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 年的雪融成了春溪,春溪又淌过了盛夏,转眼就到了 1994 年的秋。沈家新院的屋檐下,去年挂过的红辣椒串早换成了晒干的菊花,黄的、白的,扎成小束挂在廊下,风一吹就飘出淡淡的香。沈浩背着洗得发白的书包从实验小学回来时,手里攥着张卷边的数学卷子,右上角的 “100” 分用红笔写得格外醒目,书包侧兜还装着半块没吃完的烤红薯 —— 是晓雅早上塞给他的,说 “胡同口张爷爷烤的,甜”。
“小浩回来啦?快洗手,妈炖了排骨汤。” 李秀莲的声音从厨房传出来,伴随着铁锅碰撞的轻响。沈浩应了声,把卷子往堂屋的八仙桌上一放,刚要去洗手,就看见院门口探进来个小脑袋 —— 是晓雅,穿着件浅紫色的外套,手里拿着本语文课本,头发上还沾着点桂花屑。
“沈浩,” 晓雅轻轻推开门走进来,声音比去年又软了点,“我妈说…… 明年开春,我就能转来实验小学了,用你家给的那个名额。” 她说着,把语文课本抱在怀里,指尖轻轻抠着书角,眼睛亮晶晶地看着沈浩,像等着表扬的小雀。
沈浩愣了愣,随即笑起来,拉着晓雅往堂屋走:“真的?那明年你就是四年级的学生啦!我跟你说,我们班的王老师可好了,讲课的时候会给我们讲小故事,还有课间操能跳皮筋,比你现在的学校好玩多了。”
“真的吗?” 晓雅眼睛更亮了,刚要再问,就看见李秀莲端着排骨汤从厨房出来,连忙站起来喊 “沈阿姨好”。
李秀莲笑着把汤放在桌上,伸手摸了摸晓雅的头:“晓雅来啦?快坐,阿姨给你盛碗汤,补补身子。你妈昨天还跟我说,正琢磨着给你收拾转学的材料呢,等明年转过来,阿姨就去学校跟王老师说说,让你跟小浩一个班,俩孩子也好有个照应。”
“谢谢沈阿姨!” 晓雅高兴得脸颊通红,双手接过汤碗,小口喝着,眼睛却时不时瞟向沈浩,像是在确认 “一起同班” 的事是不是真的。
沈建国从外面回来时,手里拿着份《人民日报》,刚进院就听见屋里的笑声,笑着问:“啥事儿这么开心?”
“爸,晓雅明年转来我们学校,还跟我一个班!” 沈浩跑过去,拉着沈建国的衣角,把事情说了一遍。沈建国听了,也笑起来,拍了拍晓雅的肩膀:“好啊!以后俩孩子一起上学,放学也能搭个伴,我们也放心。等过两天,我去学校找校长唠唠,这事肯定能成。”
晓雅听了,放下汤碗,小声说:“谢谢沈叔叔,我…… 我会好好跟沈浩一起学习的,不拖他后腿。”
“这孩子,真懂事。” 李秀莲笑着给晓雅夹了块排骨,“快吃,不够阿姨再给你盛。”
沈建国把《人民日报》摊在桌上,指着头版的大黑字念:“十四届三中全会开了,说要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市场经济’,是不是就是咱之前炒股、转铺子那样?” 他文化不算高,念完皱着眉琢磨,手里的筷子悬在碗上,忘了夹菜。
李秀莲正给沈浩排骨汤,闻言抬头笑:“管它啥体制,咱日子过安稳了就行。你看今年,咱买了房,存了钱,小浩上学也顺顺当当的,比啥都强。” 她顿了顿,又想起什么,“前几天去买菜,听卖菜的王婶说,明年要搞分税制,以后交税按新规矩来 —— 咱虽不做生意了,也得听听,别到时候存银行的钱出啥岔子。”
沈浩捧着汤碗,小口喝着,耳朵却没漏过父母的话。他记得 1994 年的分税制改革,是国家理顺财政的关键一步,往后几年经济会更稳,房地产和民营经济都会慢慢热起来。他放下碗,用孩子的语气接话:“爸,是不是以后做生意的人会更多呀?上次我跟晓雅去胡同口,看见新开了家卖磁带的店,好多人排队买呢。”
沈建国眼睛一亮,拍了下桌子:“可不是嘛!你不说我还忘了,前阵子去银行取钱,看见有人存了好几万,说是开服装厂赚的。现在政策松了,肯干就能赚钱 —— 不过咱不贪,守着现在的家底,供你上大学都够了。”
晚饭过后,晓雅被妈妈接走了,沈浩回到自己的小房间。房间里的书桌上,摆着新换的台灯,旁边堆着四年级的课本,最下面压着本翻得有些旧的《新华字典》—— 是去年生日时,爸妈特意去县城书店买的,封面上还贴着他的名字贴。
沈浩坐在书桌前,小心翼翼地翻开字典,从第 58 页的夹页里抽出一张淡蓝色的纸 —— 正是去年晓雅送他的那张贺卡。纸边已经有点卷了,上面的 “友谊万岁” 四个字,当年晓雅用红笔描了两遍,金粉还没掉,在台灯下闪着细碎的光。他想起去年冬天,晓雅站在院门口,攥着贺卡紧张得结巴的样子,又想起刚才晓雅说 “要一起学习” 的认真模样,嘴角忍不住往上翘。
窗外的月光刚好照进来,落在贺卡上,把 “太阳” 和 “小房子” 的图案映得格外清晰。沈浩摸着贺卡上的画痕,忽然想起 1985 年那个冷得刺骨的冬天 —— 他躺在乡下的土炕上,盖着打补丁的棉被,听着爸妈在外面商量 “明天去赶集卖菜” 的声音;想起 1992 年卖杂货铺时,妈妈掉眼泪的样子;想起 1993 年买新房时,爸爸接过钥匙的手在抖…… 那些日子像老照片一样在脑海里闪过,恍恍惚惚,却又真真切切。
他知道,重生后的 “萌芽期” 已经结束了。从 1985 年到 1994 年,九年时间,家里从土炕搬进了学区房,从 “赚点小钱糊口” 变成了有四十多万家底的安稳日子,他也从襁褓里的婴儿长成了四年级的少年。接下来,就是 90 年代剩下的那些年 —— 他记得前世,这几年里会有更多的机遇,房地产会更火,互联网也会慢慢走进小县城,这些都要慢慢跟爸妈说,慢慢规划。
“小浩,该睡觉了,明天还要上学呢。” 李秀莲的声音从门外传来,轻轻敲了敲房门。
沈浩连忙把贺卡夹回字典里,放回书桌最下层,应了声 “知道了妈”,然后爬上床。月光从窗户照在枕头上,他闭上眼睛,心里想着明天要跟晓雅说 “课间操教她跳皮筋”,想着明年两人一起坐在教室里听课的样子,还有以后要帮爸妈抓住更多机会的事。
第二天一早,沈浩刚走出院门,就看见晓雅背着书包站在路口等他 —— 她还是要去胡同那边的学校上学,却特意绕过来跟他说再见。
“沈浩,明天见!” 晓雅挥了挥手,转身往胡同口走,浅紫色的外套在晨光里晃出小小的影子。
沈浩也挥挥手,大声说:“晓雅,明年我们同班,我帮你占第一排的座位!”
晓雅脚步顿了顿,回头笑着点头,阳光落在她脸上,像去年贺卡上的那个太阳,暖融融的。(本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