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刘姥姥坐在家里。
此时,田里事儿不是太多。
忽然想起贾府来。
贾府里的人,个个都好。
人家好吃好喝地招待我。
又给银子,又给吃的用的。
还给穿的。
连回家的车费也给。
这样阔绰的亲戚。
到哪里找去!
既然认了亲戚。
得多走动才好。
亲戚亲戚,越走越亲吗!
人家那府里,别的也不缺。
平儿和凤姐儿都说过。
土特产儿,府里人倒是喜欢。
刘姥姥让女婿女儿。
收拾些土里的新鲜货。
有鲜豆角,也有毛豆角。
有青梨,也有匍匐。
还有些丝瓜、冬瓜之类的时令果蔬。
装了满满两大筐。
刘姥姥带上两大筐的新鲜果蔬。
坐了牛车,去城里看望老太太。
牛车儿,晃晃悠悠地进了城。
刘姥姥这一路上。
一直跟赶牛车的老朱头。
讲说国公府的繁花。
炫耀国公府里的人。
多么地怜老惜贫。
对她多么地好!
听得朱老头儿。
稀罕羡慕不已!
牛车儿,慢慢地到了荣宁街。
朱老头问刘姥姥:“走大门还是小门。”
刘姥姥想着每次来时。
走的都是小门。
还是走后面的小门吧。
顺便去周瑞家,看看周嫂子。
把这长豆角儿,抓两把给周嫂子。
便对老朱头说道:“走小门吧,从这边拐过去,就是国公府的后街。”
刘姥姥指点老朱头拐过去。
向老朱头笑道:“就是后面小门,也热闹的很,我有个周嫂子,是姑太太的陪房,住在后面。”
拐上后街,老朱头向前看去。
也不热闹呀!
路上空落落的。
连个鬼影也没有。
转头向刘姥姥说道:“没见热闹呀!”
刘姥姥也有点懵逼。
国公府来过两遭。
路没走错呀!
咋地,后面街上没人?
正犹豫间,牛车儿到了小门。
小门上贴了封条。
刘姥姥和老朱头两个。
都是庄上人。
识不得皇家封条。
叫了半天门,终无人来应。
刘姥姥无法,便让老朱头赶着牛车。
再去前门探个究竟。
想着府里太大,房子也多。
或者搬了别处去。
记得初次来,去的是前门。
前门有看门的人。
问问便明白了。
牛车儿悠悠地。
回到荣宁大街上。
向贾府大门驶去。
荣宁街上倒有行人。
三三两两儿。
也不是特别多。
到了荣府大门。
大门紧闭。
门上也用纸条,贴了个“x”字。
不见看门人。
刘姥姥奇了,下了牛车。
前去打门叫人。
有过路人停下。
问刘姥姥道:“你和他家啥关系。”
刘姥姥满面含笑。
向问的人说道:“和府上是亲戚,有劳小哥,这门上贴的这个纸,是干啥用的?”
那人笑道:“这是皇家封条,你是他家亲戚,不知他家被抄了!”
刘姥姥奇道:“抄了啥意思?”
那人笑道:“抄了,便是赶出门去,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归了官家。”
刘姥姥先听说。
贾府大门。
贴的是皇家封条。
着实吓了一跳。
又听那人解释。
府上被抄了家的意思。
这一个又一个消息。
似如炸雷!
轰得刘姥姥的头、嗡嗡地响。
耳边不时地。
还有人议论。
说贾家的人,可惨了。
连头上戴的珠钗都收了。
真是一钱银子的东西,也拿不得。
只剩身上衣服,没有扒下。
一大家子,差不多有二百口人。
如丧家之犬。
被赶出城去了。
走了有两月了。
估计要饿死一半。
唉!还不知去哪里讨饭去了。
刘姥姥听着这些话儿。
又心疼又悲伤。
寻思菩萨般心善的老太太、太太。
长得神仙似的姑娘们。
谪仙似的宝公子。
还有那有情有义的二奶奶。
都被赶出城,好似逃荒,要被饿死!
刘姥姥实在难受。
这叫什么事儿。
咋地就赶出去。
活活要把人饿死!
刘姥姥越寻思越难过。
忍不住地在府前。
抚门痛哭!
这场哭的悲切。
念的情份,令人感动。
世人感慨。
写了些小词来讲。
摘一首供读者品味。
《浣溪沙·路人观姥姥恸门》
白发恸哭震御街,
路人驻足尽疑猜。
初闻众说侯门事。
渐见真情摧肺腑,
围观老少俱含哀。
朱门黯,素衣哀,
一隅悲悯动尘埃。
老朱头见刘姥姥伤心恸哭。
劝刘姥姥说道:“哭有啥用呀,你那亲戚又听不见,咱先回去,再想办法找人。”
老朱头的话。
提醒了刘姥姥。
刘姥姥回到庄上。
想着自家缺吃,去贾府打秋风。
太太给的银子,置了些田产。
而今是吃喝不愁的人家了!
怎么着,也得带点粮食。
去找找人家。
哪怕是找到一个。
救一救也是好事。
什么叫亲戚?
亲戚不就是有难时,互相帮一帮么。
刘姥姥让女婿女儿,备了些粮食。
老人家带着粮食。
一路打听着,才找到这里。
正好看到平儿。
这才知道,一大家人。
一个也不少呀。
刘姥姥欢喜坏了。
开心地对平儿说道:“我就说呢,那么富贵的人家,怎么可能饿死!”
平儿道:“只是初来,各式不济,不比以前,现在穷了。”
刘姥姥指着一大片田地屋舍。
向平儿笑道:“都是你们家的?”
平儿点点头。
刘姥姥乐了:“这还穷了,跟我们比,这就是大地主。”
又笑道:“果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都大呀!”
平儿知道,跟刘姥姥说不清。
便带着刘姥姥,来找凤姐儿。
正好听贾母说,要补身子的话。
刘姥姥立即接口,边向内走。
边说道:“老太太,我家有老母鸡,都是好的,我回去逮来。”
贾母、王夫人,抬头看见刘姥姥。
王夫人先笑了。
向刘姥姥说道:“刘姥姥,难为你,咋找到这里的?”
刘姥姥连忙作揖。
向王夫人笑道:“我去了城里,看到门上贴了封条,可吓坏我了,打听了街坊,我心里那个焦心,一路打探到这里,看你们都好好的,我这悬着的心,可算落了地。”
平儿说道:“姥姥怕我们挨饿,还带了粮食来。”
刘姥姥笑道:“我在府前,听的实在惨,我还哭了一场,怕你们挨饿,谁晓得,我是白担心,白担心好呀,你们好我才安心!”
贾母听了感动。
想起城门外,悲戚戚时。
京里人爬上城楼,多说的是风凉话。
城外庄人收留。
果然仗义皆是屠狗辈。
老人家向刘姥姥说道:“老亲家,你这又哭又担心,可见你真心!”
王夫人听了贾母的话。
有点小傲骄。
王夫人笑着说道:“我们家亲戚,都是实心眼儿。”
贾母和刘姥姥,又讲了些真情话。
凤姐儿听说有老母鸡。
满面含笑地走到刘姥姥面前。
边作揖边说道:“难得姥姥还惦着我们,我这里给姥姥请安了!”
刘姥姥笑着躲开。
连连摇手说道:“使不得使不得,奶奶折煞我了!”
贾母说道:“老亲家,受得的,而今我们家,比不得从前了,跟你一样,都是种田的农夫。”
刘姥姥笑道:“不一样,我们是下田的农夫,你们是不下田的农夫!”
贾母笑道:“我们也下田,只是我老了,身子没你硬朗,下不了田了。”
凤姐拉着刘姥姥。
向刘姥姥笑道:“管它下不下得田,咱都成了农夫,姥姥刚刚说,你家有老母鸡,可是真的,若是真有,都逮了来,林妹妹月子里要吃,我们平儿有了身孕,也要补补的。”
刘姥姥喜道:“平姑娘有了喜,恭喜恭喜。”
贾母说道:“我们初来不熟,老亲家帮我们找找乳母,我孙媳妇一产二子,奶水儿定然不足。”
刘姥姥听了一产二子,纳罕不已。
这贾府的人,果然和别人不一样。
一肚子能怀两个。
都平安生了下来!
凤姐儿去把两小抱来。
让刘姥姥细瞧。
刘姥姥看着白白胖胖的。
两个一模一样的娃娃。
稀罕得不得了!
双手合十。
连声念叨:“阿弥陀佛,佛主开了眼,一产二子,生得有惊无险,已经算罕事了,还都生得那么好看,真是天赐大福,老太太,你们家将来,必然大富大贵。”
贾母听了欢喜。
想着人这辈子。
都是大喜大悲,轮番来的。
抄了家是大悲。
将来必有大喜的。
刘姥姥告辞回去,便着手寻找乳母。
找到了刚生产完的鲟氏。
鲟氏生得干净清爽,奶水儿很足。
只是家里三亩薄田,生钱的地方少。
听得刘姥姥说找乳母。
还说找的人家,原来是国公府。
现在败了,也做了地主。
一年有二十两银子拿。
鲟氏想着,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张口便是二十两银子。
二十两银子,再加上一年的嚼头,赚的不少呢!
鲟氏的男人乔大。
帮着刘姥姥。
带了三十三只老母鸡。
送女人孩子,一起来到庄上。
贾政看乔大壮实。
想着家里没有壮劳力。
便把乔大也留了下来。
乔大在外院干些粗活。
鲟氏带着儿子在内院。
黛玉自己也乳孩子。
乳不够了,便换鲟氏乳。
三个孩子,倒也日日吃得肚儿圆。
眼见秋收开始。
贾政和宝玉忙着秋收。
几个庄上的农夫,也都忙起来。
又雇了些壮劳力,忙了一月,方才妥当。
今年的庄稼,长势好。
收成不错。
家家有了节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