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四年,冬。
顺天府的雪比应天更冷,也更硬。北风卷着细碎的冰晶,呼啸着掠过紫禁城的朱红宫墙,在琉璃瓦上刮出刺耳的声响。
校场上的积雪被踩得咯吱作响,十万将士肃立如林,铁甲覆霜,呵出的白气在寒风中凝成一片薄雾。
朱瞻基站在点将台上,玄色劲装外罩赤色蟒纹披风,腰间悬着朱棣御赐的秋水龙纹剑。
他没有立即开口,只是缓缓抽出长剑。剑锋出鞘的刹那,雪光映着冷冽的刃口,划出一道摄人心魄的弧光。
“今日起——你们不再是普通人,也不是边军,不再是卫所兵,而是真正的天子亲军——开疆扩土军!”
他的声音并不高,却因内力催动,字字如铁,清晰地穿透寒风,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说话间,他也不忘运起心相无痕,例行公事般给将士们种下忠心效死的暗示种子。
台下顿时一阵骚动。
“天子亲军”四个字,像一簇火苗,瞬间点燃了十万将士的热血。
有人攥紧了拳头,有人不自觉地挺直了腰背,铁盔下的眼睛亮得惊人。
朱瞻基手腕一翻,剑尖斜指苍穹,寒光凛冽。
“凡入开疆扩土军者,月饷翻倍,家眷免赋,战死抚恤二十两。”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一记重锤,敲在众人心头。
“但——”
剑锋陡然劈落,一道凌厉的剑气破空而出,将旁边摆放的一堆稻草人一分为二。
“临阵脱逃者,斩!抗命不遵者,斩!欺压百姓者,斩!”
朱瞻基深刻明白一个道理,大兵团作战,军纪要严。这不仅是对上,对下也是如此。
三声“斩”字,如惊雷炸响,震得校场鸦雀无声。远处的松枝簌簌抖动,积雪纷纷坠落,仿佛连天地都被这肃杀之气所慑。
朱瞻基为了这次练兵,特意从在草原上镇守的龙骧铁骑中抽调了两千精锐,作为新军的教官。
这些龙骧铁骑精锐曾在漠北与鞑靼等部落血战,个个身经血战,杀气凛然,而且每个人也接受了朱瞻基的悉心教导,回来训练一些新兵,那自然也是不在话下。
朱瞻基计划是让每名教官带五十名新兵,同吃同住,同训同练。晨起练拳脚,午后习枪法,日落修内功,夜里还要听教官讲述战场上的生死之道。
他将这十万新兵分为了两大军团,名为开疆军和扩土军。
朱瞻基每隔五日便会亲临校场,传授《龙象般若功》的内功心法、《大伏魔枪法》的杀招,甚至亲自示范战场上一些实用的凌厉招式。他的刀势如龙,枪出如虎,每一招都引得新兵们热血沸腾。
除了武艺,朱瞻基偶尔还会讲大课。
“洪武元年之前,太祖皇帝刚开始时,饭吃不饱,衣穿不暖,甚至连个住处都没有。他单人单碗白手起家,带着一帮弟兄,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他的声音在寒风中回荡。
“今日之大明,疆域虽广,却仍有外敌犯边,倭寇劫掠,敌国虎视眈眈!尔等既为天子亲军,当以开疆拓土为己任!”
台下,十万新兵的目光如炬,拳头攥得咯咯作响。
训练严苛,但朱瞻基并非一味苛责。
他命人每日熬制姜汤,驱寒暖身。每旬加肉一次,保证将士体力;甚至亲自巡视营帐,确保炭火充足,被褥厚实。
一名龙骧铁骑的教官低声说道。
“殿下,这些新兵底子不错,但真要上战场,还得见血。”
朱瞻基目光深沉,淡淡道。
“不急,自有他们的用武之地。”
声音里藏着淡淡的杀意。
在某岛国上,有一群小日子过得不错的人,正等着大明去征讨呢。
远处,夕阳西沉,校场上的积雪映着最后一抹余晖,宛如铺了一层血色的战袍。
十万新军,正在这片凛冬之中,悄然蜕变成真正的铁血之师。
永乐十五年,春。
渤海湾的坚冰初融,天津卫的船坞早已人声鼎沸。
朱瞻基负手立于船坞高台,海风裹挟着咸腥的气息扑面而来,吹动他玄色蟒袍的衣角猎猎作响。
他目光如炬,俯瞰着下方数十个干船坞中正在建造的战船。木料堆叠如山,工匠往来如织,号子声、斧凿声、海浪声交织成一片沸腾的海洋。
“殿下请看!”
郑和快步上前,指着不远处一艘已经成型的巨舰,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这是按照您绘制的图样新造的福船,比原先的福船足足长了五丈!船底采用双层龙骨结构,抗风浪能力大增!”
郑和不久前刚刚剿灭阿丹国胡氏叛乱返航。
期间,他并没有浪费丝毫时间,在返程途中不仅沿旧航线巡视诸国进行贸易,而且更按照朱瞻基提供的地图远航美洲,带回了朱瞻基标注的各类珍稀农作物。
此刻,这些作物正在皇庄试种,只待收成确认后便推广全国。
朱瞻基微微颔首,用手轻抚过船体结构。
“水密隔舱完成得如何?”
郑和引路前行,声音中带着难掩的赞叹。
“完全遵照殿下吩咐!全船分为十二个独立水密舱,即便被撞破三四个舱室,船也绝不会沉没!”
走近细看,这艘新式战船线条流畅如刀削,船首尖锐似利剑,明显融合了西洋战船的先进设计。
朱瞻基伸手抚过船板接缝处,触手光滑紧密,几乎看不出拼接痕迹。
“榫卯结构改良过了?”
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心里不禁暗道。
“国之大匠,果然厉害。”
“正是!”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匠人激动地上前,布满老茧的双手微微颤抖。
“殿下提出的鱼鳞榫简直神乎其技!接缝处用桐油灰填实,再裹以麻丝,比传统的钉接牢固十倍不止!”
朱瞻基嘴角微扬。
这些能工巧匠缺的从来不是手艺,而是突破传统的胆识。
他前世在短视频中偶然刷到的那些造船技巧,此刻正在大明最优秀的工匠手中化为惊世之作。
“要论工匠技艺,没有哪个国家的人能比得过泱泱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