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浏意识深处那场关于“我是谁”的无声战争,所带来的混乱与痛苦,已经清晰地投射到了他与外界的每一次艰难沟通中,成为了横亘在复苏之路上最狰狞的障碍。张大师的警示言犹在耳,而姚浏日益频繁的身份认知摇摆和记忆冲突,更是让所有人意识到,单靠bcI沟通和情感呼唤,已不足以引导他完成那凶险的意识整合。必须寻求更专业、更具针对性的帮助。
在陆医生和孙薇博士的全力引荐与协调下,一支在国内顶尖医学院府附属医院任职、专精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分离性身份障碍(尽管姚浏的情况更为特殊)及前沿心理康复技术的专家团队,介入了姚浏的治疗。为首的是一位年约五旬、气质沉静温婉、眼神却锐利能洞悉人心的女性教授,姓温。她带领的团队不仅包括资深的心理治疗师,还有精通虚拟现实(VR)技术在心理康复中应用的工程师。
温教授及其团队在详细了解了姚浏从意外发生、魂魄滞留、纳米修复到意识回归、双重存在、认知混乱的全部历程(其中超自然部分,由张大师和木曲儿从能量和感知角度补充,温教授团队则以开放且严谨的态度,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主观现实”和“意识现象”予以尊重和研究)后,进行了数次深入的评估。
他们观察姚浏通过bcI的沟通,分析他情绪波动的模式,甚至借助精密的生理监测设备,捕捉他在不同记忆触发时的细微生理反应(如心率变异、皮电反应等)。温教授指出:“姚先生目前的核心问题,在于两套‘自我叙事’和‘经验数据库’的割裂与冲突。一套源于他作为‘魂魄’存在的独特经历,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色彩(对木小姐的爱、牺牲的决绝、虚无的寒冷),但缺乏身体的感官锚点;另一套源于他作为‘人’的过往记忆,以及这具修复后身体正在接收的新感官信息,但前者可能部分受损或未被完全激活,后者则尚未与情感核心建立牢固连接。”
“我们的目标,”温教授对忧心忡忡的家属和团队解释道,“不是否定或抹去任何一套‘叙事’,而是搭建一个安全的、可控的‘桥梁场景’,帮助他的意识,将这两套看似矛盾的‘经验’重新关联、比对、整合,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连续的、包含所有经历的‘自我认知’。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理想的‘沙盘’。”
治疗方案的核心,是定制化的、多感官的虚拟现实场景重现。工程师们根据木曲儿、姚建邦等人提供的详尽细节,以及姚浏自己通过bcI碎片化表达的信息,精心构建了几个关键场景的虚拟版本:阳光明媚的蓝月湖畔(定情之地,也是意外发生地)、他们曾经共同构想和描绘的“未来的家”、甚至包括一些模拟“魂魄”视角的、略带抽离感和能量流动感的抽象空间。
治疗在一种特制的、舒适的可调节医疗躺椅上进行。姚浏戴着轻便的高分辨率VR头盔,身体连接着监测设备,bcI系统也处于待命状态,以便他在VR体验中随时可以表达。他的双手被放置在有触觉反馈的控制器上,可以模拟简单的抓握和触摸。
而木曲儿,是整个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她佩戴着同步的VR设备,可以与姚浏进入同一个虚拟场景。同时,她坐在姚浏的身边,紧紧握着他的另一只手,她的声音可以通过系统清晰地传递到他的虚拟世界里。她是他的“领航员”,他的“安全绳”,也是连接他“魂魄记忆”与“现实引导”的最重要桥梁。
第一次正式的VR整合治疗,选择了蓝月湖。
头盔戴上,世界切换。姚浏的眼前,出现了波光粼粼的湖面,蔚蓝的天空,摇曳的垂柳,甚至能“感觉”到虚拟世界中温暖的“阳光”和微拂的“清风”。湖畔的长椅,树木的位置,都与记忆中的一般无二。
木曲儿的虚拟形象也出现在他身边,她的声音温柔地响起:“姚浏,我们回到蓝月湖了。你看,阳光很好,湖水很平静。”
监测屏幕上,姚浏的脑电波出现了剧烈的波动。生理指标显示,他的心率加快,呼吸略微急促。bcI系统捕捉到了一些杂乱的信息碎片:“光…水…怕…”
“别怕,姚浏,我在这里。”木曲儿的虚拟形象轻轻“握住了”他的手(通过触觉反馈控制器传递模拟的触感),同时,现实中她也紧紧握着他的手,“看着湖面,感受一下,这只是我们记忆里的地方,是美好的。”
温教授的声音通过系统温和地引导:“姚浏,尝试描述你看到的,感觉到的。”
姚浏通过bcI,缓慢地拼出:“湖…水…蓝…阳…光…暖。” 这是基于当前虚拟视觉和模拟触觉的、相对客观的描述。
“很好。”温教授鼓励道,“那么,除了这些,你还有其他感觉吗?或者,想起什么?”
瞬间,姚浏的生理指标再次飙升!bcI拼写变得急促而混乱:“冷!黑!下…沉!不…能…呼…吸!”
这是魂魄记忆中的蓝月湖!是意外发生时冰冷、黑暗、窒息的感觉!
虚拟场景中,原本平静的湖面,在他的感知干扰下,甚至开始出现细微的、不稳定的扭曲,仿佛要结冰一般!
“姚浏!”木曲儿立刻加重了现实中握手的力道,声音提高了些许,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看着我!感受我的手!那是过去的记忆,它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湖面是平静的,阳光是温暖的!我和你,都安全地在这里‘看着’它!”
她的声音像锚一样,试图将他从恐怖记忆的漩涡中拉出来。她引导他将注意力集中在虚拟世界中温暖的“阳光”和“她”的手上,反复强调“现在”的安全。
姚浏的挣扎持续着,虚拟场景在他“温暖现实”与“冰冷记忆”的感知拉锯中微微波动。最终,他拼出了一段混杂的信息:“看…到…暖…但…感…觉…冷…曲…儿…在…就…好…”
他能够区分视觉信息(暖)和身体记忆\/魂魄记忆(冷),但这种分裂让他痛苦。而木曲儿的存在,成为了他在这种分裂中唯一感到安定的因素。
第二次治疗,场景换成了 “未来的家”。
这是一个充满温馨细节的虚拟空间:暖色的墙壁,散落的画稿(木曲儿的),书架上放着建筑书籍(姚浏的),沙发上放着柔软的抱枕。
“姚浏,这是我们的家,我们一起想象过的。”木曲儿引导着他,“你感觉怎么样?”
姚浏的bcI回应:“熟…悉…喜…欢。” 情绪信号相对平稳,带着一丝向往。
“试着‘走’过去,摸摸书架,或者沙发。”温教授引导。
姚浏通过控制器,让虚拟形象移动,触碰书架。触觉反馈传来木质的质感。
“什么感觉?”
“木…头…硬。” 这是身体的、当前的虚拟触感。
“还记得吗?你说过,要在这里给我画很多很多的画。”木曲儿适时地引入属于“人类姚浏”的、充满爱意的记忆。
姚浏停顿了。bcI没有立刻回应。生理监测显示他在努力回忆。过了一会儿,他拼出:“画…画…记…得…一…点。” 伴随着一丝不确定和努力追溯的情绪。
就在这时,变故再生。他似乎想更深入地“感受”这个家,虚拟形象无意识地走向窗边。窗外,是虚拟的城市夜景。然而,当他的“目光”投向远处黑暗的夜空时,bcI突然捕捉到强烈的信号:“空…旷…飘…没…有…身…体…”
魂魄的记忆再次侵入!那种俯瞰城市、无形无质的虚无感,覆盖了“家”的温馨!
虚拟场景中的“姚浏”形象甚至开始变得有些透明、不稳定!
“姚浏!回来!”木曲儿急切地呼唤,她的虚拟形象快步上前,紧紧“拥抱”住他(同样是触觉模拟),“感受我!你有身体,我抱着你!我们在我们的家里!你看,这是我们的画,我们的书!你是真实的!”
现实中的她,也倾身过去,脸颊几乎贴着他的手臂,低声而急促地说:“是我,曲儿,我在这里,你摸得到我,我们在一起!”
双重感官的刺激——虚拟的拥抱和现实中的触碰与声音——如同强大的合力,将姚浏几乎要逸散的意识强行拉回。他虚拟形象的不稳定状态逐渐停止,bcI拼出:“抱…紧…我。” 声音信号带着一丝后怕和依赖。
在接下来的治疗中,温教授团队不断调整策略。他们尝试让姚浏在VR中,同时“观看”来自不同视角的同一段记忆回放(比如蓝月湖意外,既有第三人称视角,也有模拟第一人称“魂魄”视角),帮助他理解那些看似矛盾的感受(身体的坠落与魂魄的升腾\/滞留)其实是同一事件的不同侧面。他们也设计了一些需要“魂魄意识”(如意念移动虚拟物体)和“身体意识”(如通过控制器完成简单动作)协作才能完成的虚拟任务,潜移默化地促进两者间的配合。
整个过程缓慢而曲折,前进两步,后退一步。姚浏时而在木曲儿的引导下,能够清晰地表达:“那…是…过…去…的…感…觉…现…在…不…一…样…了。” 显示出初步的整合迹象;时而又会陷入突如其来的混乱,拼写出:“我…到…底…是…谁?” 让人心痛不已。
但无论如何,木曲儿始终陪伴在侧,无论是在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她的声音,她的触碰,她的存在本身,成为了姚浏在两个分裂意识间摇摆时,唯一恒定不变的坐标,最温暖可靠的港湾。她是翻译,是桥梁,是灯塔,用她无尽的爱与耐心,一点一点地,帮助迷失的爱人,在意识的混沌汪洋中,艰难地拼凑着那个完整的“自我”。前路依然漫长,但专业的介入与爱的坚守,终于为这场凶险的意识整合之战,带来了系统性的支持和一抹理性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