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北京室内外温差很大,家政这边的工作也多起来。
只是不再包括擦窗户,都是室内的清洁工作,工作强度也小了一些。
“莹儿,咱们这活儿干到啥时候?”翁若华问。
陶莹笑了笑:“北京到过年的时候,差不多都空城了,很多来打工的都会回老家过年,所以抢春运的票还是比较难的。”
翁若华没听明白,小李就在一旁补了一句:“她这是提醒你想回去就早点儿抢票,你都抢着票了,那就算有工作也是我俩留在北京的去干了。”
翁若华这才反应过来。
陶莹说:“你现在也自己挣钱了,我就不会再帮你买票啥的了,而且回去也是过年,给思敏捎点儿东西回去,也好加深一下你们母女感情。”
“哎。”
陶莹还说:“我也给她买了些东西,回头你把现在老家那边住的地址发给我,我直接寄回去,省得你拖太多东西,路上不方便。”
翁若华不知道还能说什么,只能又“哎”了一声。
以前她受王芳影响,总觉得躺着啥也不干,光靠找陶莹要钱过日子是过得舒服,但后来也明白了。
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靠自己,才最靠得住。
翁若华现在每天都很累,但是累得很兴奋。
她每天干活的时候都知道,今天可以分到多少钱。
而且陶莹和小李自己去买了灵活就业的保险,还把她也给带上了。
“我跟思敏聊过,她的意思,还是想办法上北京来找个学校,以后还是想留在北京发展,那你以后肯定跟着她一块儿,在北京买个灵活就业的社保,老了也能有个退休金,不给孩子增加负担。”
翁若华这时候才想起来告诉她:“思敏刚回去的时候,就拉着我上派出所把姓给改了。”
陶莹压根儿没当回事:“她都十八岁了,这些事都可以自己做主。”
“你当初怎么没……”
“我刚上北京来这会儿,我妈还没原形毕露,还知道遮掩,我那时候也没想明白,总希望能在家里抬得起头来。”
陶莹说着耸了耸肩:“而且就算不姓陶,我又能姓啥?跟我妈姓王?那还不如姓陶呢。”
翁若华也不知道还能说点儿啥,小李就在一边说:“还好华姐能想明白,管他儿子女儿的,都是自己生的啊!”
就算是到了这时候,翁若华也不敢说,如果她有个儿子,会不会把这个儿子看得比女儿更重要。
但人的命运可能就是在这些细枝末节上区分出来的。
至少翁若华从没想过要去过继一个儿子来。
而且过继来的儿子又没血缘关系,陶李就是摆在眼前的例子。
就算是亲生的都不一定孝顺呢。
亏得思敏这么艰难长到如今,还没记她的仇。
翁若华突然想明白了,这世上只能靠自己,老了她也只能有机会靠女儿。
陶莹说得一点儿错没有,她必须得把灵活就业的社保和医保都给交上,这样老了以后生病至少有报销。
而且陶莹还说:“咱也是全心全意为儿子的人,但咱自己要能有退休金,老了不拖累他们,还能给帮衬点儿,孩子是不就不嫌弃咱了?”
自己只有什么能力,给了孩子多好的基因?自己心里得有数。
以后的工作机会只会竞争更加激烈,他们以后工作生活压力多大啊,当父母的还是尽量给他们减轻点负担的好。
小李搓了搓手:“真是羡慕你们啊,我也好想一觉醒来孩子都这么大了,不用操那么多心了。”
“那可不行,这个过程还是很幸福的。”陶莹说。
小李问:“华姐也觉得幸福吗?”
翁若华有一点儿恍神。
她都快忘了刚生翁思敏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了。
总归应该不是很愉快,因为她生的是个女儿,从陶信厚、王芳到陶李,没有一个待见她们母女的。
所以后来翁若华才魔怔了,总把自己的婚姻不幸全都责怪到翁思敏是个女儿身上去。
现在想想是真魔怔,但最魔怔的还是王芳。
她为了一个跟她毫无血缘关系的养子,把自己一家弄得鸡犬不宁的,也不知道到底图啥。
“陶李最近还找你麻烦吗?”
“找过几次,最近因为别的事儿又给抓进去了,我妈还又来找我要钱去捞他呢。”
那张银行卡,到现在翁若华还没找到机会去拿到。
她觉得不能把事儿做得太明显了,最好她出现的时候,前后也不能距离王芳他们会去动那张卡太近,要不然很容易被怀疑。
趁现在回去过年之前,倒是个好机会。
翁若华打定了主意,陶莹这边却没怎么催过。
那二十万的事,因为有明确签名的欠条,她已经在走法律程序催款了,王芳前两天刚因为这事儿又过来了一趟。
但那天她连陶莹的面都没见着,因为陶莹还没下钟,刚好项安国把老爷子接过来了,老爷子一看到她就开始拿拐棍打人了。
“还钱!”老爷子用拐棍儿打人那是真打,横扫过去都起风了,“你个小偷!”
“你这死老头子怎么说话呢!”王芳破口大骂,“你小心我告你诽谤!”
“您要还知道有法,欠的钱就该早点儿还,”项安国平静地说,“要是还有下次再来我们家门口蹲着闹,我就只能再去请一次郑大爷了。”
王芳听到“郑大爷”三个字,情不自禁地哆嗦了一下。
果然在她那儿,太讲道理的人是不管用的,就得有威慑力的人才能管用呢。
刚巧这天在项修竹训练完之后,印兴学也问了一句:“你姥儿最近还去你们家找麻烦?”
“堵我就堵了几回,但最近我爸每天都去接我,没让她占着便宜。”
印兴学“嘿”了两声:“看样子跟他们一家子太讲规矩是没用了。”
“您可别为了她去干什么违法乱纪的事儿啊!”项修竹急得很。
“这你可放心吧,”印兴学在他脑袋上摸了一把,“师父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