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早早接触荀氏,一番沟通下,荀氏十分爽快地同意了。
甚至有些迫不及待。
因为荀氏对于联姻的需求,比袁氏要更加迫切。
荀氏家族算是被“党锢之祸”给祸害得够呛。
两波党锢,荀氏都正正好好全部遭遇,族中经历了多起洗劫与搜捕行动。
一些族人因党锢而死,还有一些族人在外逃窜。
甚至存活下来的人里,十之有九的荀氏族人都被牵连,出不了仕,做不了官。
他们是被迫低调做人的“世家典范”。
颍川荀氏就好像无头苍蝇一般,急切地想找到出口。
汝南袁氏——就这般闪着金光,完美出现了。
联!必须联!谁要破坏这场联姻,我荀氏第一个不答应!
这就得说到荀氏家族的属性了。
他们同袁氏一样,也是个底线灵活的家族。
这不就更巧了嘛!
荀氏家族早年迫于宦官集团的压力,为年纪尚小的小荀彧定了个娃娃亲,对象是大宦官“唐衡”的养女。
这导致长大后的荀彧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来自士族的排挤。
不过,强者从不抱怨环境,荀彧靠着他的才华与人格魅力,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与欣赏。
但终究,对于小小年纪的荀彧来说,伤害与冷眼早已发生。
这是荀氏对宦官集团的妥协。
此主要目的是想通过联姻,与宦官群体结成人脉网,以保全家族利益。
毕竟荀氏都要被迫害死了,些许名声在命面前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而且,牺牲荀彧一个,骂名荀彧父亲和荀彧来背,这很符合家族其他成员的利益。
荀彧的父亲——“荀绲”也欣然接受,甚至产生了舍己为族人的自豪感。
就是没人关心荀彧的想法。
不过确实,他们也不会去关心几岁孩子的想法。
虽然袁氏也是这个套路。
但袁氏可比荀氏温暖得多。
袁隗同袁赦侄女联姻,还是袁隗主动提出的。
袁隗表示:他提出的应该联结宦官,所以人他来纳,交给小辈算什么事?
你荀绲想妥协宦官,那你自己娶不就好了?什么?唐衡养女年龄太小?那就换一个人啊!都是借口!
让你当时才几岁大的儿子为你做牺牲,然后你获得族人的好评?呸!我看不起你!
在这方面袁隗实名表示看不起荀氏。
荀氏家族的人情关系,比之袁氏显得更为冷淡。
也许是因为他们常年处于党锢,且家族分支庞大,而汝南袁氏目前才传七代的原因吧?
这就是有本事的人单开族谱的好处了。
袁氏的人心更加聚拢,更加团结一致,再加上成员都很优秀,所以袁氏短短七代就成就了大汉第一士族的荣誉。
而且荀氏虽然底线同样灵活,却不如袁氏这般清醒、会玩——
荀氏一边被迫讨好宦官势力。
一边族中人还在疯狂得罪宦官群体,以图靠拢党人,维持清流声誉。
“既要又要”的明目张胆。
宦官势力也不是傻子。
刚把你当自己人,你扭头“咔咔”捅我刀是几个意思?
于是,荀氏这番操作算是白操作了。
甚至算是大难临头,性命不保了。
宦官集团暗喜不已——正愁没有杀鸡儆猴的鸡呢,荀氏就撞上来了,得好好让其他人看看得罪我们宦官男团的下场!
不过好消息是,由于他们被削得太惨,党人也不好黑他们,所以名声是保住了。
——在名声上,只有荀彧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而正当荀氏不知道该怎么防御这一波又一波的攻击时,天下第一士族——汝南袁氏找了过来,寻求合作,还是同袁氏家族的嫡长子联姻。
颍川荀氏表示:天底下还有这种好事?!
同袁士纪联姻诶,先不说其名声如何的高,就说其在家族中的地位,这简直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事啊!
联姻!必须联姻!而且就得联荀爽之女的姻,不然荀氏都怕自己显得不够有诚意。
而对于袁基个人来说,他同意联姻还有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个就是,他真的很看好颍川的人才储备库。
若是他同荀氏联姻,最起码荀彧、荀攸、荀谌等人他可以争取一下吧?
若是荀彧都来了,郭嘉、戏志才、钟繇、陈群等人,还会远吗?
就算只冲这点,袁基都得欣然同意啊。
另一个原因就是,袁基对于此次的联姻对象也持欣赏态度。
荀爽之女——荀采,“聪慧敏捷而有才艺”。
他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一个有着高尚情操的人。
她有自己的才情,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坚持和操守。
且历史中记载的荀爽之女荀采,是一个从一而终之人。
作为现代人的袁基不喜欢用贞洁这样的词汇去形容女性,这是明朝等朝代给予女性的另类压迫,他更喜欢忠贞不渝这样的词汇。
荀采就是拥有忠贞不渝品质的女子。
汉朝的女性是可以改嫁的,无论是丧夫还是离婚,都可以改嫁。
而寡妇在这个时代婚恋市场的受欢迎程度,看看曹操就知道了。
且汉朝的女性地位,对比其他朝代的女性地位要高很多,在这一点上能跟汉朝掰掰手腕的封建皇朝,基本没有几个。
有吕雉这个有名例子在前。
无论西汉东汉,摄政太后频出,甚至还有摄政公主,就连汉武帝刘彻早年都得在几位女性长辈手下讨生活,更别说“东汉幼儿园”时期了。
所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荀采丧夫后,是可以改嫁的。
但荀爽要将女儿改嫁时,荀采却决然选择自杀,并留字表示——死后尸体归还阴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