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部的马灯彻夜未熄,昏黄的光晕下,烟雾缭绕,地图铺满了整个桌面。李云龙、赵刚、孔捷以及新任政治部主任张家欣四人围坐,脸上虽带着连日奔波的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聚焦于地图上那个新标注的点——虎头山。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李云龙用铅笔重重地点在虎头山的位置,声音因兴奋和烟熏而略带沙哑,“地方是真他娘的好!易守难攻,山寨规模不小,关键是那几个山洞,简直是为咱们量身定做的!
两门炮,近两百发炮弹,这是明面上的硬货。真正下金蛋的母鸡,是那两条生产线!”
赵刚接过话头,补充得更为细致:“没错。虽然设备闲置已久,需要调试维护,但基础非常完好。一条是子弹复装线,一条是枪械维修线。
如果能顺利运转起来,对我们旅乃至整个八路军,意义重大!不仅能缓解我们极度紧张的弹药供应,还能修复大量战损枪支,快速形成战斗力。”
孔捷听得两眼放光,猛地一拍大腿:“嘿!这可真是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老李,政委,你们可能还不知道,咱们旅现在还真不缺懂这个的人!”
“哦?”李云龙眉毛一挑,“怎么说?咱老李啥时候藏了这种宝贝疙瘩我都不知道?”
孔捷嘿嘿一笑,带着几分得意:“不是藏,是人家自己奔着咱新一旅的名头来的!自从咱们打下介休县城,特别是李家峪一口吃掉鬼子大半个旅团之后,咱们旅的名声算是彻底打响了!不光老百姓来投军,连能人都来了!”
他吸了口烟,缓缓道:“就这最近个把月,从太原兵工厂那边,陆续偷偷跑过来七八个技术工人!都是受不了鬼子压迫,听说咱八路军,特别是咱新一旅是真打鬼子,才冒着杀头的风险投奔过来的!里头有两位老师傅,那可是真正的宝贝!”
“一位叫胡志文,五十多岁,据说早年还去德国进修过,在太原兵工厂就是造炮车间的大拿,对各种火炮的结构、原理、维修乃至制造,都门儿清!
另一位叫周康,四十出头,是造枪和弹药的行家,尤其精通机械加工和子弹复装。剩下的几个年轻些,也都是熟练工,车、铣、刨、磨各工种都齐全!”
李云龙听得嘴巴微张,猛地站起来:“他娘的!这么好的事你怎么不早说!老子还以为咱们就得抱着那几条破枪跟鬼子硬耗呢!”
孔捷一摊手,无奈道:“早说有啥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上次打介休,是缴获了点小型维修设备,可还没捂热乎,就被旅长(指129师旅长)派人‘统筹’走了,说是要集中使用。
胡师傅、周师傅他们空有一身本事,没机器施展,我也只能先安排他们在后勤处帮着修理些步枪、机枪,可把他们憋屈坏了!
我还一直发愁,这不是浪费人才嘛!这下好了,虎头山这两条生产线,正好物尽其用!还有李家峪战场上打扫回来的那上千支双方损坏的枪支,这下有救了,都能给他们修复!”
“天助我也!真是天助我也!”李云龙兴奋地搓着手,在屋里来回踱步,“太好了!有了人,有了家伙事,咱们新一旅的腰杆子就能更硬!”
他猛地停步,目光扫过三人,神色变得严肃而果断:“时间不等人!虎头山这块宝地,必须尽快利用起来,形成规模和战斗力!我决定,对旅部和各团部署进行调整!”
赵刚、孔捷、张家欣立刻凝神静听。
“首先,人员调动:一,立刻让胡志文、周康两位老师傅,带上所有从太原兵工厂过来的技术工人,以及后勤处所有懂点机械的战士,组成技术组,由老孔你负责,尽快护送他们上虎头山!
他们的任务就一个:不惜一切代价,尽快让那两条生产线转起来!需要什么材料、工具,列出清单,老子想办法去搞!”
“是!我明天一早就安排!”孔捷重重点头。
“二,部队部署:虎头山地理位置关键,潜力巨大,但也需要重兵保卫和发展。命令:张大彪的一团(欠二营,三营)、王怀保的三团,即日开拔,移防至虎头山及其周边区域!一团负责虎头山核心区域防卫和基地建设,三团负责外围警戒、扩大控制区,并保护通往虎头山的交通线!”
“我和政委,带领旅部大部分直属队,包括侦察连、炮兵营特务营、工兵连、通讯连等,随后也将转移至虎头山,亲自坐镇指挥根据地的建设和未来的作战行动!”
这时,孔捷沉吟了一下,提出了现实的担忧:“老李,政委,把主力移过去,我赞成。虎头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发展潜力大,这都没错。但是,有个现实问题迫在眉睫——粮食!”
他拿起茶缸喝了一口水,继续说道:“几千人马驻扎过去,人吃马嚼,每天的消耗可不是个小数目。咱们旅部现在虽然还有十几万斤粮食的家底,就算立刻组织民夫运过去一半,面对突然增加的人口,恐怕也维持不了太长时间。
虎头山那边,之前是土匪窝,估计存粮有限,而且山地贫瘠,短时间内很难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水源我看了张大彪的报告,倒是不用愁,有源源不断的山泉水,可这肚子问题,光喝水不行啊。”
李云龙闻言,非但没有皱眉,反而嘿嘿一笑,露出他那一贯的“占便宜”表情:“老孔啊老孔,你说的这是实话,是困难。
但咱老李什么时候被尿憋死过?没粮食?怕什么!咱们是谁?八路军!咱们什么东西没有,都可以找小鬼子‘借’嘛!他那里仓库堆得跟小山似的,咱们不去拿,难道留给鬼子擦屁股?”
他走到地图前,指着虎头山周边:“你看,虎头山这个位置,卡在这几条线之间,虽然偏了点,但也不是死地。往后发展,咱们可以发动战士和群众,在适合的地方开山辟土,能种一点是一点,长远看,自给自足是方向。
短期内嘛……嘿嘿,周围那些鬼子据点、伪军乡镇,还有那条铁路线,不就是咱们的‘流动粮仓’?老子正愁没理由去找他们麻烦呢!正好,一团、三团过去,一边建设根据地,一边练兵,一边找机会搞点副业‘创收’!咱们新一旅还能饿肚子?”
赵刚点点头,肯定了双方的看法:“老孔考虑得很周全,粮食确实是巩固新根据地的首要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老李的思路也没错,既要着眼长远,自己动手,也要立足当前,积极从敌人手里获取。
我们可以这样:一方面,组织力量勘察虎头山周边是否有适合开垦的小块土地,尝试种植一些生长周期短的作物;
另一方面,情报部门要加紧对周边日伪军粮库、运输队信息的搜集,选择有利时机,果断出手,打几个短平快的偷袭战、伏击战,既能解决粮食问题,也能锻炼部队,打击敌人气焰。”
他总结道:“总之,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不能因为怕困难就不去发展,而是要在发展中解决困难。”
有了这番讨论和共识,李云龙的决策更加完善。
“王家湾这边,作为我们的老根据地,也不能丢。老孔,张主任!”李云龙看向二人,“你们两个留下来,主持王家湾的日常工作!沈泉的二团和邢志国的四团,留守王家湾。
你们的任务很重:第一,继续抓好新兵训练,按照原定计划,绝不能松懈!第二,抓好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四团!”
李云龙特别强调,“四团底子相对薄,投诚官兵多,思想转变是关键。总部派来的那十名政工骨干,留下六人给四团,加强力量!老孔,你军事上多盯着点,张主任,思想工作这块你多费心,一定要把四团彻底熔炼成咱们新一旅的铁拳头!”
孔捷和张家欣立刻起身,肃然道:“是!保证完成任务!旅长、政委放心!”
“第三,”李云龙继续道,“后勤和人员安排:一,给你们留一部电台,保持两地随时联络畅通,有重大敌情立刻汇报!
二,上次李家峪战斗后,不是有三百多号不愿意参加咱们八路军的原伪军俘虏吗?一直关着吃闲饭也不是事儿。这次正好,把他们全部押往虎头山,参加基地建设!”
李云龙眼中闪着精明的光:“虎头山那边要搞的建设多了去了!营房要扩建,道路必须加宽,最少要能通行一辆卡车,不然咱们那炮和以后的物资怎么运?
还有防御工事、仓库开凿等等,都需要大量劳力。让这些俘虏去干最苦最累的外围活儿,派一个连看守就行。
咱们一团、三团和旅直属队的战士们,精力要放在更重要的核心区域建设、山洞整修和兵工厂的搭建保卫上!这叫物尽其用!”
赵刚补充道:“对。但要注意政策,对这些俘虏劳工,还是要保证基本吃喝,防止过度虐待,要以改造和教育为目的。表现好的,未来也可以考虑给他们出路。”
“政委说得对!”李云龙点头,“具体尺度老赵你把握。总之,王家湾和虎头山,两头都要抓,两头都要硬!王家湾是我们稳定的兵源和训练基地,虎头山则是我们未来的军事和军工核心!这就是咱们新一旅下一步的‘深挖洞,广积粮’!”
战略既定,新一旅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立刻高效运转起来。
命令下达的第二天,孔捷就亲自安排,由一个精锐的步兵排护送,胡博文、周永康两位老师傅带着七八个徒弟以及后勤处的十余名战士,骑着驮满工具和简单行李的骡马,怀着激动和期待的心情,率先向着虎头山进发。
两位老师傅得知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而且还是完整的生产线,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一路上不断讨论着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紧接着,驻扎在王家湾周边村落的一团和三团接到了开拔命令。战士们虽然对老驻地有些不舍,但更多的是对开拓新根据地的兴奋。各团迅速收拾行装,检查武器弹药,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两条长龙,向着虎头山方向迤逦而行。
李云龙和赵刚则在王家湾又多停留了两天,与孔捷、张家欣以及二团长沈泉、四团的邢志国团长进行了详细的工作交接,特别是对四团的思想建设和军事训练做了再三叮嘱。
期间,那三百多名原伪军俘虏也被集中起来,在一个加强连的押送下,垂头丧气却又带着几分对新环境的茫然,被送往虎头山充当建设劳力。
三天后,李云龙和赵刚带着旅部直属队,离开了已然显得有些空旷的王家湾,奔赴虎头山。
站在王家湾村口,孔捷和张家欣目送着旅长政委的队伍远去。
孔捷感慨道:“张主任,咱们这担子可不轻啊。老李和政委这是把家底和未来都压上了。”
张家欣推了推眼镜,目光坚定:“孔副旅长,压力也是动力。旅长和政委去开拓更好的局面,我们更要守好家,练好兵,特别是要把四团带出来,绝不能拖全旅的后腿!”
“说得对!”孔捷重重地点点头,“走,咱们先去四团看看那几个政工骨干工作开展得怎么样了。”
而与此同时,虎头山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和繁忙。
张大彪忙得脚不沾地,指挥已经到达的一团主力、三团部队划分防区、构建阵地、安排营房。
山下,俘虏劳工们在战士们的看守下,开始砍伐树木、开山取石,拓宽那条崎岖的山路,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和号子声此起彼伏。
山上,胡志文、周康两位老师傅早已带着人钻进了那个最大的山洞,围着那两条生产线,如同看着失散多年的孩子,激动地摸摸这里,敲敲那里,带着徒弟们开始清理、检查、调试设备。
不时能听到他们用浓重的山西口音兴奋地喊着:“这个部件没问题!”“快,拿机油来,这里需要润滑!”“太好了,这台冲床还能用!”
李云龙和赵刚到达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派热火朝天、生机勃勃的建设场面。两人相视一笑,心中充满了豪情。
站在加固后的寨墙上,望着山下正在被拓宽的道路和远处连绵的群山,李云龙对身边的赵刚说:“老赵,你看,用不了多久,这里就能真正变成咱们的铁桶江山!到时候,兵强马壮,枪炮自足,我看小鬼子还敢不敢来咱们太岳山区撒野!”
赵刚微笑着点头:“根基打牢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老李,咱们这一步,走对了!”
新的篇章,正在虎头山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