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23年 秋
华夏,国家超自然现象与前沿科技研究院(简称“超科院”),地下三百米深处,第七机密会议室。
空气被过滤得近乎无菌,只有大型服务器集群运行发出的低沉嗡鸣作为背景音。巨大的全息屏幕上,正以百分之一慢速循环播放着那段被列为“甲-零”绝密的影像——三个月前,“诺亚方舟计划”首席科学家 林薇 博士,在她那拥有三重物理隔离、七重能量屏障的核心实验室内,被一团骤然出现的、违背所有已知物理模型的 非欧几里得空间褶皱 吞噬,整个过程持续时间0.003秒,能量读数峰值瞬间爆表后归零,如同被橡皮擦从这个维度彻底抹除。
院长陈国华中将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但眼下的乌青暴露了他的疲惫。他环视长桌旁寥寥数人:安全总局特派员“烛龙”,首席理论物理学家秦怀仁院士,信息战专家苏婉博士,以及面无表情的记录员。
“三个月,零进展。”陈院长的声音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所有常规、非常规手段均已穷尽。结论:非国家行为,非已知技术所能及。林薇博士的失踪,性质已从‘人员失联’变更为 ‘维度异常事件-01’。”
秦院士推了推眼镜,全息屏上切换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学模型:“能量残留分析指向一种……超越我们现有理论框架的时空操作。它并非撕裂空间,更像是……在致密的时空纤维中,进行了一次精准无比的 ‘无创穿刺’ 然后 ‘概念性转移’ 。这技术层级,如同原始人面对曲率引擎。”
苏婉博士调出了林薇个人终端的最后数据流记录,屏幕上是一片象征数据彻底湮灭的漆黑,只有边缘残留着一些无法解析的乱码。“目标终端及其所有云端备份,在同一时刻被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信息熵增’手段彻底瓦解,不是删除,是让其从‘有序’瞬间变为‘绝对无序’,如同自然热寂。这更像是……某种宇宙规律层面的‘清理’。”
“烛龙”特派员终于开口,声音没有任何起伏,却带着金属般的质感:“‘观察者协议’已启动。林薇博士的失踪,与数年前其父林明远教授在‘第七观测站’的失踪案,能量特征吻合度达到87.4%。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同一未知力量或现象的再次显现。”
会议室温度仿佛骤降几度。林明远的名字,在超科院内部是一个禁忌,一个代表着巨大损失与更深恐惧的符号。
与此同时,超科院内部网络,一个加密等级极高的虚拟会议室。“诺亚方舟计划”b团队正在召开非正式会议。
团队成员,林薇曾经的副手和学生们,脸上都带着迷茫与焦虑。
“林老师留下的核心算法是‘黑箱’,没有她,我们连维持现有模型都困难。”
“她最后提交的那份关于‘历史能动性假说’和‘文明跃迁阈值’的报告,审查委员会认为过于……天马行空,现在看……”
“官方结论是‘维度意外’,但我不信!林老师对实验安全的要求是偏执级的!这更像是……被‘召唤’走了?或者……触发了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自动防御机制’?”
一种无力与猜测在团队中蔓延。他们失去了领航员,站在了知识断崖的边缘。
而在网络更深、更暗的角落,“深蓝论坛”。
这是一个仅限于极少数经过严格身份验证的、从事真正前沿(且往往不被主流认可)研究的科学家匿名交流的平台。一个代号“拾荒者”的用户发布了一篇加密帖子,标题是《“窗口期”的共振猜想?——对近三个月全球七处远古遗迹异常能量波动的关联性分析》。
帖子指出,在林薇失踪时间点前后数小时内,位于全球不同大陆的七处特定远古遗迹(包括玛雅神庙、埃及金字塔、英国巨石阵等),其内部或周边都监测到了极其微弱、但频谱特征高度相似的未知能量波动。这些波动与任何已知的自然现象或人类活动均不匹配。
跟帖者议论纷纷。
“坐标点似乎符合某种古老的星图排列……”
“能量特征与传说中的‘拉莱耶文本’描述的‘门扉开启’残留有相似之处……”
“是否意味着,我们所在的时空,存在着周期性的‘薄弱点’?林博士的实验,是否无意中……叩响了某扇门?”
这些讨论很快被更严谨的数据分析和争论所覆盖,但“窗口期”、“叩门者”这样的词汇,却悄然在极小范围内流传开来。
超科院,陈院长办公室。
“烛龙”将一份薄薄的档案放在桌上。“这是‘镜像’项目的初步筛选名单。我们需要找到下一个‘林薇’,或者……下一个‘林明远’。在真正的风暴可能来临前,我们不能只有一个‘诺亚方舟’。”
陈院长看着窗外模拟的自然风光,沉默良久。“我们面对的,究竟是什么?”
“未知。” “烛龙”的回答冰冷而精确,“但历史告诉我们,面对未知,停滞即是灭亡。林薇博士……无论她现在在何方,她的失踪本身,就是最刺耳的警报。”
21世纪的这一侧,水面之下,暗流汹涌。一位顶尖科学家的消失,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未能激起大众的涟漪,却在国家机器与极少数知情者心中,敲响了警钟,推动着他们以更谨慎、更坚定的姿态,去窥探那片笼罩在文明之上的、浩瀚而危险的未知。而那跨越维度的求救信号,或许正穿行于时空的乱流,等待着被故乡捕捉到的那一丝微乎其微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