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现书中内容似乎与他即将面临的命运紧密相连,这让他不禁想起聊天群成员关于大明四位太子的言论。
他心神震荡,继续阅读下去。
书中描述了朱棣的死亡、朱高炽的继位以及他一年后的死亡。
朱瞻基成功上位后大展宏图,然而却如同受咒一般,在位仅十年便离世。
他将辉煌的大明天下交给儿子朱祁镇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对此朱高炽心知肚明,意识到聊天群所说的逼死名臣背后的 ** 。
他看到大明的大好山河因一仗而濒临败亡,对此深感痛心。
他知道朱祁镇在位期间并无太多建树,唯一被正面评价的便是废除了殉葬制度。
朱高炽紧握拳头,脸色难看至极。
他担心如果朱瞻基现在处置朱祁镇的话,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混乱。
他揉了揉太阳穴以缓解情绪,陷入了沉思。
朱高炽感到血压恢复正常后,继续阅读史书。
他看到大明江山并未出现巨大变动,但仍然察觉到了国家逐渐腐朽的迹象。
随着天启皇帝的逝世和新帝的继位,大明天命逐渐失去。
撤销驿站后,李自成崛起,双方合力之下大明 ** 。
最后一位皇帝遭遇悲惨结局。
这段史实给他极大的冲击,毕竟他对文臣感官良好,身为太子基本盘也是文官而非武将。
朱高炽内心矛盾,既愤怒又悲伤。
他看到东林党文人被李自成以残酷手段剥削财富,意识到大明亡于这些文人手中。
他对文人的所作所为感到震惊和愤怒。
同时,他也看到未来五六百年的历史以及外国势力 ** 下的炎黄之国所带来的屈辱历史。
朱高炽的情绪变得狰狞,决心要铲除那些无心无肺的文人以及异族和强盗国倭寇。
然而,他最终冷静下来,意识到一切都已经改变。
即使大明未来信奉上神,未来的事情仍然无法改变。
他决定接受现实并寻求新的道路。
朱高炽终于下定决心,他迅速走到书桌前,挥毫泼墨,开始撰写秦折。
半小时后,他完成奏折,随即换上太子冕服,双手捧着奏折向外走去。
在门口,他遇到了刚刚回来的朱瞻基。
朱瞻基惊讶地看着朱高炽,“父亲,你身体康复了?为何如此郑重其事?”
朱高炽并未解释,只是简洁地说:“正好你回来了,陪我见老爷子。”
朱瞻基迷惑不已,他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
他看到朱高炽的神色非常坚定,心中不禁慌乱起来。
朱瞻基焦急地说:“父亲,你这是耍我吗?我刚从爷爷那里把你的假期批准回来,你怎么就精神抖擞地见爷爷了?”
朱高炽眼神微眯,轻声说:“我之前确实遇到了特殊情况,这与我要呈递的秦折有关。
今天,将是我大明国运的转折点。”
听到父亲如此严肃的话语,朱瞻基心中的愤怒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疑惑。
他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让他的父亲如此决断。
随后,他们来到了朱棣的寝宫。
在太监的引领下,他们进入了寝宫。
朱高煦和朱高燧也在场,他们看到朱高炽的衣着和手中的奏折,都感到十分惊讶。
朱高炽态度坚决,他跪在地上,高举奏折。
现场气氛紧张到极点。
朱高炽请求朱棣将其他人驱逐出殿,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
这一举动让朱高煦和朱高燧心生疑惑,他们开始怀疑是否发生了他们不知道的事情。
朱棣接过老大的奏折,阅读后露出惊愕与愤怒的表情。
皇帝发怒,所有人纷纷下跪。
朱瞻基内心忐忑,不知奏折内容为何。
朱高炽淡定自若,似乎早有准备。
朱棣冷笑,继续阅读,看到朱高炽提及自己仅当一年皇帝便离世,心生疑虑。
接着,他看到孙子朱瞻基继位后对叔叔们采取措施的描述,尽管事情 ** 尚未明确,但他意识到了某些事情。
随着继续阅读,朱棣看到了关于大明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异族入侵、工业 ** 的冲击等,让他意识到国家面临巨大危机。
朱高炽在奏折的结尾提到受到神恩启示。
尽管朱棣对此表示怀疑,但他仍被儿子的奏折内容吸引,小心地将奏折卷起放置案台。
朱高煦充满好奇,想知道奏折内容究竟为何引发父亲如此大的情绪波动。
朱高炽回应父亲,奏折内容真实与否自有判断。
他请求朱棣立创世神教为国教并举办国大祀。
朱棣对此表示需要考虑,若一切为真,他愿意考虑这个提议。
朱高炽向朱棣提出一个令人震惊的请求:“我希望父皇能以国祭的名义进行祭祀。”
朱棣听闻后,不禁皱起眉头,认真思索这个提议。
朱高炽解释道:“无需长时间的准备,只需搭建祭坛,由我这个承受神恩的人来主持祭祀即可。”
他眼神坚定,似乎已经胸有成竹。
朱棣问道:“那你打算用什么作为祭品?”
朱高炽顿时陷入沉思。
祭祀的内容,他脑海中有一些想法,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寻找敌人的血作为祭品显然并不现实。
至于天命之女的献祭,现在更是无从下手。
他思索许久,最终决定借鉴之前的祭祀视频来筹备这次祭祀。
他对视频中展现的祭祀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参考意义。
他告诉朱棣,自己会尽全力筹划祭祀活动,以定老爷子之心。
朱棣听闻后,深思熟虑一番,最终决定暂时给予朱高炽宫中近卫和京都士兵的调动权,让他全力筹备祭祀活动。
他希望这次祭祀能顺利举行,确保朱高炽的地位稳固。
而朱高炽也深知此次祭祀的重要性,他将竭尽全力确保祭祀的成功举行。
朱高炽深吸一口气,向父皇恳请道:“请拉来三牲五谷,三牲各千头,五谷共万吨。”
现场陷入一片沉寂。
朱瞻基震惊地盯着父亲,如此巨大的数目,实在难以想象。
虽然牲畜可以短时间内收集,但一万吨粮食对于大明来说,虽然国力昌盛,也并非轻松能拿出。
这样的祭祀,在历史上绝无皇帝如此奢侈之举。
即使是祭祀儒门圣人孔子,或是泰山封禅,也未曾有过如此盛大的场面。
朱棣神色复杂地看着朱高炽,依然命令道:“一切准奏。
粮食从国库直接调出,牲畜向百姓购买,费用从国库支出。”
朱高炽行了一礼,随后离去。
朱瞻基犹豫后也离开了。
朱棣凝视着朱高炽的背影,转向朱高煦和朱高燧,“你们还愣在这干什么?还不快来帮助你们大哥。”
二人应命后迅速离开宫殿。
朱高燧觉得其中有大秘密,朱高煦则知道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此,而是军权的调动。
他们都知道朱高炽虽然无军队心腹,但由于是马上皇帝朱棣的儿子,拥有极高的威望。
朱高炽现在能够调动军权,即使他知道想谋反也无法实现,但还是让朱高煦感到不安。
然而朱高燧表示理解并决定支持老大。
此刻大明京都开始动员起来。
朱棣是马上皇帝,他的权威无人能及,通常只有他的儿子朱高炽能劝阻他。
而现在操办这一切的正是朱高炽。
许多文臣在得知消息后,都不敢相信朱高煦会做出这种事,但他们深信这是丘八所为。
然而,对于温文尔雅的朱高炽来说,这一行为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杨十奇立刻去见朱高炽,慎重地建议他停止行动,希望能挽回一切可能挽回的局面。
然而朱高炽的反应却让他感到疑惑不解,朱高炽似乎与以往有所不同,不仅精神焕发,态度也截然不同。
杨十奇敏锐地察觉到,朱高炽似乎对某些事物产生了敌意。
尽管杨十奇极力思考,也想不到这个让朱高炽产生敌意的源头竟是东林党或者儒家的文官。
尽管朱高炽尚未到要毁灭儒家的地步,但他对其的确没有太多好感。
他对大明未来的担忧让他心中愤怒难平。
在杨十奇的劝说下,朱高炽突然提出了一个话题完全无关的事:这个世界是否有神的存在?杨十奇以孔子的名言回应了他。
然而朱高炽却坚定地表示他相信神的存在,并认为这是保护中原免受异族入侵的最好方法。
杨十奇震惊之余无言以对,只能被朱高炽冷淡地送客。
杨十奇的失败让所有大明文臣都明白太子爷的决心。
不论祭祀后太子地位如何变动,朱高炽已经铁了心要进行祭祀。
文臣们只能服从。
傍晚时分,一切准备就绪。
京都外有一座巨大的纯石头祭坛,一边堆满了密集的牛羊猪,另一边则是五谷粮食堆积如山。
朱高炽站在祭坛前凝视着这些牲畜和五谷,深吸一口气后闭上了眼睛。
他心中默念着成败在此一举,随后朱棣与文武百官一同到来。
武将以们环绕着胸,观望朱高炽身旁的朱瞻基,他羞愧地捂着面孔,一副无法见人的样子。
同样面色沉重的还有张妍太子妃。
而文臣们则面露悲戚,仿佛遭遇丧亲之痛。
尽管朱棣尚未离世,朱高炽也尚未登基,但眼前这匪夷所思的局面已让他们深感忧虑。
人们开始怀疑朱高炽是否有昏君之相。
然而,若朱高炽被废,登基的可能是更为极端的朱高煦。
这位与朱棣性格相似的皇子,在治国理政方面是否有所作为尚不得而知,这让文臣们感到担忧。
他们害怕未来的皇帝要么是个草包将军,要么就是个昏君。
这大明帝国似乎正走向衰亡。
尽管心情沉重,但仍有一些高位的文臣如杨十奇和杨荣,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朱瞻基,认为他符合儒家传统中明君的形象。
他们决定在太子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继续扶持太孙。
“吉时已到!”
礼部官员在旁宣布,内心却十分崩溃。
为何祭祀要在今天进行,且必须在选定的一小时内完成?这简直是在为难他们。
朱高炽挥手示意,让瞻基面无表情地走向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