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点的钟声敲响时,顾晏舟刚结束一个跨洋视频会议。他揉着眉心走出书房,发现主卧的灯光已经调暗,只留两盏阅读灯在床头投下温暖的光晕。苏晚斜靠在软枕上,膝头摊开着一本《天工开物》的线装影印本。
今天轮到你了。她抬头微笑,指了指床头柜上那杯一直温着的陈皮普洱茶。
这是他们之间雷打不动的约定:无论白天如何忙碌,无论身处世界何处,只要两人在一起,睡前半小时必定留给彼此。没有工作邮件,没有商务电话,只有书页翻动的声音和思想的交流。
顾晏舟换上睡衣,在她身边坐下,先饮了口茶。温热的茶汤带着陈皮的清香,瞬间抚平了他眉宇间的疲惫。他拿起自己正在读的《复杂系统理论》,翻到夹着银杏书签的那一页。
今天读到个有趣的观点,他先开口,作者认为创新往往发生在不同学科的交叉地带。
苏晚眼睛微亮:就像缂丝工艺遇上智能纤维?
正是。他翻到书中的图示,看这个创新矩阵,把我们的实验室模式完美理论化了。
苏晚若有所思地拿起铅笔,在便签上画了个草图:如何把这个模型应用到的新系列...
等等,顾晏舟笑着按住她的手,说好不谈工作的。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放下铅笔:该你了。
苏晚翻开《天工开物》,指着一段关于星图织造法的记载:这里描述古人如何通过观察星辰运行来改进织机节奏。我在想,这种顺应自然规律的理念,是不是也能用在投资决策上?
顾晏舟凑近细看泛黄书页上的插图,若有所思:观天象而察时机...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你的市场预测总是比别人精准。
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春雨,雨声衬得室内更加宁静。两人就着温暖的灯光,一个谈论着古老工艺中蕴含的智慧,一个分享着现代科学揭示的规律。看似毫不相干的领域,在他们对话中奇妙地交融。
记得我们刚结婚时吗?顾晏舟突然说,你读《红楼梦》里的服饰描写,我读《国富论》。
苏晚轻笑:那时你还说,你的经济学和我的设计学永远不会有交集。
现在才知道,他握住她的手,最美妙的创新,就发生在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交汇处。
她靠在他肩头,继续读着明代工匠如何通过观察蝉翼结构改进纱罗工艺。而他听着听着,忽然联想到最近看的一个新材料研发项目。
等等,他轻轻打断,这个原理或许能解决Aura系统遇到的那个面料弹性问题...
两人就着这个灵感讨论起来,直到苏晚指向时钟:半小时到了。
他们相视一笑,默契地合上书本。这个小小的仪式,像是每天为彼此的精神世界打开一扇窗,让不同的风景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关灯后,顾晏舟在黑暗中轻声说:知道吗?这些睡前时光,是我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刻。
因为终于可以不做顾总和苏总,苏晚依偎在他怀里,只做两个交换思想的读书人。
雨还在下,但卧室里温暖如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他们用每天半小时的阅读时光,为彼此构筑了一个远离喧嚣的精神栖息地。而无数创新的种子,就在这些安静的夜晚悄然萌芽,等待着在明天的阳光下生长。
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生活的仪式感,更是爱情最美的模样——在灵魂的共鸣中,一起成长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