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直温柔注视着马车方向的袁基,曹操忍不住捂着心脏。
差一点就又泪流满面了起来。
可恶!
他现在不仅羡慕嫉妒恨袁术,他对袁绍都开始羡慕嫉妒了。
袁基这边,望着曹操的马车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视野中。
他转身回府。
一路上,开始同典韦解释起书的事情。
“恶来,某借给曹孟德的书,是抄本。”
“教你认字的书,某都有好好珍藏起来,不会随意借给他人的。”
一旁的典韦听闻这话,嘴角咧得大大的。
他本来就没跟主公生气,他就是单纯讨厌曹操。
如今曹操走了,他早就不气了。
更别说,现在他得知自己的书还在,还被主公珍藏得好好的,他更开心了。
袁基见典韦已经被哄好,就拍拍他的肩膀,转身去找荀采吃饭去了。
今日同曹操聊了一下午,喝了一肚子茶水。
他早就饿坏了。
一进膳厅,就看到已经坐在位置上的荀采。
袁基大步走进去,坐在荀采对面。
夫妻之间,袁基不喜欢有许多规矩和隔阂。
就他们二人,自然是怎么舒服怎么来。
于是只摆了一张桌子,两人对坐而食。
袁基也不再食不言寝不语了。
看到荀采咽下了口中的食物,袁基同她说了一些官场里的趣事。
慢慢地,袁基的左手悄悄在桌下拉住荀采的左手。
握住。
微微晃了晃,又快速抽手。
就像偷偷做了什么坏事一样。
袁基对着荀采眨眨眼睛,眼角带着笑意。
荀采顿时被逗得莫名大笑起来。
爽朗,飞扬。
是她有生以来,最发自内心的、最畅快的笑。
也不对,自她与袁基成婚后,这样的笑容倒是时有发生。
袁基见荀采笑得开心,他也开心地笑起来。
两个人越笑越傻。
最后对视着“噗嗤”一乐,就又开始低头吃饭了。
夫妻生活过得十分愉快。
但可惜也十分短暂。
一转眼,袁基又要去工作了。
……
没过一个月,就听说了曹操被任为议郎的消息。
袁基又送了他一些礼物,作为勉励。
那边,曹操收到礼物后,好好地将其收藏起来。
这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要做一个好官员!
于是,自从当上议郎之后。
曹操开始多次上书,提出有关朝政的意见。
包括但不限于:
痛批宦官集团。
反对党锢政策。
揭发各种高官,甚至是三公,痛斥他们利用职权贪污腐败。
虽然议郎无实权。
但曹操把议郎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的这一职能,利用到了极致。
很快,曹操就引起了宦官和高官的不满。
而曹操谏言了这么多次,也无一次被采纳。
宦官们看在曹操是宦官后代的份上,不同他计较。
但曹操同宦官们杠上了。
原本曹操就是一个“精神士人”,比真正的士人都更痛恨宦官、痛恨党锢。
如今,他最爱重的兄长也是士人。
还是士人里最顶尖的士人。
那他曹孟德,就更要为了士人集团的利益冲锋陷阵,誓要将宦官撕下一块肉来。
他在这边直言进谏得热血沸腾。
宦官和高官那边干脆不理他了。
反正就是一个小小议郎,也没什么权力,咬人都不痛不痒的。
袁基围观了整个过程。
见宦官那边偃旗息鼓,不准备同曹操计较,他便也没有再过多关注。
时间就这样飞快流逝,抓住了春季的尾巴。
袁基早已脱下了狐裘和冬衣。
转而换上轻便、柔软的丝帛锦衣。
……
六月,朝会。
此次朝会与以往不大相同。
大殿四周围绕的虎贲、御林,比以往多了一倍。
从朝会开始前,大殿内就弥漫着一种肃杀之感。
依旧是文武百官跪坐两侧。
九卿的官位虽没有明确排序。
但根据职权高低,以及太仆多进三公等原因,所以默认太仆为九卿中排列第四位。
袁基坐得比较靠前,算是朝堂里前十的高官。
他静默端坐,余光扫视着周身的同僚。
所有的官员都嗅到了不同的气氛。
今日朝前,无人相互寒暄。
众人仅是点头打招呼,就快速分别,坐在了各自的位置上。
很快,伴随着一声:“趋——”
本就寂静的大殿变得落针可闻。
在一片寂静中。
“嗒……嗒……”
刘宏的脚步声传来。
他不紧不慢地踱步,仿佛走在花园里一般闲适。
但每一个脚步声,都像石头落地一般,砸进了百官的耳中。
许多官员在下面大气都不敢出。
一时间,除了天子清晰的脚步声外,大殿内再无其他声响。
袁基周身的官员们倒还好。
见刘宏闲散地走着,他们也放松地坐着。
他们都是“身经百战”之人,些许外物,对他们造成的心理压力,近乎为无。
袁基静静地正襟危坐,如往常一般,既不过分紧张,也不过分松懈。
很快,刘宏端坐上位。
所有官员皆行稽首礼。
礼毕,开始一日的朝会。
但由于今日的气氛诡谲。
无人争当出头鸟。
所有人都静坐原位,不吭声,也不动身。
不过很快,就有几个官员出列。
开始上奏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
刘宏颇有耐心地听着,一一同意。
终于,又有一个官员出列,打破了朝堂维持许久的平静。
只见那人出列,声情并茂地下拜:
“臣昧死再拜,谨奏陛下:”
“按《周官》有‘议大夫’之职,掌论议朝政;孝武皇帝……今陛下垂拱而治,需广开言路。”
“近日,臣观朝中,现有议郎仅十人,昼夜当直犹恐不及。且其多为今文经学者,此恐不利于朝政。”
“臣请奏,望陛下可择选研习古文经之学者,入朝议政。”
“臣愚钝,惟陛下察纳。顿首再拜以闻!”
刘宏听闻后,点点头:
“有理。众卿以为如何?”
一句话过后,朝廷无人发声。
如今朝堂上的斗争都还聚焦在宦官和士人之间。
今古文这类话题,好久没有出现在大众视野里了。
倒不是大家将矛盾都忘了,而是刘宏带领宦官斗得太投入了。
以至于突然听闻要从古文经学者中择选议郎,众人都不知该作何反应。
不过渐渐地,有人反应了过来。
朝堂上的士人,依旧是今文经占据大多数。
于是大多数人的余光都瞄着前排的袁基和司徒杨赐。
袁基面无表情,眨了眨眼睛,不发一言地同样瞄着杨赐。
于是,满朝廷的人,都瞄着杨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