派人设卡,谁来负责这项任务?你吗?”
“但绝大多数人都是从乡道过来的!”张海毫不退缩地反驳,脖子都涨红了,“其他路线就算有人来,也只是零散少数。”
“而且现在天黑后根本没人敢在外面活动,他们都是在白天抵达;我们只需要在白天设卡拦截就足够了!”
他突然转向秦阳:“至于谁去拦,当然是外勤部!”
秦阳的眉头微微蹙起,但没有立即反驳。
在乡道入口设卡确实算是他外勤部的工作,只需要派出几个小组就能完成。
以现在外勤部的规模,这确实不算什么难事;而且乡道距离工厂仅三公里,完全在基地通讯范围覆盖之内,即便遇到突发状况,也能及时请求支援。
郭红艳张了张嘴,似乎还想争辩什么,但最终还是没有出声;她转向张子轩,语气中带着明显的顾虑:“如果官方那边追究起来...”
张子轩沉思片刻,果断拍板道:“顾不了那么多了,就这么定!”
“秦阳,从明天开始,外勤部在乡道入口设卡阻拦,在我们消化完现有这批幸存者之前,严禁大批量的幸存者从乡道进入!”
“明白!”秦阳立即起身应道,同时在心里仔细揣摩着老板的措辞。
“大批量”和“乡道”这两个词用得十分巧妙,既明确了任务目标,又为具体执行留下了必要的弹性空间。
这样即便官方日后追究,也很难抓住什么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