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帮中国人”,这句话在异国他乡显得格外有分量。王姐的热心指点像一盏灯,照亮了林南笙眼前的路。她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干劲,立刻转身回家,拿齐了周延提前帮她在领事馆办理好的基本证件和复印件,深吸一口气,朝着王姐指点的“托马斯面包坊”走去。
面包坊离得不远,门面古朴,木质招牌上画着一个可爱的牛角面包。她推开门,清脆的门铃响起,浓郁的麦香扑面而来。柜台后是一位头发花白、系着干净围裙的本地老奶奶,正戴着老花镜核对账本。
林南笙有些紧张,用事先练习好的、略带生硬的德语开口:“Guten tag! Entschuldigung... ich suche nach einem Job?”(您好!打扰一下……我在找工作?)
老奶奶抬起头,透过镜片打量她,眼神温和。她放下账本,用带着口音但清晰的英语问:“你会说英语吗,亲爱的?”
林南笙松了口气,点点头:“会的。我叫林南笙,想来应聘兼职,谢谢。”
老奶奶——后来知道大家都叫她托马斯太太——微笑着让她到柜台里面来看看。她简单地介绍了工作内容:主要是打包面包,高峰期帮忙收银。
“你看,”托马斯太太拿起一个酥皮牛角包,“像这种,要轻轻侧着放,不然脆皮会碎掉。长棍面包要单独用长纸袋……”她耐心地演示着。
林南笙学得很快,上手试了几个,动作虽然不算娴熟,但格外认真仔细。
托马斯太太满意地点点头:“很好,你很细心。明天可以开始吗?上午8点到10点,下午4点到6点,时薪按标准算,当天结算。”
“可以的!我今天就可以开始!”林南笙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回答。
于是,她当天就上岗了。
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却给了林南笙意想不到的安定感。
她的主要任务是站在明亮的橱窗后,根据顾客指点的需求,用特制的食品夹,快速又稳妥地将可颂、农夫面包、碱水结夹进牛皮纸袋或放入餐盒。她需要记住不同面包的最佳摆放方式,防止酥皮碎裂或软面包被压扁。在早高峰和下午茶时段,她还需要协助收银,简单操作收银机,清晰地报出金额 “that will be five euros fifty, please.”,然后微笑着对每一位顾客说 “have a nice day!”。
工作时间非常理想,每天固定四个小时,其他时间完全自由。工作内容清晰、目标明确,不需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或进行深入的语言交流。这种纯粹的、与物打交道的工作,极大地减少了她的社交压力。
“一个农夫面包,请用纸袋装。”
“好的,请稍等。”
“这两个杏仁可颂,分开装,谢谢。”
“没问题。”
简单的对话,明确的指令。忙碌而规律的节奏让她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胡思乱想,双手被面包和纸袋占据,那种无意识想要反复洗手的冲动,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显着减轻了。身体的劳累带来了心灵的片刻宁静,面包房里弥漫着的酵母和黄油的温暖香气,也仿佛具有治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