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日后,奉天殿内,金碧辉煌。七十二根蟠龙金柱巍然耸立,殿顶的藻井绘着日月星辰,在晨光中熠熠生辉。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朱红色的官袍如火焰般在殿内燃烧。
朱棣端坐在龙椅上,明黄色的龙袍上绣着十二章纹,不怒自威。
“内宫监太监,市舶司总监事,远洋宝船队指挥使郑和,奉旨觐见!”
朱棣的随侍太监小鼻涕,尖细的嗓音在殿内回荡。
殿门缓缓开启,郑和身着麒麟补服,头戴乌纱帽,稳步走入大殿。阳光透过殿门,为他镀上一层金边。
“臣郑和,叩见皇上,皇上圣躬安。”
郑和的声音浑厚有力,在殿内激起轻微的回音。他行的是三跪九叩的大礼,额头重重磕在金砖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朱棣心潮澎湃的从龙椅上站起身,龙袍上的金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他强行按捺住心里的激动与兴奋,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
“朕安。“
每一次郑和出海,他的心就像是跟着出海了一样,漂浮不定。
郑和是他的左膀右臂,心腹爱将。更别说郑和还带出去了近三万的精锐兵马,还有四十多艘宝船。
他们要是一天没回来,他的心就一天没有安定。如今终于回来了,他最近睡觉都睡的更安稳了。
随后郑和站起身来,犹如看亲爹一样,满脸深情的一步步走向朱棣。
朱棣捋了捋胡须,然后也走下高台,眼神微微闪烁望着郑和。
郑和走到朱棣跟前,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心里的情绪难以言喻,只得又跪下深深叩了一礼呼喊道。
“皇上…臣,幸不辱命。”
他总算是没有辜负皇上所托,不仅顺顺利利将宝船队带了回来,而且还带回来了诸多收获。
“好,很好,回来就好。”
此时,朱棣的声音罕见地柔和,嘴角噙着笑意。
“起来吧。”
文武百官中,朱瞻基站在龙椅高台下方,目光灼灼地盯着郑和,心里暗道。
“郑和是个大才,可不能错过了。”
这位传奇太监比他想象中更加魁梧,古铜色的脸上刻满风霜,却透着坚毅。
朱棣环视群臣,中气十足的说道。
“马保自幼在云南跟着我。自我做燕王时,为我牵战马。靖难之役时,是我右军前锋,能征善战,绝不在一代名将之下。这几年,率领宝船队,远赴重洋,披荆斩棘,扬威海外,这是我大明的奇才!”
兵部尚书金忠微微颔首,显然对这番评价深以为然。
殿内响起一片赞叹声。
旁边的朱瞻基听到这话,也是不禁暗自点头。
这郑和在?历史贡献与文化影响上面,可稳居历代宦官第一。?若综合权谋、军事、政治等多维度?,郑和至少也能排前五至前十之间。
“能力出众,忠君爱国,能受老爷子这般宠爱,当之无愧。”
郑和声音坚定的拱手道。
“靠着皇上的天威,大明的国运昌盛。得逢盛世,郑和岂敢爱惜自己。”
朱棣笑着说道。
“别人这么说,我只当是拍马屁,你这么说,朕相信!”
他转向朱高煦和朱高燧。
“老二老三,郑和回来了,也不表示表示?”
朱高煦挤出笑容走上前:“呵呵,马保兄弟,咱们先公后私。吃完皇上的宴席,再吃咱哥俩的。”
朱高燧也凑过来,亲热地拍了拍郑和的肩膀:“老二前几天就念叨你。“他的目光闪烁,“再不回来啊,这河一上冻,又要明年春天再见了。我把咱们当年右军…”
“二位王爷,容我一步。”
郑和表情郑重的拱手打断,转身走向朱高炽。
他走到朱高炽,然后直接跪下行礼说道。
“太子爷,圣体万安。”
朱高炽笑眯眯地扶起郑和。
“起来,起来起来。”
他的胖脸上堆满笑容。
“一直要去给你问好,插不上嘴啊。”
郑和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笑着拱手说道。
“太子爷,福寿安康。”
朱高炽连连点头:“好,好好。”
随后,郑和重新走回到大殿中央,从怀中取出一卷象牙轴的奏折。
“臣郑和,永乐七年九月,任大明市舶司正使,与副使王景弘、侯显,率官兵两万七千人,驾宝船四十八艘,从太仓刘家港起航,出使占城、宾童龙、真腊、暹罗、假里马丁、交阑山、爪哇、重迦罗、吉里闷地、古里、满剌加、彭亨、东西竺、龙牙迦邈、淡洋、苏门答剌、花面、龙涎屿、翠兰屿、阿鲁、锡兰、小葛兰、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苏禄等国。”
随着郑和的汇报,殿内渐渐安静下来。
朱瞻基注意到,当提到“满剌加国”时,朱棣微微皱眉。
“满剌加国朕没听说过。”
郑和解释道:“满剌加国是暹罗属国,第一次立国。满剌加国王特意携王子、公主亲自前来,请皇上诏敕。”
朱棣眼中闪过兴趣,手指轻敲龙椅扶手。
郑和继续道。
“满剌加国盛产沉香,黄熟香。此次朝贡,大小沉香树九棵,上等龙涎香十升,其他各国皆有朝贡。”
朱棣给了朱瞻基一个眼神。
朱瞻基立刻会意,运起内力朗声道。
“大明天子有旨,诸国王使节依次觐见,奏乐!”
浑厚的声音在殿内回荡,旁人只以为朱瞻基桑门大,并不知道这是内力的功效。
殿外立刻响起庄严的礼乐声。
第一个进殿的是占城国使节,他身着金线刺绣的长袍,头戴尖顶金冠,身后跟着四名随从,手捧镶满宝石的礼盒。
“大明皇帝圣躬安!”
使节行的是五体投地的大礼,额头贴地久久不起。
随从们打开礼盒,里面是整块的象牙和犀角,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朱棣微笑着说道。
“朕安。”
接着是暹罗国使团,他们穿着鲜艳的丝绸,戴着金灿灿的臂钏。为首的使节双手捧着一个水晶匣子,里面装着婴儿拳头大小的红宝石。
“大明皇帝圣躬安!”
朱棣满意地点头。
“朕安”
最引人注目的是满剌加国的使团。
满剌加国王走在最前面,年轻的王子牵着妹妹的手缓步走入,公主戴着面纱,却掩不住惊人的美貌。他们身后,八名壮汉抬着三棵一人高的沉香树,浓郁的香气瞬间弥漫整个大殿。
“满剌加国王拜见大明皇帝圣躬安!”
朱棣抚着胡须说道。
“朕安。”
王子的汉语有些生硬,却字正腔圆。
“恳请天子册封我父王为满剌加国王!”
朱棣对此感到很欣慰,大明又多了一个藩属国,笑着说道:“准奏!赐满剌加国王金印一枚!”
一个接一个的使团进入大殿,献上各种奇珍异宝。
锡兰的蓝宝石、榜葛剌的孔雀羽、苏门答剌的龙涎香…殿内珠光宝气,异香扑鼻。
朱瞻基站在一旁,心中盘算着如何将郑和这支远洋船队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他的目光扫过殿内众人。
朱高煦眼中的嫉妒,朱高燧脸上的阴郁,以及郑和那饱经风霜却依然坚定的面容。
当最后一个使团退下时,夕阳已经为奉天殿镀上一层金红色。
朱棣站起身,龙袍上的金线在余晖中闪闪发光。
“今日朕心甚慰!”
他的声音响彻大殿。
“传旨,设宴谨身殿,朕要与马保共饮!”
殿内响起山呼万岁的声音。
朱瞻基看着这万国来朝的盛况,嘴角微微上扬。
“大明的辉煌,这才刚刚开始。等什么时候,我把整个世界打下来,情况肯定会比现在更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