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卷:苏氏重整
第一百七十四章 项目重启
深秋的风卷着金黄的落叶,掠过苏氏集团研发中心的楼顶,实验室里却暖意融融。苏晚晴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技术参数,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父亲苏振海生前未完成的“分布式光伏储能一体化项目”,在尘封八年后,终于迎来了重启的时刻。
这个项目曾是苏氏的核心布局,旨在将光伏组件与小型储能设备结合,解决偏远地区供电不稳定的痛点,却因父亲遇害、核心数据被藏、资金链断裂而搁置。如今,债务重组落地、人心聚拢、制度革新见效,苏晚晴终于有底气拾起父亲的遗志,让这个承载着能源革新梦想的项目重见天日。
“苏总,核心部件的兼容性测试通过了!”研发总监老陈激动地递来报告,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他是父亲当年的得力助手,八年来一直默默守护着项目的残余数据,从未放弃过希望。
苏晚晴接过报告,指尖抚过“转化率89.7%”的数值,眼眶微微发热。为了这一天,研发团队熬了无数个通宵:他们对照父亲的科研笔记,修复残缺的技术模型;陆承渊通过光明科研基金,引进了国际顶尖的储能材料;秦峰追回了被转移的核心专利,扫清了知识产权障碍;生产事业部则根据项目需求,改造了三条生产线,确保样品能顺利量产。
项目重启的消息在苏氏内部传开后,员工们自发组成了“攻坚小组”。张师傅带领车间技工,反复调试生产设备,确保组件精度达标;销售团队提前对接客户,梳理出二十多个有潜在需求的偏远地区与海外市场;职能中心则开辟了项目专属审批通道,保障资金、物料供应一路绿灯。
“这不仅是个商业项目,更是苏先生的心血,是我们苏氏的根。”张师傅在生产线旁对年轻技工说,“咱们得把活儿干到极致,不能辜负苏总和苏先生的期望。”
然而,重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首批样品测试时,储能设备的续航能力比预期低了12%,这意味着项目无法满足偏远地区的长期供电需求。研发团队陷入了困境,老陈更是急得满嘴起泡:“核心材料已经是最优配置,难道真的要降低转化率来提升续航?”
苏晚晴没有气馁,她带着团队回到父亲的旧实验室,在尘封的资料柜里翻找出一本泛黄的实验日志。日志里,父亲用红笔标注着:“储能的关键不在容量,而在能量循环效率,可尝试生物多糖改性材料。”
“生物多糖改性材料?”苏晚晴眼前一亮,立刻联系了光明科研基金合作的生物实验室,紧急调配样本进行测试。她和研发团队守在实验室里,连续四天四夜监测数据,调整材料配比。陆承渊则协调生产部门,同步准备新的模具,确保技术一旦突破就能快速量产。
转机在第五天凌晨出现。当屏幕上显示“续航能力提升18%,转化率保持89.2%”时,实验室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老陈热泪盈眶:“苏先生,我们做到了!您的项目,终于活过来了!”
样品成功后,苏晚晴带着团队奔赴西部偏远村落进行实地测试。那里的村民长期依赖柴油发电,不仅成本高,还污染环境。当苏氏的分布式光伏储能设备安装完成,按下开关的瞬间,整个村落都亮了起来——教室里的灯光照亮了孩子们求知的脸庞,村民家里的电器正常运转,养殖场的通风设备持续工作。
“以后再也不用半夜起来添柴油了,这设备简直是救星!”村长老李紧紧握住苏晚晴的手,激动得语无伦次。实地测试的成功,让项目赢得了当地政府的批量采购订单,也吸引了海外客户的关注。
项目量产仪式当天,苏氏厂区张灯结彩。光明之家的安安带着孩子们送来锦旗,上面写着“光伏传光明,初心照万家”;曾经的债权人代表也到场祝贺,称赞苏氏“在废墟上重启梦想,用技术造福社会”;行业媒体的镜头对准了生产线,记录下第一台成套设备下线的瞬间。
苏晚晴站在仪式台上,看着眼前忙碌的员工、欢呼的村民、坚定的伙伴,心中满是感慨。她拿起话筒,声音清晰而有力:“今天,‘分布式光伏储能一体化项目’的重启,不仅是苏氏的新生,更是父亲理想的延续。未来,我们将把这份光明,带到更多需要的地方,让清洁能源惠及每一个角落。”
陆承渊走到她身边,递上一份海外合作协议:“欧洲三家能源公司看到了我们的测试报告,愿意和我们共建生产基地,把项目推向全球。”
秦峰也笑着走来:“员工互助基金又注入了一笔资金,是项目首批盈利的分红。现在大家不仅有奔头,更有归属感。”
苏晚晴看着手中的协议,望着远处的向日葵花田,忽然明白:项目重启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商业本身。它是父亲科研初心的传承,是苏氏员工凝聚力的见证,是“责任型企业”理念的实践,更是光明与希望的传递。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量产的光伏设备上,折射出温暖的光芒。苏晚晴知道,项目重启只是新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广阔的市场等着开拓,更先进的技术等着突破。但她不再畏惧,因为她身后有完善的制度支撑,有团结一心的团队,有父亲的精神指引,有光明之家传递的温暖力量。
从废墟拾阶到人心聚拢,从制度革新到项目重启,苏氏集团的重生之路,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而这颗重启的能源火种,终将燎原,照亮更多黑暗的角落,温暖更多人的生活——这便是苏氏重整的终极意义,也是父亲毕生追求的光明图景。